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镜头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n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詩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掌握着最简短灵活的艺术,在或多或少的字里行间述说着对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体验;他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心装天下,居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他们放逐自己在千山万水间,漂泊天涯又不失游子情怀;他们用一颗敏感的心捕捉着世界和生活,自己的神思和举止更是一幅美丽幽深的画面,引人瞩目、耐人寻味。
  屈原离开郢都,一路南行,他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半旧的衣衫,鞋子沾满泥土,一手扶剑一手捻须。面容清癯、目光炯炯,时而吟哦、时而沉默。荆楚的大地,秋水茫茫、秋风阵阵。他踽踽独行,一排大雁从长空飞过,鸣声哀哀。他回首故都,虽远在天际,却也在他的心头。于是诗人坐下来,写了《哀郢》《涉江》,“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公元744年的长安,李白仕途失意,不免在寓所独酌。晚风清、星月明、花影动、春愁浓。诗人独坐庭前,把酒向天,写了四首《对月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且饮且歌,把心中的块垒、杯中的甘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长江浩浩汤汤,送走了多少英雄豪杰,也阅尽了无数文人墨客。烟花三月的武昌,正是江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时节。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上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然而这欢喜之下却有些惋惜与惆怅,因为喝完酒孟浩然就要登舟告辞,顺江而下,去那个著名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了。李白目送孤帆远去、江水东流,一颗诗意的心,和着友情,和着对扬州的向往,也始终没有离开孟浩然半步。
  每到清明,总爱想起这样一个镜头,细雨纷纷的路上,一个叫杜牧的诗人正向牧童打问酒店在哪里,牧童遥指不远处一个被杏花遮掩的村庄。诗人转身向那里走去,心中想的是热乎乎的酒菜和舒适的歇息。而酒旗下,店主正在悠闲地看天、看雨、看风景,等着客人上门。
  西伯利亚的风疯狂地抽打着俄罗斯的大地,冰雪覆盖着农田、村庄、城镇。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正在自己的家中,靠在椅子上读一本书,他的妻子冈察洛娃坐在火炉边织毛线,这是早年一本普希金诗集里的插图。诗人的生活是温暖、宁静、充满文化意味的。我们可以想见,雪在不停地下着,炉火也在熊熊燃烧着,诗人的妻子在一针一针地编织着,诗人在聚精会神地阅读着,美好的生活在持续着,时光静美,一切安好,这里没有丹特士的身影,这里是他们夫妻二人的世界。
  十九世纪末的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厌倦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发展,同时也带着失恋的忧伤,决定离开伦敦和都市,去传说中的茵纳斯弗利岛过隐居生活。作为一名诗人,他向往的是宁静原始、悠闲轻松的自然情调,因此这个世外桃源适合他的心理要求。他,要“搭起一个小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想到这儿,诗人的脸上浮起了满足的微笑,他欢快地挥动着鹅毛笔,在纸上描述他未来的生活,那里有蟋蟀的歌唱,红雀的翅膀。水声日夜轻拍着湖滨……
  读着叶芝这首诗,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幅景色,美丽蔚蓝的湖中,一个鸟语花香、清幽美丽的小岛上,一座泥土房刚刚建好,诗人站在房子前不远的地方向远处凝望,偶尔有几只蜜蜂飞过他面前,嗡嗡叫着。
  古今中外,诗人无数,他们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命运,不同的性格,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心理——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又热情奔放、洒脱不羁,忧国忧民,也遗世独立。他们或行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踯躅在乡下的村舍农田。他们多数身形瘦削、面容冷峻,却内心如火,冷眼看世又热情讴歌,孤僻骄傲又平易谦和。他们哀叹人生的苦短,爱情的美好,世事的艰辛,他们有时赞美一朵花的开放,一只鸟的自由,一阵风的吹过……
  镜头里的诗人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潇洒含蓄、隽永幽远,人与世界无限和谐;诗人眼中的镜头,五光十色、丰富复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生命和性格,都放射着哲理性的光芒,引人做无尽联想。
其他文献
感动,寻一份真情,觅一种动容。   在春天,我们以感动的目光看着那垂垂暮老的柳树抽出新芽;在夏天,我們感动于蝉破茧而出的喜悦;在秋天,我们以感动注视着那些落叶纷飞着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偏要落入泥土中滋养大地,谱写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在冬天,我们感动于万籁俱寂中偏要袅袅升起的那缕炊烟。感动,在四季留下足迹。   街上叫卖的人,在寒风中一个温暖的笑;路边调皮模样的小男孩轻轻捡起了路上的小纸片;环卫工人
