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古代诗歌,理解是前提,而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十分必要. 读者可以借”文”解诗,借”典”解诗,借”象”解诗,借”类”解诗,借”法”解诗,借”况”解诗.
古代诗歌的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因此,正确地理解古诗进而准确地鉴赏古诗也就成了考生追求的目标。要想解好这类题,首先要求考生对诗歌能够正确地理解,然后再进一步赏析、评价。因此,我们说理解古诗是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础性工程”。
那么考生应该怎样来理解古诗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文”解诗
这里所说的“文”是指文言文。古代诗歌由文言词构成,因此,理解古诗必须借助于文言知识。不管古诗运用了哪些技巧,哪些手段,但这些古诗毕竟都是用文言语词来“构筑”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理解古诗的“构筑材料”是理解古诗的“基础”。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坐着”,这在原诗中似乎也说得通,然而古文的“坐”有“原因、因为”之意,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再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妻子”古文的理解是指“妻子儿女”,若按现代文来理解,就有失本意来。由此可见,借助文言知识,对理解古诗极有帮助。
二、注意诗歌运用的典故
古诗用典故极为常见:曹操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其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苏轼借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抒发了自己追慕英雄一心想建功立业的豪情;辛弃疾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诉说壮志难酬的苦闷……古诗的作者往往借助典故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抒发感概,因此要求考生要多了解一些典故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
三、了解诗歌“意象”和习俗的文化内含
“意象”是诗歌所描写的“形象”,是诗人表达思想的凭借。而那些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的“意象”往往会被作者选入诗中:如“折柳”代表惜别;“望月”象征团圆,“鸿雁”表达着思信,“落叶”让人想到失意,“大漠”使人感到荒凉,“莲花”代表着高洁,“青松”诠释着挺拔……
一些“习俗”也同样会入诗,也同样有着很深的文化内含,也同样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寒食”是尊贤敬节的习俗,“清明”是思先怀亲的节日,“重阳”是登高思友的活动,“投壶”是宴饮当中的游戏,“社赛”是集会性活动……民俗中的情感理趣是古代文化的沉淀,它往往也会在诗中有所涉及,因此考生要多了解多积累。
四、注意各类诗歌的风格特点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流派颇多,风格各异流派不同,风格不同。每一流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有共性的东西。了解各派的风格特点能帮助考生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有助于考生对诗歌正确地进行鉴赏。如:送别类诗歌往往会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别后相思;怀古类诗常常抒发作者对古人的缅怀和昔盛今衰的感慨;边塞派诗会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志向和边塞生活的艰辛,田园诗会描绘美丽的田园风光,农家的生活乐趣;羁旅诗会描写旅途的劳烦和思乡念亲之情……了解了诗歌的流派和艺术特点对于考生把握诗歌主题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评价很有帮助,这也是考生在理解古诗方面不走偏斜的范模。
五、注意詩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
古诗作者往往会借助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注意到了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也就找到了理解古诗的路径了。古诗中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写烘托,运用比兴手段、借助拟人、互文、对偶等辞格,也在炼字炼句上下功夫,这些手段的运用是诗人抒情的手段。也是今天高考设题的热点,应当引起考生的重视,考生除了这些手法进行辨识外,还应分析、揣摩、领悟其中的妙处,正确、合理地进行鉴赏。
六、注意考题所给注解,了解作者身巨、经历和写作背景
高考中古诗鉴赏题中,也给一些注解、帮助考生理解该诗。考生应利用好所给注解。因为这些注解对理解全诗很有帮助,它们或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或是理解某一句子的关键,或是跨越某一认识的关键,因此考生要重视一下所给的注解。此外,还应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这是因为:诗歌是表情传感的手段,而作者写诗所要传达的情感与其经历和写诗背景联系紧密。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对考生正确理解古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岳飞《满江红》是在抗金过程中所写,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知道其“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陆游《示儿》是在其即将离去时写下的,知道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其悲愁的真正原因。了解了安史之乱,就不难理解《三吏》、《三别》中所流露的忧国伤怀的情感了……
当然,理解诗歌,鉴赏诗歌是一种综合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光靠几种方法、几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作者的知识修养,特别是语文修养,这就要求考生在语文修养上进一步下功夫。
参考书目: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1-6册(人教版2010)
