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200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知识、体验选用适合他们思维特征的方式解决问题。多元阅读能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感知能力。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阅读。
  一、教学设计要层次化
  所谓教学设计的层次化,是根据学生或教材实际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多层次的。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基础、个性、生活经历是不同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难度应呈梯度性,让基础差的学生不至于因难度太大而失去兴趣,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足”、“吃得饱”。为了因材施教,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努力设定多层次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怀和重视,都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如,一位教师教学《负荆请罪》一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的目标:理解“负荆请罪”一词的含义。学习这篇课文,“负荆请罪”一词要懂得,这既是本文故事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一个成语,应该学习。这是针对后进生的,是最基础、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目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一个剧本,其独特的体裁特点决定了它是必须要朗读的,而以对话为主的形式又决定了它尤其适合作为分角色朗读的材料。而要有感情地朗读,必须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是针对中等生的,也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
  第三层次的目标: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因为人物性格形象是剧本的灵魂,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剧本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这个目标比前面两个更高一层。这是针对中上等生的。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化
  教学方法的灵活化,是根据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条件的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将激励性和趣味性带进课堂,创设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积极的姿态和满腔的激情参与课堂学习。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牛郎织女》一文中,对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出示幻灯片),牛郎和织女“两人隔河相望”这一情节,教师提问:看到这个“望”字,你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这时播放古筝曲《梁祝》片断,教师伴着音乐解说:“真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啊。假如他们能够互诉衷肠,听到对方的声音,你觉得他们最想说些啥呢?请写下来。”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奋笔疾书,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但多媒体也不是万能的。我国的古诗文文质兼美,意境深邃。面对这样的课文,有人试图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精心准备一两幅优美的图画,想以此诠释文中描绘的深邃意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阅读能力的养成。教学这类文章,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多读多悟。总之,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墨守成规。
  三、问题分析要多角度化
  问题分析的多角度化,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在分析语段时,往往满足于一种方案,更有甚者还有意无意地认为一个问题只能有一种分析,学生若不按教师的要求回答就是错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利于思维的发展以及语感的培养。
  有位教师在执教《孔子游春》这一课时,最后提问:“同学们,在绿草如茵的泗水河畔,悠扬的乐声中,‘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你能对照这幅孔子游春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这时,学生思考一阵之后,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因为他们浓浓的师生情谊使春天更温暖了;有的说因为孔子和蔼可亲的态度使春意更浓了;有的说因为孔子教育弟子的深刻道理使泗水河畔的春天更美了,所以说春意更浓了;还有的说因为孔子与弟子们的歌声,使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教师都充分肯定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合理性和独特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教学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注重让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重点句,从各个方面、多角度谈他们的阅读感受,在熟读精思中获得智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个性、多元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正逐步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同,渐渐成为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处于不同认知水平和情感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应该说,多元阅读更能体现阅读教学最真切、最本质的一面。倡导多元阅读,可以让学生真正张扬个性,获取更丰富的语文素养。因此,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阅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价值追求。这犹如一股春风,让语文教学园地更加姹紫嫣红、五彩斑斓!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课文学的都是有关规则的文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天,我们继续围绕规则这一个话题,学习一个与规则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美丽的规则》  1.读题  2.问:什么是规则?  3.引导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规则”指的是什么规则?  (3)为什么说这规则是美丽的?  ……  二、自主
多媒体进入课堂,无疑是教育教学手段的巨大进步,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进驻课堂,可以为课堂增光添彩,让语文更富魅力,让教学更吸引人。  我在《七月的天山》一文的教学中,依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对多媒体的运用,从而让语文课堂增添了更多光彩。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篇描写大自然秀美景色的文章,其行文灿烂多姿,语言优美爽净,且是略读课文,把《七月的天山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表演作为促进学生全身心感悟文本的有效手段着实是风靡了一阵。不论是低年段的课还是高年段的课,也不论是童话故事教学还是诗歌散文的品味,课堂上总少不了表演的身影。课堂热热闹闹,活是活了,但课却上得“飘”了,语文的积累、感悟、运用不到位,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更别说语文的“本体”了。于是,我们不禁在想:阅读课上,我们究竟要不要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应该怎样指导表演,才能使其更有效地为语文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形成性练习或测试之后,教师须从批阅中获取学生做题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进行矫正。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矫正教学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讲评。下面以一个典型错题的讲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奏响小学语文典型错题讲评的“三部曲”。  典型错题再现: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字的读音是错的?请你把它找出来,将序号填入( )内。  rán zhǐ  A. 然 后 B. 手 指  chènɡ là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语文教学要通过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建构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要引导他们深入到文学作品美的情境中去,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和丰润。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一文,意境优美、诗情浓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下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晚的实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进而引发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发现了超声波的存在,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我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节名师示范课。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想:本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这类教材的教学应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为这篇课文是纯叙事性的文章,生字词不多,语言平实
我们的阅读教学实际上承担着多元的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语言教学、技能训练、审美熏陶、习惯培养等。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语文知识以及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教学时,是重点关注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是聚焦课文内容还是文章情感?是突显人文主题还是言语形式?这种教学内容取舍的模糊不清,让很多语文教师感到棘手头痛和为难纠结。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教师而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备《云房子》一课的感受。  一、深入钻研教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例子”和“凭借”。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把教材吃透,准备充分,才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上课才能轻松自如、深入浅出。  《云房子》是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有效指导,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一、范文引路,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曾经的一节公开课——《
教材就是一坛陈酿,越品越有味道。但微醺之余,总有丝丝遗憾:吃鱼不如取鱼乐啊。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材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语文的全部。这在我上学期的一次磨课中三次执教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推敲》也可见一斑。  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  投影: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里是用“推”好呢,还是“敲”好。  (生略)  师:大散文家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