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跳转中的情愫流动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shucheng0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叶 母亲》是冰心老人的散文诗,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诗篇幅很短,开篇从自家院中的两缸莲花写起,重点描写了倾盆大雨中荷叶遮盖红莲的画面,由此作者联想到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景抒发了对母爱的至真至深之情。作者通过联想,先把儿女比做莲花,再把母亲比做荷叶,从而颂扬了深沉、饱满的母爱。
  全诗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非常典型。借物喻人的手法很多文章都会用到,但是用来又各有其妙。《荷叶 母亲》是一首画面感非常强的散文诗,全诗最大的妙处不仅在于以荷叶喻母亲和以红莲喻儿女,而且在于以“莲”为中心构造的画面跳转与情绪流动。
  诗中第一幅画面是自家院中一红一白两缸莲花,作者并没有在这幅画面上过多停留,而是立即进入第二幅画面:故乡庭院“莲”的画面。这两幅画面之间的切换,其实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院中的两缸莲花引起了作者关于莲花的种种联想,但是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联想到诸如公园等地方的莲花,思维偏偏定格在故乡的庭院里,这是有着内在的情绪原因的。在诗中作者写到,半夜大雨,早起是阴郁的天,她的心情是烦闷的,在这样的情绪下,往往会唤起人对故乡的记忆、对过往温暖的渴望。在对故乡“莲”的记忆中,作者将自己与红莲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两幅画面的跳转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短小的篇幅却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随后,作者又将画面切回到雨天的院中,站在窗前看着雨中的红莲,心情仍是不适意。此时,大雨又下了起来,红莲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作者却无计可施。此时母亲的呼唤使作者离开窗前,坐到了母亲的身边,猛然间回头,看到窗外一叶荷叶正为红莲抵挡风雨,至此,心中的不宁散尽了。作者的描写使画面跃然纸上,色彩鲜明,让人觉得眼前仿佛正放着一场老电影,甚至可以听见灰瓦屋檐正不断滴落的雨滴,而红莲的颜色在以灰色天空与灰色院落为主色调的背景里也显得格外的鲜艳。
  在这些画面跳转的背后,是作者情绪的自然变化与流动,从“烦闷”“仍是不适意”和“无法可想”到“不宁散尽”,如同一曲背景音乐,与画面内容浑然交织在一起,而这首乐曲的高潮部分则是作者“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是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为儿女孕育出了面对风雨的无穷勇气。画面与音乐均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却是心潮澎湃与不尽回味。
  借物喻人是一种常见的写法,但是作者运用这种写法巧妙地描绘出画面的跳转与情绪的流动,使得全诗不显造作,不堕入寻常,与作者的情绪浑然天成,带给读者感动。教师对全诗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什么物喻哪个人的层面上,也不能直接切入对文章意义层面的讨论,而是要真实展现文本通过语言描写透露意义与情感的过程,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读写能力的真实发展和对文章深层意义的体验与共鸣。
其他文献
在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之际,我看到余养健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尝试——专题教学法,深受余老师的开拓精神鼓舞。余老师的教学探索,既有合理成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应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具体分析。    一、以变求新求活: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思路    1.思路之一——处理教材的内容  狭义的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教科书。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大致包括三类:以选文为载体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表达与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短板和弱项在乡村。斩断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根本靠教育。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振兴的关键在卓越教师。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乡村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乃至整个乡村社会的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是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个周六的早晨,醍来已经六点多了,街上人多,不能跑步了。到了学校,打开电脑,忽然地就想起了我喜爱的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的《一条未选择的路》。  聪明的人总想事事兼顾,结果总在生活的表面漂浮,还被尼采讥笑为“从未活过”,像我这样比较笨拙的人,倒更信仰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明白生活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或被选择。无论你如何选择,都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新教育”或者“网师”,也是无数条林中小路之一
《汉书》中有言:“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素养”即为日常修习的涵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全纳
教育观点: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意思是不到他想尽力弄明白却又不能做到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引导他;不到他内心明白却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的时候,老师先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用再反复这样了。孔子的这番话对后世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当我们在运用这句话指导教育实践时,往往容易忽视它的前提,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颇为广大读者青睐,也常被各类教材及相关选本所收录。然而笔者在研读时发现一些教材及选本对其中一处文字讹误疏于补正,非常不利于读者的阅读与欣赏。  众所周知,《战国策》原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所辑录,曾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后经西汉刘向整理,最终定名为《战国策》。东汉高诱曾为之作注。不过《战国策》原本流传到北宋时,其正文及注文都有
【摘 要】笔者基于项目式学习,创设情境,设计一系列项目式任务,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开展《红岩》的阅读教学,进一步探讨在高中阶段开展中国革命传统经典作品学习的有效方法,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寻求有效手段。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项目式学习 《红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学习任务群的落实要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近年来,绘本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好的绘本画面精美、文字简洁、版式灵活,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审美等综合素养。目前,许多学校都把优质绘本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绘本的教育价值。  就绘本阅读教学来看,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绘本有不同的教学选择;同一绘本因学生的年龄、阅读的目标不同,也有不同的教学选择。笔者试以小学四年级《艺术大魔法》绘本阅读课为例,谈谈教师在绘本
个人简介  尤立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全国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理事、全国阅读与鉴赏学会理事。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全国十佳教改新星”等称号。执教的公开课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四次,有的课还被选入河北省“百节优质课”。多篇文章在《语文教学通讯》《阅读与鉴赏》等刊物发表。主编《河北省普通高中会考说明·语文》《写作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