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引导者和调控者。通过学习使初中生接触和初步掌握观察探究、质疑反思、归纳、数学实验等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数学思维的层次。
关键词:数学教学 提高 提出问题 能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的课堂教学变以前的满堂问,整堂课上一问一答,教师问得碎,带得紧,关键时刻放不开,习惯牵着学生走;为提问提而提问,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流于形式;总是缺乏思维价值,提问回答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实无效果……最大问题还是提问好象永远是教师的专利。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我们教师优化课堂提问,让学生拥有提问的权力,也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得到体现。
问题是指主体想做某件事,但又不能立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情境。所谓“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已有条件是什么?困难是什么?并清晰、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把它表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作用,或者说它的教育价值,正愈来愈引起广大师生和专家的重视。首先“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探索兴趣的重要途径。其三,“提出问题”是也是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当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发展较为薄弱的。怎样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虽然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但仍有一定的自身的规律的。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过程为: 上述过程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和引导、调控者。通过学习使初中生接触和初步掌握观察探究、质疑反思、归纳、数学实验等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数学思维的层次。
一、鼓励学生大胆地怀疑,敢于提问
学生在看到一些现象时,其实心中都会有一些问题,但往往是不敢提出来或没有提出来的习惯。这就要教师鼓励同学们大胆的提问,特别是一些胆小或很少提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够提问,不管问的好不好,都要称赞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敢于再问。有些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这时一定要有耐心,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不要让他们有提不好问题而尴尬的感觉。对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的问题的同学要充分地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大胆探究,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疑就问。
二、从观察质疑中提出问题
一是从数学概念、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中有意创设探索情境,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二是从解题过程创设探索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质疑反思中提出问题。质疑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求异性思维。“学贵有疑”,许多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与质疑密切相关。反思,即为反省性思维,它所思维的不是客观对象的属性,而是自已在认识解决问题中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是否优越。通过反思,将产生高一层次的思维成果。合理性是一切科学研究所要追求的目标。
三、从特殊到一般中提出问题
事物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这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初一《几何》中计算时针与分针的夹角问题,这是典型的由特殊到一般的应用题型,可以先给出这样几个问题:(1)时针走1小时转了多少度?分针走1分针转多少度?(2)时针走1小时,分针转多少度?(3)时针走半小时呢?一刻钟呢?由此让学生猜想时针走1度,分针走多少度(时针走1度,分针走12度)?这样的情景创设和教师恰当的引导效果较好,因为特殊情形中隐含一般的规律,由特殊到一般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从数学实验中提出问题
过去我国数学教育有注意数学严密推理和解题技巧的传统,但对学生动手体验数学有所忽视。动手体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对数学的亲近感。兴趣和才能是互相促进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更要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自已动手做课件,比如用《几何画板》制作两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只要用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两圆有哪些位置关系,自然提出两圆的位置关系影响着圆心距等等的一系列问题。自已提出的问题胜过教师多次的讲解。
五、及时评价激励,尊重学生
追求成功之心,人皆有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既有助于学生发现不足,继续探究,更能激发其奋发向上的信心和不断努力获得新的成功的决心,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因此,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尽管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应该尊重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在教学中加以修正与提高,决不可不予理解,更不可讽刺嘲笑,甚至一棍子打死,而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方面。教师可以变换所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接受合适挑战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等作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通过评价的杠杆调节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独特性,让学生在体验成功过程中不断进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地引导,促使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哪怕是简单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确实不能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直接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无探究价值的不要批评,有探究价值的要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有创意的,可以张贴在教室墙壁上展示,以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学生喜欢提问,并且使他们的质疑能力越来越强,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提高 提出问题 能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的课堂教学变以前的满堂问,整堂课上一问一答,教师问得碎,带得紧,关键时刻放不开,习惯牵着学生走;为提问提而提问,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流于形式;总是缺乏思维价值,提问回答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实无效果……最大问题还是提问好象永远是教师的专利。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我们教师优化课堂提问,让学生拥有提问的权力,也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得到体现。
问题是指主体想做某件事,但又不能立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情境。所谓“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我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已有条件是什么?困难是什么?并清晰、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把它表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和作用,或者说它的教育价值,正愈来愈引起广大师生和专家的重视。首先“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探索兴趣的重要途径。其三,“提出问题”是也是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当前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发展较为薄弱的。怎样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虽然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但仍有一定的自身的规律的。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过程为: 上述过程中,教师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和引导、调控者。通过学习使初中生接触和初步掌握观察探究、质疑反思、归纳、数学实验等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数学思维的层次。
一、鼓励学生大胆地怀疑,敢于提问
学生在看到一些现象时,其实心中都会有一些问题,但往往是不敢提出来或没有提出来的习惯。这就要教师鼓励同学们大胆的提问,特别是一些胆小或很少提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够提问,不管问的好不好,都要称赞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敢于再问。有些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这时一定要有耐心,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不要让他们有提不好问题而尴尬的感觉。对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的问题的同学要充分地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大胆探究,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疑就问。
二、从观察质疑中提出问题
一是从数学概念、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中有意创设探索情境,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二是从解题过程创设探索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质疑反思中提出问题。质疑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求异性思维。“学贵有疑”,许多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与质疑密切相关。反思,即为反省性思维,它所思维的不是客观对象的属性,而是自已在认识解决问题中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是否优越。通过反思,将产生高一层次的思维成果。合理性是一切科学研究所要追求的目标。
三、从特殊到一般中提出问题
事物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这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初一《几何》中计算时针与分针的夹角问题,这是典型的由特殊到一般的应用题型,可以先给出这样几个问题:(1)时针走1小时转了多少度?分针走1分针转多少度?(2)时针走1小时,分针转多少度?(3)时针走半小时呢?一刻钟呢?由此让学生猜想时针走1度,分针走多少度(时针走1度,分针走12度)?这样的情景创设和教师恰当的引导效果较好,因为特殊情形中隐含一般的规律,由特殊到一般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从数学实验中提出问题
过去我国数学教育有注意数学严密推理和解题技巧的传统,但对学生动手体验数学有所忽视。动手体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对数学的亲近感。兴趣和才能是互相促进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更要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自已动手做课件,比如用《几何画板》制作两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只要用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两圆有哪些位置关系,自然提出两圆的位置关系影响着圆心距等等的一系列问题。自已提出的问题胜过教师多次的讲解。
五、及时评价激励,尊重学生
追求成功之心,人皆有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既有助于学生发现不足,继续探究,更能激发其奋发向上的信心和不断努力获得新的成功的决心,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因此,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尽管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应该尊重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在教学中加以修正与提高,决不可不予理解,更不可讽刺嘲笑,甚至一棍子打死,而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方面。教师可以变换所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接受合适挑战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际调查等作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通过评价的杠杆调节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独特性,让学生在体验成功过程中不断进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地引导,促使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哪怕是简单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确实不能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直接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无探究价值的不要批评,有探究价值的要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有创意的,可以张贴在教室墙壁上展示,以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学生喜欢提问,并且使他们的质疑能力越来越强,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