<<新教材全程方案>>(新疆科技出版社)
<<谈书宋词鉴赏>>(山西古籍出版社)
古代诗歌的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因此,正确地理解古诗进而准确地鉴赏古诗也就成了考生追求的目标。要想解好这类题,首先要求考生对诗歌能够正确地理解,然后再进一步赏析、评价。因此,我们说理解古诗是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础性工程”。
那么考生应该怎样来理解古诗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文”解诗
这里所说的“文”是指文言文。古代诗歌由文言词构成,因此,理解古诗必须借助于文言知识。不管古诗运用了哪些技巧,哪些手段,但这些古诗毕竟都是用文言语词来“构筑”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理解古诗的“构筑材料”是理解古诗的“基础”。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坐着”,这在原诗中似乎也说得通,然而古文的“坐”有“原因、因为”之意,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再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妻子”古文的理解是指“妻子儿女”,若按现代文来理解,就有失本意来。由此可见,借助文言知识,对理解古诗极有帮助。
二、注意诗歌运用的典故
古诗用典故极为常见:曹操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其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苏轼借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抒发了自己追慕英雄一心想建功立业的豪情;辛弃疾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诉说壮志难酬的苦闷……古诗的作者往往借助典故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抒发感概,因此要求考生要多了解一些典故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
三、了解诗歌“意象”和习俗的文化内含
“意象”是诗歌所描写的“形象”,是诗人表达思想的凭借。而那些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的“意象”往往会被作者选入诗中:如“折柳”代表惜别;“望月”象征团圆,“鸿雁”表达着思信,“落叶”让人想到失意,“大漠”使人感到荒凉,“莲花”代表着高洁,“青松”诠释着挺拔……
一些“习俗”也同样会入诗,也同样有着很深的文化内含,也同样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寒食”是尊贤敬节的习俗,“清明”是思先怀亲的节日,“重阳”是登高思友的活动,“投壶”是宴饮当中的游戏,“社赛”是集会性活动……民俗中的情感理趣是古代文化的沉淀,它往往也会在诗中有所涉及,因此考生要多了解多积累。
四、注意各类诗歌的风格特点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流派颇多,风格各异流派不同,风格不同。每一流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有共性的东西。了解各派的风格特点能帮助考生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手法,有助于考生对诗歌正确地进行鉴赏。如:送别类诗歌往往会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别后相思;怀古类诗常常抒发作者对古人的缅怀和昔盛今衰的感慨;边塞派诗会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志向和边塞生活的艰辛,田园诗会描绘美丽的田园风光,农家的生活乐趣;羁旅诗会描写旅途的劳烦和思乡念亲之情……了解了诗歌的流派和艺术特点对于考生把握诗歌主题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评价很有帮助,这也是考生在理解古诗方面不走偏斜的范模。
五、注意詩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
古诗作者往往会借助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注意到了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也就找到了理解古诗的路径了。古诗中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写烘托,运用比兴手段、借助拟人、互文、对偶等辞格,也在炼字炼句上下功夫,这些手段的运用是诗人抒情的手段。也是今天高考设题的热点,应当引起考生的重视,考生除了这些手法进行辨识外,还应分析、揣摩、领悟其中的妙处,正确、合理地进行鉴赏。
六、注意考题所给注解,了解作者身巨、经历和写作背景
高考中古诗鉴赏题中,也给一些注解、帮助考生理解该诗。考生应利用好所给注解。因为这些注解对理解全诗很有帮助,它们或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或是理解某一句子的关键,或是跨越某一认识的关键,因此考生要重视一下所给的注解。此外,还应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这是因为:诗歌是表情传感的手段,而作者写诗所要传达的情感与其经历和写诗背景联系紧密。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对考生正确理解古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岳飞《满江红》是在抗金过程中所写,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知道其“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陆游《示儿》是在其即将离去时写下的,知道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其悲愁的真正原因。了解了安史之乱,就不难理解《三吏》、《三别》中所流露的忧国伤怀的情感了……
当然,理解诗歌,鉴赏诗歌是一种综合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光靠几种方法、几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提高作者的知识修养,特别是语文修养,这就要求考生在语文修养上进一步下功夫。
参考书目: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1-6册(人教版2010)
<<新教材全程方案>>(新疆科技出版社)
<<谈书宋词鉴赏>>(山西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