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垄断调查风暴的掀起将为我国《反垄断法》的发展和完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用法律手段制止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反垄断调查风暴
进入7月,中国监管部门主导的反垄断调查骤然提速。
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相继宣布对进口奶粉、黄金首饰、食品包装行业的巨头进行反垄断调查。一位外资奶粉企业发言人表示,今年中国监管部门的反垄断力度和密集程度,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执法渐严的《反垄断法》
事实上,自从2008年8月颁布以来,《反垄断法》已经在中国实施整整5年了。但在前4年间,监管部门在反垄断行动上鲜有作为。最早的一个案件是在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向山东两家药企开出了中国首张反垄断罚单,这也是在2013年以前,监管部门发出的唯一一张反垄断罚单。
进入2013年后,国家发改委在反垄断调查上突然发力。
1月4日,韩国三星、LG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奇美、友达、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等6家大型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因涉嫌合谋操纵液晶面板价格被发改委开出1.44亿元罚单,而包括责令退还、没收和罚款在内的总金额则达到3.53亿元。这是我国首次对境外企业实施价格垄断处罚。
1月22日,国内白酒行业的龙头茅台和五粮液因实施价格垄断被罚4.49亿元。其中贵州茅台被罚2.47亿元,五粮液被罚2.02亿元。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法》2008年实施以来监管部门开出的额度最大的罚单。
7月份,中国反垄断调查再度提速,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先后对奶粉、包装、黄金首饰等行业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包括之前的液晶面板、白酒,短短7个多月内,反垄断调查的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了中国5大行业数十家国内外巨头。
8月14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针对进口汽车价格虚高、涉嫌价格垄断的情况,国家发改委正在调查国外汽车制造商是否为中国经销商制定了最低零售价,协会正在收集相关进口汽车售价数据向发改委报告。调查范围包括进口汽车,以及外国汽车商在华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继奶粉、黄金反垄断罚单之后,汽车业很可能是下一次反垄断大锤落下的地方。
反垄断要“打苍蝇”,更要“打老虎”
通信、石油、银行、水电煤等行业成社会要求进行反垄断调查的热点。
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反垄断调查还是针对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内行业巨头进行。但在有关专业人士看来,煤电油气等企业应该尽快成为中国反垄断调查的重心。相对于高端白酒、液晶面板、包装、黄金首饰等产品,老百姓更关心的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通信、石油、银行、水电煤等垄断涨价问题。但从现实情况分析,对这些行业的反垄断调查存在很大阻力。
据了解,作为《反垄断法》的三大执法部门——国家发改委在《反垄断法》执法中,负责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国家工商总局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商务部负责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但在这5年间,即使是执法最卖力的国家发改委,也仅仅只发出过3张罚单。而在国家工商总局已查办的反垄断案件中,出现的是建筑、二手车等中小企业,罚单额多为几十万元,最近才宣布对跨国巨头利乐展开调查。至于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也被指缺乏亮点。
在2008年《反垄断法》正式实施时,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垄断嫌疑最大的铁路、通信、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几大行业将首当其冲。但5年过后,人们发现上述几大垄断行业和企业根本没有被《反垄断法》撼动。监管部门“敢动”的是山东的两家小药企、外资液晶面板企业、白酒企业和金店。实际上,老百姓真正希望看到的是对通信、石油、天然气等大型垄断企业开刀。
其实对于民众的期望,监管部门心中有数,也曾向垄断巨头下手。早在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就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公司互联网专线接入价格情况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发现两大电信巨头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对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给出高价,对与自己没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给出优惠价,以“价格歧视”影响、阻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明显具有市场垄断行为的特征。“但发改委并没有开出巨额罚单,整改、降价就了事了。”有关专家评论说这等于不了了之了。他们认为政府需要在反垄断调查中发挥主导作用,关键时刻可以使用强制性手段,打破已经固化的垄断集团利益。
谁将成为下一个目标?