早已有先知在人心的荒野里高喊:“文学死了!”而且不按老章程,后面沒有加一句“你们改悔吧”,所以尤其可怕,改悔也无机会——既然如此,还是让文学悄悄寿终,以符息事宁人之常道,但喊已喊了,应声四传,似乎有些悲壮,因为死掉的毕竟是伟大崇高的文学。   文学好端端地怎会夭折?据说病源在于商业社会,万事万物都由市场价值作判断,商业帝君执一切产品的生死仲裁权。有实际利润则兴、无实际利润则汰,画廊与发廊齐飞
【命题特点】  1.考查重点。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法性的病句(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等)是考查的重点,特别是搭配不当和成分残缺或赘余是重中之重,占了1/2,而语意性病句(表意不明)考查的相对少一些,一道题往往综合考查多种病句类型,基本上不会命制只考查某一种类型的病句题。  2.语用材料。试题材料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选材广泛,多取材自当前报纸杂志和新闻广播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外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音乐学科的教育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是學校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主要通过渗透美育元素等方式,达到育人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音乐学科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该学科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促使学生个体实现全面发展,值得同行商榷。  关键词:小学音乐;育人功能;实践思考  教育的内在价值和真正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个体的不断
请以“一个艰难的决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要求:   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   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姓名。【思路点拨】   写好此题,我们要注意如下方面:   一、准确审题,把握重点。   “一个”修饰“决定”,从数量上作出限制。“艰难”一语,表明做出决定历经波折,极具曲折性。“谁”做出
我不嫌俗气,真正的世俗,是佛家的一枝花,有着不可触摸的禅意。我宁愿世俗地活到老,陪着世俗的父母一起买菜、打打小牌儿、听听小曲儿,逗逗隔壁邻居家的小囡囡。  少年时看世俗,一定是俗的。谁家娶了新妇,谁家盖了新房,又有谁家国外有亲戚,当时一定是讨厌的。我宁愿素衣布衫捧一本线装书看,想着一个人远行,带有行为艺术的味道。那时,我想:特立独行的女子,怎么可以沦为世俗品相?怎么可以结婚生子过着一日三叹的生活?
绿树荫凉着校园,红花展开了笑脸,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校园,转眼间,我们将要奔往各自的中学了。   六年前,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感觉这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也许是因为陌生,让我倍感孤独。就在这时,我的前桌转过头来对我说:“你好,我们两个可以做好朋友吗?”我顿了一会儿说:“好呀!”刚刚的感觉到这时已经硝烟云散了。在往后的时间里,我开始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
摘 要:《拉维瑙之歌》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主题涉及对非洲未来的激烈辩论和思考,反映了西方现代文明和非洲传统文化的碰撞和矛盾对立。当现代的欧洲文化强势来袭,非洲人是顺势拥抱,欢心接纳,还是秉持传统,努力捍卫本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这正是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人面临的文化窘境。诗中拉维瑙和丈夫奥考的争论其实就是乌干达年轻一代内心的争论。作者本人选择持反对西方渗透、捍卫阿乔
少女站到了舞台上,神情平静而无波澜。普通的音乐响起,根本无法抓住观众的内心。   但是:在她真正开口的时候,一开口就令人忘情了,陶醉了,震惊了!   少女纤细的喉咙中,发出的是纯正的男声。低音、戏腔,将一个木偶与戏者间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月光一样,是清丽的音色;花瓣一样,是柔美的旋律;落羽一样,是蓬松的思绪;丝绸一样,是绵长的戏腔;春风一样,是陶醉的神情。这个平凡的舞台上,漾起了多么优美、多
今年大木花谷的花似乎开得了然无趣,我正欲走出花谷时,林间道边,尘土纷嚣之间,一片惊艳的景象忽然闯入我的眼帘。   从未见过开得这么茂盛的绣球花。只见一片绚烂的紫色,像一片海洋,又犹如一大匹绸缎,从园墙边向里蔓延,只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涌动,在欢笑,在不停地潜滋暗长。紫色的大海洋中点缀着繁繁绿茵和点点银辉,就像交横的藻荇和迸溅的水花。仔細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花的碧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