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的矛盾越发突出,究其原因在于国内人才培养模式不够与时俱进。研究国内外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四个方面的异同,找出国内自身存在的不足,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从具体细化培养目标、设置行业需求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弹性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四个方面优化国内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旅游业输送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6-0109-02
深化产教融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既是国家政策要求,又是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学校转型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相矛盾的有效途径。如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其发展速度和品质不断增升。然而从目前状况看,我国旅游产业人才需求与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存在较大脱节现象。据统计,旅游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在10%~20%,5年后行业流失率高达90%~95%[1]。这其中既有学校、学生、企业自身的问题,也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创新,是否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存在关联。从国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历程来看,英国、瑞士、美国为代表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效果显著。因此,本文通过中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吸收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期望能够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积极优化国内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业输送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国外常见的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英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英国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发源地。英国本科旅游教育与产业的发展联系密切,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并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教育机构与产业、企业融合发展。以萨里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为例,萨里大学课程有“三明治”之称,其体系非常丰富,涵盖社会整合、创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第二年本科课程修完后,学生可选择去企业带薪休假一年,回来后可继续学习。在教师配备上多注重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部分为国际旅游研究领域重要的专家;多伦多大学在实习实践上强调工学交替形式,学院内设立校园餐厅,有专业教师带领实习学生向全校师生提供餐饮服务,所提供的食品、酒水服务是由训练有素的学生完成的,实现了教学和生产过程的融合发展[2]。由此看来,英国的旅游本科教育实现了企业和学校、教学和生产过程、课程內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2.瑞士洛桑模式。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起初以接待管理为主导,逐步过渡到饭店教育,其形成的洛桑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典型,秉承产教融合、学以致用、紧随行业发展新趋势的办学理念,培养酒店行业应用型人才。本科课程第一年注重学生管理理论素养的形成,第二年强化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年强调行业实践、领导力培养上。学院规定学生每学完一门类课程,要进行为期6个月实习,课程和实习的搭配相得益彰[3]。在教师选拔方面,要求有在知名大型酒店及餐饮业相关岗位的实际从业经历,而且教师每隔几年会回到企业实际岗位,了解最新的酒店业经营状况及出现的问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性教学,酒店管理学院内设有餐厅和咖啡厅,不仅是师生就餐的地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场所,餐厅没有固定员工,而是通过学生轮岗的形式,让学生边工作边学习。通过教师指导、示范与讲解,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职业环境。
3.美国康奈尔模式。美国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源地,其旅游教育起源于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的一个典范,其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分为财务会计及房地产、酒店领导力、服务营销及运营管理三大模块,其选修课程提供了90多门,范围广泛,要求每名学生毕业前需要有在酒店相关领域不少于800个小时的工作经历,这一实践学分要求保证了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之间的平衡[4]。酒店管理学院设立了教师和商界领导共同开发酒店行业管理、决策的新观点、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通过圆桌会议教师和商界领导进行学术和经验的交流,实现科研信息和生产经验的共享,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教师把在酒店研究中心会议上讨论的研究成果作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鲜活案例,丰富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5]。其鲜明的培养目标为21世纪接待业培养行业精英和领袖,独特的产学研合作的育人模式,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为酒店业培养一批优秀的服务型、应用型人才。
二、国内外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1.培养目标的广泛与细化。培养目标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国内4所旅游本科学校中可以看出,培养目标的共性多数集中在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等关键词上,较为广泛,对于复合型人才应具备什么技能以及对旅游行业设计、规划等实用性人才没有明确要求,院校之间培养目标缺乏差异性,特色不够鲜明[6]。并且培养目标集中在国际化、高星级酒店上,对于服务地方性产业鲜有涉及,使得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急需旅游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国外旅游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较于国内而言比较准确、清晰、具体,不再是培养通才,而是聚焦于某一行业领域,这样在课程设置方面便会紧随培养目标的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会更加突出,在产教融合理念下,这种细化、具体的培养目标值得国内借鉴。
