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文学者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m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已有先知在人心的荒野里高喊:“文学死了!”而且不按老章程,后面沒有加一句“你们改悔吧”,所以尤其可怕,改悔也无机会——既然如此,还是让文学悄悄寿终,以符息事宁人之常道,但喊已喊了,应声四传,似乎有些悲壮,因为死掉的毕竟是伟大崇高的文学。
   文学好端端地怎会夭折?据说病源在于商业社会,万事万物都由市场价值作判断,商业帝君执一切产品的生死仲裁权。有实际利润则兴、无实际利润则汰,画廊与发廊齐飞,书店共饭店一色,通俗性、大众化,原意或者是好的——通俗性本是为了俗者之性能得以通,大众化当然求其化大众、普济广度,全面超生,然而,通俗性使俗性越来越不通,大众化弄得大众冥顽不化,这到底有负于提倡“通俗性”“大众化”的志士仁人的初衷,效果反检动机,事体败坏之后,情况还得讲清楚,提倡者的偏见短见迂腐之见,于今观之何能辞其咎。
   这样,文学是期在必死的了,不过总还有一段时日可拖,最后回光返照,煞是好看,亦未可知。要使文学速亡,得有人出来下毒手。
   应运而生的是几许史无前驱的“文学家”,以抖乱词句、搅混语法、浅入深出、故作姿态为能事,颇有当今文坛舍我其谁的气概,拆穿这类迷障骗术并不难,且看:
   一、彼等发明了此套把戏之后,旦旦重复其伎俩,愈用愈滥愈衰竭,足见智力之低劣,世诚有所谓“歪才”者,然亦多歪而无才者。
   二、择邪固执,决不会悔悟——勿含恶意的愚蠢尚可解,饱含恶意的愚蠢无可救药。内因既绝,外因何济,油嘴滑舌的人总是一辈子油一辈子滑的了。
   何以有人喜欢读这类脚色所写的东西?
   一、读者本身亦宅心不正,对纯粹的文学作品难以理解,一旦碰上胡说八道的东西,乐了,来劲了,自己哗不了众取不了宠,便成了被哗之众,去宠那些东西。
   二、算起来倒是科班隔壁出身,排行于老作家辈,看到年轻人装疯卖傻肆无忌惮,心里有点慌,大概要“新潮”“前卫”“后现代”,已经应该必须这样的了,但老作家而掉转马头撒泼,不敢,也不会,于是一份向往之情,慨然付予年轻人,撰文赞扬,许为知音,落得个独具慧眼奖掖后进(先进)的美名,这一来,自己也跻身于最新潮最前卫最后现代的行列,况且自己以前也难免写过些不明不白不三不四的东西,借此一并算在“摩登”账上,岂非上上大吉。
   这是一个不太奇怪的奇怪现象,中国大陆与港、台、东南亚几乎同时出现此类脚色,前人不屑用的方法,他们用了,以为出奇制胜,中国文学传统流派无算,未见有以文句故作不通,修辞恣意悖谬而成流成派者,世界现代文学,自“意识流”创始以来,衍生的各种支渠中,固不乏走火入魔者,但瑕不掩瑜,从整体看,现代各派文学各有典范业绩,各有集大成的代表人物定位于史册,且骎骎乎已将事过境迁了,所以中国“文坛”上有上述的脚色跳踊其间,亦不过是世界现代文学在中国的异化现象,充其量:木榫劈斧头,铁锁开钥匙,自己跳不出自己的模式,再则卖弄些音同字不同的花招,还不如街坊游民的插科打诨有谐趣——以为凭这点本领就可走江湖,也实在把江湖看得太小了。
   亡秦者秦也,亡文学者“文学家”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是当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更要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逻辑。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6-0109-
微风习习,阳光暖暖,这样的天气,适合与你一起出行。   和母亲走在路上,俩人都是沉默,气氛竟显得有些尴尬。不知有多久没和母亲这样一起悠闲地散步了。好几次,我都试图想挑起一些话题,但终究是在母亲的敷衍中结束。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打在母亲身上,她的脸庞显得很柔和。这一幕很美,感谢上帝让我看到它,捕捉到它,放进我的人生储蓄罐里,永久珍藏。   时光是个美人,又怎么教人恨得起来。纵使眼角已有些许皱纹
摘 要:在历史的进程中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曲折与不堪,在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农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现代性启蒙阶段,农民被视为国民劣根性的负载者,成了五四文学时期作家笔下批判和启蒙的主要对象;在革命运动中,农民华丽变身为革命的主力,由被改造者蜕变成改造者。在本文中,笔者以《故乡》《春蚕》《咆哮的土地》三个文本来分析20世纪20至30年代农民在不同作家笔下的文学想象,以及这种文学想象下的历史成因。  
