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风情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arpgu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風情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风采、神情,可能还有一些意趣、情趣在里面。柳永在词里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其实,这只是小儿女的一句情话,虽然它也是人世风情的一种。在懵懂的年纪里,我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偶尔翻书读到这几个字时,仿佛还是旧时相识,有如遇故知的会心会意,不觉间会莞尔一笑。而在时节的更迭里,我总觉得,季节的风情是在初夏时才开始显现出来的,毕竟春天还稍嫌稚嫩了些,那是天真有余,而风情难显的好季节。
  花事开到荼蘼时,已是春之将暮,伤春的情绪随着纷繁花事,好像已经消耗殆尽了。是啊,花事已了了,又伤之何呢。而在这样的时候,对眼前的时节事物,我还是会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那是风情初显的季节,它需要你去体会,也需要你的懂得。唯懂得,才美好。人需要遇到人生的知音知己,季节大概也是需要的,不然,风情初显的初夏,该有多么的寂寞。
  初夏的风情,是晨露的清凉和透亮。夏初,太阳出得早,像辛勤的农民,早早就上工了,那是日出而作的辛勤和本分。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丢掉这种辛勤和本分的观念了。可我依然喜欢清晨,甚至有些固执。常趁着晨露未晞的时候,去豌豆地里,采豌豆。豌豆蔓爬了一地,蔓上的叶子托举着,像是别致的盛着点点露珠的绿杯子。一阵微风吹过,露珠在豌豆的叶上滚动,在朝阳里是白亮亮的。透过豌豆叶,我看见豌豆蔓上翠绿的豆荚,伸手提起豌豆蔓,豌豆叶上的露珠便扑簌簌地滚落下来,如晶莹的珍珠。有几滴露珠滚落在我的手上,清凉沁人。我摘了一些豌豆荚回来,也触到了夏日晨露的清凉,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它让我想起水稻叶上和田埂青草上的晨露,那是曾经的夏天,是我背着书包,或牵着水牛走在田野里的夏天。初夏的风情,就这样在我的记忆深处蔓延,如清晨一地豌豆上露珠般清凉透亮。
  樱杏桃梨的花次第开后,我们期待的是一树的果实,而在初夏,果实的青涩,是它的另一种风情初显吧。春雨里,杏花落了,也是在春雨里,杏叶满枝。曾经觉得杏花春雨向我们隐瞒了某个秘密,直到抬头看见藏在杏叶间的青杏时,才的些释然。看得见的秘密,又怎么能隐瞒得了呢。我记得青杏的酸,而现在,我已经不敢轻易去尝试了。只是抬头看见树上的一枚青杏,唇齿间便泛起了一丝酸意。
  前些天,路过一处老房子时,看见院子的角落里有一棵樱桃树。樱桃树已经很老了,干虬枝乱,可枝头却结了不少樱桃。此时,还没有到樱桃成熟的季节,那些樱桃都不大,浅浅的黄。我伸手摘下一个樱桃,拿在手里看了一会儿,觉得好看,忍不住,轻轻地咬了一口,瞬间酸满口腔。樱桃的酸,打开了初夏的酸涩,是未熟的杏、樱桃、李、桃和一些野果的记忆,那样酸涩,却又是那样的难忘。那是旧时的风情,它在每一个初夏被我幸福地想起。初夏的味觉记忆,不一定都是酸涩的,它还有蚕豆的香软,豌豆的清甜。
  初夏的风情,还是摇曳多姿的。菖蒲临水,一阵风来,它轻轻地摇摇了身姿,就迷住站在水边的我,我看着它们,看着它们在水边,在水上轻轻摇动的身影,仿佛是《诗经》里的句子,在随着水波和菖蒲轻摇,那样风情卓绝。初夏时,芦苇,已经长大了,有些青涩,苇叶密了,心思也重了。端午前,我和同伴们在芦苇丛里打苇叶,闻到了芦苇叶那种薰暖的气息,它们在苇叶的轻摇里包裹着我们。知道我的同伴们还记不记得这些了,而苇叶却轻摇在时光的深处,让我在频频回望时,看到芦苇丛中的风情摇曳。
  我对一枝艾草的喜爱,可能超越了季节,那是说不清的一种情绪。可我又觉得它是和季节相关的,它是属于初夏的,可能也属于某种诗意的传承,它是初夏风情摇曳的诗意。
其他文献
早已有先知在人心的荒野里高喊:“文学死了!”而且不按老章程,后面沒有加一句“你们改悔吧”,所以尤其可怕,改悔也无机会——既然如此,还是让文学悄悄寿终,以符息事宁人之常道,但喊已喊了,应声四传,似乎有些悲壮,因为死掉的毕竟是伟大崇高的文学。   文学好端端地怎会夭折?据说病源在于商业社会,万事万物都由市场价值作判断,商业帝君执一切产品的生死仲裁权。有实际利润则兴、无实际利润则汰,画廊与发廊齐飞
【命题特点】  1.考查重点。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法性的病句(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等)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搭配不当和成分残缺或赘余是重中之重,占了1/2,而语意性病句(表意不明)考查的相对少一些,一道题往往综合考查多种病句类型,基本上不会命制只考查某一种类型的病句题。  2.语用材料。