2.课程搭配的失衡与得当。国内旅游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的缺陷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呈现出多、广、浅显的特点,内容重复宽泛,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很难保证学习效率,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浅尝辄止;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搭配失衡,理论课程多于实践课程的学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很好满足旅游岗位需求;三是课程设置缺乏与行业的联系,当今本科高校课程设置集中在旅游学、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模块上,缺乏在科技更迭时代所具备的信息化技术素养,如人工智能、智慧旅游、智能服务等方面,各大院校鲜有涉及。国外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观念,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具体、细化、专业性、针对性、实操性较强,与行业紧密联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更加成熟。 3.教学方式的单调与多元。教学方式是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教学方式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对口培养、知识灌输、封闭教学向构建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体系转变,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在教学方式上过于注重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教学方式单调,创新性不高。而国外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除情境、案例、项目教学法外,还注重运用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方法。另外,国内实践教学也存在不足,国内实习大多处于学生大三大四学年,学生对实习单位没有自主权,国外实习均与课程设置相结合,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
4.师资队伍的科研型与双师型。国内外旅游本科院校都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国外教师队伍入职要求较为严格,更注重教师的行业实践经历,因此教师专业背景强、业界经验丰富。如日本旅游专业院校要求教师既有本科以上学历还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就要去企业锻炼;瑞士酒店管理院校要求厨房教师要有去国际知名酒店行政主厨的经历,并每隔几年就要去酒店锻炼。国内多数旅游本科院校在教师入职时注重教师学历,对其是否拥有本行业从业经历的要求相对宽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少,相对来说专业出身的教师多为外聘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所以学校内应用型教师数量也较少,这也是多数院校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启示
国内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转变,形成了自身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培养模式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国内应在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学校可先通过行业需求调查,再与专家协商共同界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到细化、具体、因人而异。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时刻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增强实践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课时比例。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注重问题导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产教融合理念下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改变学生实习阶段,将实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在师资队伍上,完善“双师型”教师政策,一是教师招聘是要注重教师从业经历、专业背景,二是要有保障教师在从职时有到企业更新自我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去企业锻炼,保证理论和实践不脱轨。
参考文献:
[1] 王亚飞,姚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7-8.
[2] 唐湘辉.英国旅游教育的产教融合取向——以UWL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91-96.
[3] 陈勇,DelleaDAMIE.瑞士酒店与旅游管理教育概述:引证于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育经验[J].旅游学刊,2015,(10):5-9.
[4] 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EB/OL].https://www.cornell.edu/,2020-09-26.
[5] 谢春山,赵莹莹.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2014,(10):86-91.
[6] 晁小景.我国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7.
关键词:产教融合;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6-0109-02
深化产教融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既是国家政策要求,又是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学校转型的必要途径,也是解决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相矛盾的有效途径。如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其发展速度和品质不断增升。然而从目前状况看,我国旅游产业人才需求与本科学生就业状况存在较大脱节现象。据统计,旅游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在10%~20%,5年后行业流失率高达90%~95%[1]。这其中既有学校、学生、企业自身的问题,也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创新,是否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存在关联。从国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历程来看,英国、瑞士、美国为代表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效果显著。因此,本文通过中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吸收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期望能够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积极优化国内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业输送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国外常见的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英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英国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发源地。英国本科旅游教育与产业的发展联系密切,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并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教育机构与产业、企业融合发展。以萨里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为例,萨里大学课程有“三明治”之称,其体系非常丰富,涵盖社会整合、创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第二年本科课程修完后,学生可选择去企业带薪休假一年,回来后可继续学习。在教师配备上多注重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部分为国际旅游研究领域重要的专家;多伦多大学在实习实践上强调工学交替形式,学院内设立校园餐厅,有专业教师带领实习学生向全校师生提供餐饮服务,所提供的食品、酒水服务是由训练有素的学生完成的,实现了教学和生产过程的融合发展[2]。由此看来,英国的旅游本科教育实现了企业和学校、教学和生产过程、课程內容和职业标准的对接,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2.瑞士洛桑模式。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起初以接待管理为主导,逐步过渡到饭店教育,其形成的洛桑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典型,秉承产教融合、学以致用、紧随行业发展新趋势的办学理念,培养酒店行业应用型人才。本科课程第一年注重学生管理理论素养的形成,第二年强化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年强调行业实践、领导力培养上。学院规定学生每学完一门类课程,要进行为期6个月实习,课程和实习的搭配相得益彰[3]。在教师选拔方面,要求有在知名大型酒店及餐饮业相关岗位的实际从业经历,而且教师每隔几年会回到企业实际岗位,了解最新的酒店业经营状况及出现的问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性教学,酒店管理学院内设有餐厅和咖啡厅,不仅是师生就餐的地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场所,餐厅没有固定员工,而是通过学生轮岗的形式,让学生边工作边学习。通过教师指导、示范与讲解,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职业环境。
