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育人功能”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来源 :家长·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ilei1985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音乐学科的教育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是學校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主要通过渗透美育元素等方式,达到育人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音乐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该学科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值得同行商榷。
  关键词:小学音乐;育人功能;实践思考
  教育的内在价值和真正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个体的不断自我完善。而在当下,教育的价值在多元思想的冲击下出现了道德失范和价值迷失等问题,教育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归到人的本真存在,就是要努力使学习者用其内心的力量和天赋以及其理性天然的直觉能力去把握和追求真、善、美。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堂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主要渠道,更是对学生培根铸魂的良好途径。音乐教师应该在开展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发掘音乐学科“育人功能”的美育价值元素,通过对音乐文史知识的理解和正确歌唱情绪的引导,使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内化,提升学生个体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
  一、挖掘音乐文史知识,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家国意识还比较薄弱,尤其体现在爱国情感方面。在实施音乐教学时,教师要结合传授基础音乐“双基”教学,既要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情况,更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熏陶培养。通过音乐课堂传授爱国、爱乡主题歌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以达到情感渗透和净化学生心灵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家国意识与情感,达到育人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为了引发学生产生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先将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与作者创作经过通过相关题材的抗战资料音响介绍给学生,再为学生讲解国歌的场景运用与历史意义等。在教学中,透过曲调和节奏的变化对比,学生能够感受到国歌的浓重历史背景,使学生内心感触极大。在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使用的四分休止符具有特殊历史事件意蕴的作用;在“到了”之后,作者又运用了八分休止符,营造出一种紧迫感,也给人们敲响了再不“起来”就要亡国灭种的警钟。正是由于国歌所具有的这些音乐节奏要素,才将中华民族为捍卫国家与民族的尊严而不屈不饶、坚强斗争的伟大形象呈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体验之后,深感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历史,祖国的强大与个人肩上责任的密切关系,爱国主义情感与奋发图强意识得到渗透。由此可看见,教师通过对音乐文史知识教育价值的挖掘与渗透教学,有效地发挥了音乐的“育人功能”,促进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和塑造。
  二、运用正确歌唱情绪,引导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音乐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巧,而且要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发挥“育人功能”。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要素能够影响人的情感与生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教师可以运用音乐素材,充分发挥音乐要素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纠偏,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学习《歌唱祖国》-曲时,教师应根据该首歌曲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等,为其提供自我展示、歌唱表达的机会,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前后两个乐段的力度与速度变化等,处理优美抒情与坚定有力的演唱情绪对比,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音乐知识,理解不同歌唱情绪处理与心理调节暗示作用。又如,在学习歌曲《原谅我》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展示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扮演“认错”角色,用歌唱形式表现做错事情后的认错心理,倾诉自己认错的真诚实意。
  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从小任性、不讲理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不仅心理上比较排斥别人的管束,更难以理解道歉的行为对于人际关系的沟通平缓情绪作用。通过歌曲表演,重点突出及时认错、知错改错的可贵品质,对纠偏学生任性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三、内化音乐核心素养,加深审美体验教育
  在实施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教学全过程,并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美好情操与健全人格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音乐双基教学和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关注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从整体把握音乐的艺术形象与情感内涵,充分发挥音乐审美体验的“育人功能”。
  比如,教师在开展《牧歌》合唱欣赏的教学时,首先讲解歌曲在音调与速度等方面的表现特点,充分挖掘其所具有的审美元素。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的宽广舒缓、旋律的优美抒情,使其联想到“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美景,由此强化音乐审美教育效果。其次,在分析合唱的混声声部呈现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体验旋律与声部的交错,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运用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抒发歌曲的审美感悟。教师设问“这首歌曲的优美缓慢的旋律、和交错的声部,让你们感受到怎样的风景呢?”有学生回答,“我仿佛看到了蓝天白云,看到了马儿在草原上奔跑,鸟儿在草原上飞翔”“我还听到牧民在愉快地歌唱、苍凉的呼麦、马头琴悠扬的倾诉……”学生通过欣赏合唱艺术,加深了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音乐审美体验。良好的音乐核心素养,不仅感知了音乐内涵,更唤起了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特点,结合音乐双基教学,融合音乐文史知识、内化音乐核心素养,采取相应的音乐教学策略,充分挖掘音乐的育人价值,利用音乐课堂育人主阵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美好心灵的塑造,使音乐学科在学校美育教育中发挥独特的培根铸魂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得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育人体验[J].新课程(上),2019(7).
  [2]王海丽.小学音乐育人价值的彰显及发掘[J].教书育人,2018(22).