试题材料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选材广泛,多取材自当前报纸杂志和新闻广播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外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音乐学科的教育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是學校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主要通过渗透美育元素等方式,达到育人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音乐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该学科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值得同行商榷。  关键词:小学音乐;育人功能;实践思考  教育的内在价值和真正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个体的不断
请以“一个艰难的决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要求:   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   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姓名。【思路点拨】   写好此题,我们要注意如下方面:   一、准确审题,把握重点。   “一个”修饰“决定”,从数量上作出限制。“艰难”一语,表明做出决定历经波折,极具曲折性。“谁”做出
我不嫌俗气,真正的世俗,是佛家的一枝花,有着不可触摸的禅意。我宁愿世俗地活到老,陪着世俗的父母一起买菜、打打小牌儿、听听小曲儿,逗逗隔壁邻居家的小囡囡。  少年时看世俗,一定是俗的。谁家娶了新妇,谁家盖了新房,又有谁家国外有亲戚,当时一定是讨厌的。我宁愿素衣布衫捧一本线装书看,想着一个人远行,带有行为艺术的味道。那时,我想:特立独行的女子,怎么可以沦为世俗品相?怎么可以结婚生子过着一日三叹的生活?
绿树荫凉着校园,红花展开了笑脸,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校园,转眼间,我们将要奔往各自的中学了。   六年前,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感觉这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也许是因为陌生,让我倍感孤独。就在这时,我的前桌转过头来对我说:“你好,我们两个可以做好朋友吗?”我顿了一会儿说:“好呀!”刚刚的感觉到这时已经硝烟云散了。在往后的时间里,我开始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摘 要:《拉维瑙之歌》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主题涉及对非洲未来的激烈辩论和思考,反映了西方现代文明和非洲传统文化的碰撞和矛盾对立。当现代的欧洲文化强势来袭,非洲人是顺势拥抱,欢心接纳,还是秉持传统,努力捍卫本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这正是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人面临的文化窘境。诗中拉维瑙和丈夫奥考的争论其实就是乌干达年轻一代内心的争论。作者本人选择持反对西方渗透、捍卫阿乔
少女站到了舞台上,神情平静而无波澜。普通的音乐响起,根本无法抓住观众的内心。   但是:在她真正开口的时候,一开口就令人忘情了,陶醉了,震惊了!   少女纤细的喉咙中,发出的是纯正的男声。低音、戏腔,将一个木偶与戏者间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月光一样,是清丽的音色;花瓣一样,是柔美的旋律;落羽一样,是蓬松的思绪;丝绸一样,是绵长的戏腔;春风一样,是陶醉的神情。这个平凡的舞台上,漾起了多么优美、多
今年大木花谷的花似乎开得了然无趣,我正欲走出花谷时,林间道边,尘土纷嚣之间,一片惊艳的景象忽然闯入我的眼帘。   从未见过开得这么茂盛的绣球花。只见一片绚烂的紫色,像一片海洋,又犹如一大匹绸缎,从园墙边向里蔓延,只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涌动,在欢笑,在不停地潜滋暗长。紫色的大海洋中点缀着繁繁绿茵和点点银辉,就像交横的藻荇和迸溅的水花。仔細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花的碧叶和
詩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掌握着最简短灵活的艺术,在或多或少的字里行间述说着对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体验;他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心装天下,居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他们放逐自己在千山万水间,漂泊天涯又不失游子情怀;他们用一颗敏感的心捕捉着世界和生活,自己的神思和举止更是一幅美丽幽深的画面,引人瞩目、耐人寻味。  屈原离开郢都,一路南行,他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半旧的衣衫,鞋子沾满泥土,一手扶剑一手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