【摘要】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学生刚接触作文,难免会触难而退,如何让他们消除畏惧心理,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作文,笔者认为兴趣是关键。  【关键词】兴趣;习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6-0155-02  说起作文,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谈文色变”,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
【范本呈现】  预演  顿巴泽(苏联)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们常在一起冲着他的后背做鬼脸。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这是15年前的事了。15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四层楼……【开篇采用补叙的方式,通过追忆往事,表明同学间的深情厚谊,交代了“我”登门拜访老同学的原因。】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我心里
摘 要:本文中的泰戈尔诗歌《飞鸟集·一》指的是泰戈尔《飞鸟集》的第一首诗歌。本文仅对《飞鸟集》的第一首诗歌加以评析。主要谈两点:一、表面意义是写景诗,深层意义是哲理诗。这首小诗共由两行诗句构成:前一诗句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是飞鸟式的生活状态;后一诗句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是黄叶式的生活状态。飞鸟式的生活状态,它象征着自立型的人生哲学。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有自由有快乐,是应该被倡导的人生。黄叶式的生
摘 要: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形象具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本文结合卡夫卡的观点,从“侦探戏”的角度去分析《哈姆莱特》,剖析出一个作为“大侦探”的哈姆莱特形象。他在“助手”霍拉旭的配合下,以侦探式预感、伪装疯狂、设计“戏中戏”、将计就计等途径破解了“父王之死”一案,完成了复仇使命。但在这一过程中哈姆莱特的身份也经历了“侦探—罪犯—受害者”的转变,人生的“可怕真相”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  关键词:《哈姆
今年中考,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试题——歇后语考查题。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2016·山东泰安市第22题)填写出歇后语的后半截。(3分)  ⑴泥菩萨过河——____________  ⑵哑巴吃黄连——____________  ⑶徐庶进曹营——____________  这个题目就是考查考生对歇后语的掌握情况的。如果平时注意学习歇后语了,此题回答起来就非常轻松了:⑴自身难保⑵有苦说不出⑶一言不发。如果
岁月如歌,时光老人或许在偷看我们的生活日记,如果他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有你的地方必定会有我。   那是一个偌大的房间,刷得很白的墙壁,摆了几个床铺,打点滴的铁架子笔直地站在那儿,空气里流动着消毒水的味儿。   與你第一次相遇就是在这医院里,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了病房,怎么靠近了你,怎么端详着你稚嫩的小脸。在来之前,我一直很不情愿,我被迫接受了我有了新弟弟的事实,心里对你既有些期待又有些恐惧:期
感动,寻一份真情,觅一种动容。   在春天,我们以感动的目光看着那垂垂暮老的柳树抽出新芽;在夏天,我們感动于蝉破茧而出的喜悦;在秋天,我们以感动注视着那些落叶纷飞着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偏要落入泥土中滋养大地,谱写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在冬天,我们感动于万籁俱寂中偏要袅袅升起的那缕炊烟。感动,在四季留下足迹。   街上叫卖的人,在寒风中一个温暖的笑;路边调皮模样的小男孩轻轻捡起了路上的小纸片;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