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是北宋诗文大家,他虽屡遭贬谪,但他诗文中无不显示着他的乐观旷达,通过复习课本知识和课外延伸,以课程整合的形式,让学生对苏轼、对他的诗文有个整体与系统的了解、掌握,进而感悟他的豪放情怀。
【关键词】苏轼;贬谪;乐观;豪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这就是苏轼的一生。
鲁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总共选取了苏轼的四首词、一篇文,进入复习阶段,为了让学生对苏轼、对他的诗文有个整体与系统的了解、掌握,我讲了一堂名为《千年东坡豪放情》的公开课,教学目标是:
1.复习苏轼的四首诗、一篇文,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豪放”情怀。
我采用了“猜猜他是谁”的方式导入:
1.他二十一岁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
2.他生活在北宋,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画方面也极有造诣;
3.“三苏”,说的就是他,以及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4.他不但能写“大江东去”,而且还能信手拈来“千里共婵娟”,又能“十年生死两茫茫”,还能“日啖荔枝三百颗”。通过逐一的提示,答案也越来越清晰,学生大声说出这堂课上要讲的主人公——苏轼。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轼的文学天才不容置疑。还在年少时,苏轼便已“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不仅是文章,他的詩、词、书、画也极有名,大概都是在少年时代打下的基础。仁宗嘉祐二年 (1057),他年仅二十岁,便于弟弟苏辙一起,考取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那时的考试,为防徇私舞弊,都是无记名考试。欧阳修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一篇才思敏捷又文风绝赞的文章所吸引。当时欧阳修很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但他又觉得这篇文章又很像自己的门生——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曾巩所写,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最后把这篇文章评选为第二。待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了解到第一名竟然是苏轼。苏轼的出众的才华和旷达的胸怀让欧阳修为之赞叹:“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然而在宋代文人视为安身立命之基的政治方面,苏轼却远非一帆风顺,而且可以说是蹉跎终身。在嘉祐六年(1061)的对策中,苏轼就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其后在《思治论》中,他又提出过“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看起来像一个“新党”。然而王安石厉行新法时,苏轼却又不同意其过激做法,屡屡与新党发生矛盾。于是他自己自求外放,先是通判杭州,其后又提升而知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密州环境比较差,比不上东京汴梁这些好地方,当地的灾害也比较多,苏轼在密州做官,可以说做得比较累,但正是因为做得比较累,仕途从此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反而使他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苏轼的贬谪词更能体现他的旷达。
一、老夫出猎展狂情
在熙宁八年(1075),苏轼被贬密州,作《江城子·密州
【关键词】苏轼;贬谪;乐观;豪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之前。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这就是苏轼的一生。
鲁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总共选取了苏轼的四首词、一篇文,进入复习阶段,为了让学生对苏轼、对他的诗文有个整体与系统的了解、掌握,我讲了一堂名为《千年东坡豪放情》的公开课,教学目标是:
1.复习苏轼的四首诗、一篇文,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豪放”情怀。
我采用了“猜猜他是谁”的方式导入:
1.他二十一岁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
2.他生活在北宋,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画方面也极有造诣;
3.“三苏”,说的就是他,以及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4.他不但能写“大江东去”,而且还能信手拈来“千里共婵娟”,又能“十年生死两茫茫”,还能“日啖荔枝三百颗”。通过逐一的提示,答案也越来越清晰,学生大声说出这堂课上要讲的主人公——苏轼。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轼的文学天才不容置疑。还在年少时,苏轼便已“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不仅是文章,他的詩、词、书、画也极有名,大概都是在少年时代打下的基础。仁宗嘉祐二年 (1057),他年仅二十岁,便于弟弟苏辙一起,考取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那时的考试,为防徇私舞弊,都是无记名考试。欧阳修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一篇才思敏捷又文风绝赞的文章所吸引。当时欧阳修很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但他又觉得这篇文章又很像自己的门生——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曾巩所写,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最后把这篇文章评选为第二。待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了解到第一名竟然是苏轼。苏轼的出众的才华和旷达的胸怀让欧阳修为之赞叹:“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然而在宋代文人视为安身立命之基的政治方面,苏轼却远非一帆风顺,而且可以说是蹉跎终身。在嘉祐六年(1061)的对策中,苏轼就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其后在《思治论》中,他又提出过“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看起来像一个“新党”。然而王安石厉行新法时,苏轼却又不同意其过激做法,屡屡与新党发生矛盾。于是他自己自求外放,先是通判杭州,其后又提升而知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密州环境比较差,比不上东京汴梁这些好地方,当地的灾害也比较多,苏轼在密州做官,可以说做得比较累,但正是因为做得比较累,仕途从此充满了坎坷和艰辛,反而使他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苏轼的贬谪词更能体现他的旷达。
一、老夫出猎展狂情
在熙宁八年(1075),苏轼被贬密州,作《江城子·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