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画图策略,提升解题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boy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遇到复杂的面积问题时,可运用画图策略,在图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中一道复杂的正方形面积题为例,通过运用画图、一题多解、渗透思想方法等策略,充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画图策略;解题能力;正方形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51-01
  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前,学生已经能借助视觉和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出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以及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等计数单位。因此,当学生在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就会想到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图形的长和宽这两条边,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此时学生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公式去解决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在综合练习中,学生遇到了一道复杂的正方形面积题:一个正方形若边长增加4厘米,面积就增加56平方厘米,求原来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面积问题时,可以先化繁为简,理解題目的文字意思;再数形结合,把题目中的文字转换成图形,在图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运用画图策略,变抽象为具体
  学生第一次遇到复杂的面积题时,要沉着冷静地分析题给信息,并且尝试在新题目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这是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当学生读到“一个正方形若边长都增加4厘米”时,就要尝试在纸上或者头脑中先想象出一个正方形,再把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延长4厘米,形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的大小相差56平方厘米。
  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仍处在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的阶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把题目转变成直观的示意图(如右图),在题目中找到面积增加的部分,以及面积增加部分和原来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联。
  当然,当学生画出示意图后,我们还应当帮助学生反刍图形和文字之间的联系,理解图形和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运用一题多解,拓宽解题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数字运算能力、数学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应用能力等,它有助于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培养问题意识,在探究数学问题时激活创造性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提升综合能力。
  在解这道复杂的正方形面积题时,有的学生把增加的面积分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一边是4厘米,另一边是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因此我们可以先计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和是增加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即56-4×4=40(平方厘米);再计算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0÷2=20(平方厘米);最后根据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面积是20平方厘米,计算出长方形的长是20÷4=5(厘米),即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所以原来正方形的面积是5×5=25(平方厘米)。有的学生把这个不规则图形拼成一个宽是4厘米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为56÷4=14(厘米),又因为有一条线段是4厘米,那么剩下的两条线段和是14-4=10(厘米),所以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2=5(厘米),最后计算出原来正方形的面积是5×5=25(平方厘米)。还有的学生用方程来解决,先设原来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接着根据“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小正方形的面积加56平方厘米”,列方程得(a 4)×(a 4)=a×a 56,然后计算得到a=5,最后计算出原来正方形的面积是5×5=25(平方厘米)。
  因此,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整合不同的数学信息展开数学思考时,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思考结果。再当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分享出来时,其他同学就会在倾听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三、渗透数形结合,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四基”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形结合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就是在抽象的数学语言、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数量关系之间建立联系,使复杂的文字描述简单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形象化,优化解题思路。
  因此,当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趁机引导学生思考数形结合给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带来的各种便捷,为学生以后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当学生遇到复杂的数学题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分析题目和画图的策略,引导他们将题目转变成示意图,以便找到合适的解题途径。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设计是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关键,也是数学课堂的首要选择。  教育学上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设计就是设计一个(或一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促进数学课堂的和谐呢? 
谐音成诗    老师在课堂上朗诵诗词,并要求堂下学生记笔记  老师诵读到题为《卧春》的诗:  “《卧春》,暗梅幽闻花,卧枝伤恨底。遥闻卧似水,易透达春绿。”  一名学生天生痴傻,竟是如此记的:  “《我蠢》,俺没有文化,我智商很低。要问我是谁,一头大蠢驴。”  笔记本交上,老师看后昏去一周不觉醒,学校因此而放假,学生高兴得蹦上了天。    这就叫懒惰    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  题目是:
【摘 要】学好语文的因素之一就是学会阅读,而学会阅读的因素之一就是学会朗读。学生只有深入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入自己的情感,体悟作者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因此,朗读教学也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方法  朗读不仅是用语言将文章表述出来,更是需要眼、耳、脑、口并用的活动。朗读对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基于此,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利用朗讀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初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们,春天到了,小动物们出来采果子了。瞧,它们来了。(多媒体播放,小动物采果子的情景)你们认识它们是谁吗?
《唐国史补》中有个故事,李勉做开封县尉的时候,曾动用手中的权力让一个囚犯活了命。数年后,在河北地面遇到了他。故囚一家非常热情,竭尽全力款待他。私下里,两口子就如何报答恩人进行了讨论。故囚说:“这是救我活命的人,如何报答呢?”商量到最后发现无以为报,女主人说:“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  这故事有点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  当初,曹操刺杀董卓未果,和陳宫去投奔父亲的故交吕伯奢。吕大喜。安排二人
[摘要]数学学习,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视角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度学习,自我领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以问题引领,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从而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探究;自主建构;思维;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2—0069—02 
“对话”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从而构筑理想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想与文本对话  情境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支撑点,创设
图/IC  5月17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湖南株洲市由于污水管网改造滞后,雨污混流水直排湘江被通报。在这份通报中,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管网改造数据失真”这一问题。两个数据  这一事件,前后经历了半个多月时间。  4月初,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湖南后,向该省住建厅和株洲市住建局调取管网相关数据。株洲市住建局4月14日报送的《关于走访问询具体交流内容的有关资料》显示,“十三
小学生认识图形到底要认识图形的什么?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要认识图形的特征。通常来讲,图形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图形的元素特征;二是图形的测量特征;三是图形的关系特征。小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是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概括、分类、比较是小学生进行逻辑的主要途径。  一、在概括中认识图形的元素特征  对于平面图形来说,元素特征主要是指一个图形边与角的特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相关图形进行概括,能够快速地认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