  [3]彭玲玲.挖掘音乐育人功能,搞好小学音乐教学[J].试题与研究,2018 (12).
  (责编侯芳)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历史的进程中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曲折与不堪,在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农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现代性启蒙阶段,农民被视为国民劣根性的负载者,成了五四文学时期作家笔下批判和启蒙的主要对象;在革命运动中,农民华丽变身为革命的主力,由被改造者蜕变成改造者。在本文中,笔者以《故乡》《春蚕》《咆哮的土地》三个文本来分析20世纪20至30年代农民在不同作家笔下的文学想象,以及这种文学想象下的历史成因。  
【摘要】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学生刚接触作文,难免会触难而退,如何让他们消除畏惧心理,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作文,笔者认为兴趣是关键。  【关键词】兴趣;习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6-0155-02  说起作文,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谈文色变”,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
【范本呈现】  预演  顿巴泽(苏联)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在一起冲着他的后背做鬼脸。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这是15年前的事了。15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开篇采用补叙的方式,通过追忆往事,表明同学间的深情厚谊,交代了“我”登门拜访老同学的原因。】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我心里
摘 要:本文中的泰戈尔诗歌《飞鸟集·一》指的是泰戈尔《飞鸟集》的第一首诗歌。本文仅对《飞鸟集》的第一首诗歌加以评析。主要谈两点:一、表面意义是写景诗,深层意义是哲理诗。这首小诗共由两行诗句构成:前一诗句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是飞鸟式的生活状态;后一诗句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是黄叶式的生活状态。飞鸟式的生活状态,它象征着自立型的人生哲学。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有自由有快乐,是应该被倡导的人生。黄叶式的生
摘 要: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形象具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本文结合卡夫卡的观点,从“侦探戏”的角度去分析《哈姆莱特》,剖析出一个作为“大侦探”的哈姆莱特形象。他在“助手”霍拉旭的配合下,以侦探式预感、伪装疯狂、设计“戏中戏”、将计就计等途径破解了“父王之死”一案,完成了复仇使命。但在这一过程中哈姆莱特的身份也经历了“侦探—罪犯—受害者”的转变,人生的“可怕真相”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  关键词:《哈姆
今年中考,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试题——歇后语考查题。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2016·山东泰安市第22题)填写出歇后语的后半截。(3分)  ⑴泥菩萨过河——____________  ⑵哑巴吃黄连——____________  ⑶徐庶进曹营——____________  这个题目就是考查考生对歇后语的掌握情况的。如果平时注意学习歇后语了,此题回答起来就非常轻松了:⑴自身难保⑵有苦说不出⑶一言不发。如果
岁月如歌,时光老人或许在偷看我们的生活日记,如果他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有你的地方必定会有我。   那是一个偌大的房间,刷得很白的墙壁,摆了几个床铺,打点滴的铁架子笔直地站在那儿,空气里流动着消毒水的味儿。   與你第一次相遇就是在这医院里,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了病房,怎么靠近了你,怎么端详着你稚嫩的小脸。在来之前,我一直很不情愿,我被迫接受了我有了新弟弟的事实,心里对你既有些期待又有些恐惧:期
感动,寻一份真情,觅一种动容。   在春天,我们以感动的目光看着那垂垂暮老的柳树抽出新芽;在夏天,我們感动于蝉破茧而出的喜悦;在秋天,我们以感动注视着那些落叶纷飞着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偏要落入泥土中滋养大地,谱写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在冬天,我们感动于万籁俱寂中偏要袅袅升起的那缕炊烟。感动,在四季留下足迹。   街上叫卖的人,在寒风中一个温暖的笑;路边调皮模样的小男孩轻轻捡起了路上的小纸片;环卫工人
早已有先知在人心的荒野里高喊:“文学死了!”而且不按老章程,后面沒有加一句“你们改悔吧”,所以尤其可怕,改悔也无机会——既然如此,还是让文学悄悄寿终,以符息事宁人之常道,但喊已喊了,应声四传,似乎有些悲壮,因为死掉的毕竟是伟大崇高的文学。   文学好端端地怎会夭折?据说病源在于商业社会,万事万物都由市场价值作判断,商业帝君执一切产品的生死仲裁权。有实际利润则兴、无实际利润则汰,画廊与发廊齐飞
【命题特点】  1.考查重点。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法性的病句(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等)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搭配不当和成分残缺或赘余是重中之重,占了1/2,而语意性病句(表意不明)考查的相对少一些,一道题往往综合考查多种病句类型,基本上不会命制只考查某一种类型的病句题。  2.语用材料。试题材料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选材广泛,多取材自当前报纸杂志和新闻广播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