3.美国康奈尔模式。美国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源地,其旅游教育起源于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的一个典范,其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分为财务会计及房地产、酒店领导力、服务营销及运营管理三大模块,其选修课程提供了90多门,范围广泛,要求每名学生毕业前需要有在酒店相关领域不少于800个小时的工作经历,这一实践学分要求保证了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之间的平衡[4]。酒店管理学院设立了教师和商界领导共同开发酒店行业管理、决策的新观点、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通过圆桌会议教师和商界领导进行学术和经验的交流,实现科研信息和生产经验的共享,并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教师把在酒店研究中心会议上讨论的研究成果作为日常课堂教学的鲜活案例,丰富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5]。其鲜明的培养目标为21世纪接待业培养行业精英和领袖,独特的产学研合作的育人模式,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为酒店业培养一批优秀的服务型、应用型人才。
二、国内外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1.培养目标的广泛与细化。培养目标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国内4所旅游本科学校中可以看出,培养目标的共性多数集中在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等关键词上,较为广泛,对于复合型人才应具备什么技能以及对旅游行业设计、规划等实用性人才没有明确要求,院校之间培养目标缺乏差异性,特色不够鲜明[6]。并且培养目标集中在国际化、高星级酒店上,对于服务地方性产业鲜有涉及,使得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急需旅游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国外旅游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较于国内而言比较准确、清晰、具体,不再是培养通才,而是聚焦于某一行业领域,这样在课程设置方面便会紧随培养目标的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会更加突出,在产教融合理念下,这种细化、具体的培养目标值得国内借鉴。
2.课程搭配的失衡与得当。国内旅游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的缺陷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呈现出多、广、浅显的特点,内容重复宽泛,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很难保证学习效率,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浅尝辄止;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搭配失衡,理论课程多于实践课程的学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很好满足旅游岗位需求;三是课程设置缺乏与行业的联系,当今本科高校课程设置集中在旅游学、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模块上,缺乏在科技更迭时代所具备的信息化技术素养,如人工智能、智慧旅游、智能服务等方面,各大院校鲜有涉及。国外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观念,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具体、细化、专业性、针对性、实操性较强,与行业紧密联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更加成熟。 3.教学方式的单调与多元。教学方式是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教学方式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对口培养、知识灌输、封闭教学向构建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体系转变,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在教学方式上过于注重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教学方式单调,创新性不高。而国外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除情境、案例、项目教学法外,还注重运用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方法。另外,国内实践教学也存在不足,国内实习大多处于学生大三大四学年,学生对实习单位没有自主权,国外实习均与课程设置相结合,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
4.师资队伍的科研型与双师型。国内外旅游本科院校都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国外教师队伍入职要求较为严格,更注重教师的行业实践经历,因此教师专业背景强、业界经验丰富。如日本旅游专业院校要求教师既有本科以上学历还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就要去企业锻炼;瑞士酒店管理院校要求厨房教师要有去国际知名酒店行政主厨的经历,并每隔几年就要去酒店锻炼。国内多数旅游本科院校在教师入职时注重教师学历,对其是否拥有本行业从业经历的要求相对宽松,“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少,相对来说专业出身的教师多为外聘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所以学校内应用型教师数量也较少,这也是多数院校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启示
国内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转变,形成了自身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培养模式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国内应在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学校可先通过行业需求调查,再与专家协商共同界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到细化、具体、因人而异。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时刻更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增强实践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课时比例。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注重问题导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产教融合理念下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改变学生实习阶段,将实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在师资队伍上,完善“双师型”教师政策,一是教师招聘是要注重教师从业经历、专业背景,二是要有保障教师在从职时有到企业更新自我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去企业锻炼,保证理论和实践不脱轨。
参考文献:
[1] 王亚飞,姚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7-8.
[2] 唐湘辉.英国旅游教育的产教融合取向——以UWL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91-96.
[3] 陈勇,DelleaDAMIE.瑞士酒店与旅游管理教育概述:引证于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育经验[J].旅游学刊,2015,(10):5-9.
[4] 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EB/OL].https://www.cornell.edu/,2020-09-26.
[5] 谢春山,赵莹莹.中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2014,(10):86-91.
[6] 晁小景.我国旅游专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