既然短期内反垄断大刀砍不到能源、通信、铁路、电力这些巨头身上,那么谁会是下一个进入反垄断调查名单的企业?多数专家认为跨国医药企业的概率最大。本月初,国家发改委宣布,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及有关情况,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对包括安斯泰来、葛兰素史克在内的27家医药公司开展成本价格调查,这被广泛认为是启动对医药业反垄断调查的前奏。
由于今年决策层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防通胀”,所以另一个进入反垄断调查视线中的极有可能是零售业和日化业的巨头。分析人士表示,由于零售和百货业的价格波动最容易引发通胀担忧,一直以来就是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领域,此前也有多家企业因为涉嫌价格违法而被处罚。2011年,在对联合利华进行查处的同时,市场份额最大的方便面企业康师傅也因为即将实施的大幅提价计划对市场影响过大,遭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提醒告诫。
除此之外,被热炒的在华涉嫌垄断的国际镜片企业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调查目标。据媒体报道,包括法国依视路、德国蔡司、日本豪雅等在内的多个国际品牌对经销商和零售商进行价格控制,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调查显示,上述国际品牌均在中国制定全国统一零售价体系,除了各门店自身的特殊要求外,正常情况下,不能打折销售。部分无法按照行业同行的价格体系执行商品销售价格的经销商遭遇集体封杀,甚至被拉进“黑名单”。
不管谁是下一个目标,这场反垄断风暴短期内不会落幕,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被卷进来,未来,反垄断调查将成为常态。
中国的反垄断调查风暴
进入7月,中国监管部门主导的反垄断调查骤然提速。
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相继宣布对进口奶粉、黄金首饰、食品包装行业的巨头进行反垄断调查。一位外资奶粉企业发言人表示,今年中国监管部门的反垄断力度和密集程度,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执法渐严的《反垄断法》
事实上,自从2008年8月颁布以来,《反垄断法》已经在中国实施整整5年了。但在前4年间,监管部门在反垄断行动上鲜有作为。最早的一个案件是在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向山东两家药企开出了中国首张反垄断罚单,这也是在2013年以前,监管部门发出的唯一一张反垄断罚单。
进入2013年后,国家发改委在反垄断调查上突然发力。
1月4日,韩国三星、LG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奇美、友达、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等6家大型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因涉嫌合谋操纵液晶面板价格被发改委开出1.44亿元罚单,而包括责令退还、没收和罚款在内的总金额则达到3.53亿元。这是我国首次对境外企业实施价格垄断处罚。
1月22日,国内白酒行业的龙头茅台和五粮液因实施价格垄断被罚4.49亿元。其中贵州茅台被罚2.47亿元,五粮液被罚2.02亿元。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法》2008年实施以来监管部门开出的额度最大的罚单。
7月份,中国反垄断调查再度提速,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先后对奶粉、包装、黄金首饰等行业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包括之前的液晶面板、白酒,短短7个多月内,反垄断调查的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了中国5大行业数十家国内外巨头。
8月14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针对进口汽车价格虚高、涉嫌价格垄断的情况,国家发改委正在调查国外汽车制造商是否为中国经销商制定了最低零售价,协会正在收集相关进口汽车售价数据向发改委报告。调查范围包括进口汽车,以及外国汽车商在华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继奶粉、黄金反垄断罚单之后,汽车业很可能是下一次反垄断大锤落下的地方。
反垄断要“打苍蝇”,更要“打老虎”
通信、石油、银行、水电煤等行业成社会要求进行反垄断调查的热点。
目前情况看,大多数的反垄断调查还是针对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内行业巨头进行。但在有关专业人士看来,煤电油气等企业应该尽快成为中国反垄断调查的重心。相对于高端白酒、液晶面板、包装、黄金首饰等产品,老百姓更关心的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通信、石油、银行、水电煤等垄断涨价问题。但从现实情况分析,对这些行业的反垄断调查存在很大阻力。
据了解,作为《反垄断法》的三大执法部门——国家发改委在《反垄断法》执法中,负责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国家工商总局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商务部负责对经营者集中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但在这5年间,即使是执法最卖力的国家发改委,也仅仅只发出过3张罚单。而在国家工商总局已查办的反垄断案件中,出现的是建筑、二手车等中小企业,罚单额多为几十万元,最近才宣布对跨国巨头利乐展开调查。至于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也被指缺乏亮点。
在2008年《反垄断法》正式实施时,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垄断嫌疑最大的铁路、通信、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几大行业将首当其冲。但5年过后,人们发现上述几大垄断行业和企业根本没有被《反垄断法》撼动。监管部门“敢动”的是山东的两家小药企、外资液晶面板企业、白酒企业和金店。实际上,老百姓真正希望看到的是对通信、石油、天然气等大型垄断企业开刀。
其实对于民众的期望,监管部门心中有数,也曾向垄断巨头下手。早在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就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公司互联网专线接入价格情况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发现两大电信巨头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对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给出高价,对与自己没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给出优惠价,以“价格歧视”影响、阻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明显具有市场垄断行为的特征。“但发改委并没有开出巨额罚单,整改、降价就了事了。”有关专家评论说这等于不了了之了。他们认为政府需要在反垄断调查中发挥主导作用,关键时刻可以使用强制性手段,打破已经固化的垄断集团利益。
谁将成为下一个目标?
既然短期内反垄断大刀砍不到能源、通信、铁路、电力这些巨头身上,那么谁会是下一个进入反垄断调查名单的企业?多数专家认为跨国医药企业的概率最大。本月初,国家发改委宣布,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及有关情况,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对包括安斯泰来、葛兰素史克在内的27家医药公司开展成本价格调查,这被广泛认为是启动对医药业反垄断调查的前奏。
由于今年决策层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防通胀”,所以另一个进入反垄断调查视线中的极有可能是零售业和日化业的巨头。分析人士表示,由于零售和百货业的价格波动最容易引发通胀担忧,一直以来就是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领域,此前也有多家企业因为涉嫌价格违法而被处罚。2011年,在对联合利华进行查处的同时,市场份额最大的方便面企业康师傅也因为即将实施的大幅提价计划对市场影响过大,遭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提醒告诫。
除此之外,被热炒的在华涉嫌垄断的国际镜片企业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调查目标。据媒体报道,包括法国依视路、德国蔡司、日本豪雅等在内的多个国际品牌对经销商和零售商进行价格控制,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调查显示,上述国际品牌均在中国制定全国统一零售价体系,除了各门店自身的特殊要求外,正常情况下,不能打折销售。部分无法按照行业同行的价格体系执行商品销售价格的经销商遭遇集体封杀,甚至被拉进“黑名单”。
不管谁是下一个目标,这场反垄断风暴短期内不会落幕,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被卷进来,未来,反垄断调查将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