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推翻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传授的方法是否灵活运用,对初中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2.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1精讲善练。精讲善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处理教学时,对学生懂的知识不讲或少讲,学生不懂的适当多讲,边讲边启发,在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阅读法。讲读、阅读、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几个环节,阅读是读写的中间桥梁。它们的训练手段各异,但殊途同归。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最初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从正规教育所获得,而是在听、说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一个学生如果不读书,那么单靠教师讲“写作方法”是不可能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的。
2.3赏析法。赏析法是指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一种教法,即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评价、体味作品等活动,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赏析的内容包括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情节、人物的性格、意境風格、景物描写、写作技巧、题材、体裁等。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4.作文评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有时候学生写不出作文,老师就着急万分,在评语中帮他修改,安排好一个路子让他照着改,这样可能会造成是老师的作文,而不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在一篇写校园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只写了校园的一个景物,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校园写完了,我在评语里这样写:“校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用你智慧的双眼,到校园中走走看看,相信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通过这样一评,相信通过学生的眼睛他会看到和我们老师不一样的事物,写出来的校园可能要比老师带着他观察,指着某一种事物让他写要鲜活得多。
5.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
一堂好的语文课,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以外,还应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学语文。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比单纯教学生理解几篇课文,记住一些语文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学生被教师吸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老师的学识、性格、口才等,这些因素带有先天成分,是无法用之前的教学设计改变的,但是有些能吸引学生的因素,是可以通过课前的教学设计改变的,比如说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聚焦于某一个内容,特别是中小学生,如果我们不能适时地转换话题,当学生注意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由于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相对集中,因此,我们不可能在一堂课内过多地转换话题,但是可以把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配合老师不同的表达语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一堂课的内容始终保持兴趣。因此,运用课堂流程节奏上的变化,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有重要意义的。
6.教师要更新思想,全面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要让语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处处能学语文。如生活交际中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句的鲜活与另类;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句绝妙的,纠正语句有病的;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晚会中做一回主持人;帮商家起个店名,拟几条标语,起草一份活动方案,写个小发明的说明书等。可以说,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那么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只有把语文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壤中,彻底摒弃烦琐的分析,机械地说教,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课堂才能“开源”,才能重现生机。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推翻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传授的方法是否灵活运用,对初中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2.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1精讲善练。精讲善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处理教学时,对学生懂的知识不讲或少讲,学生不懂的适当多讲,边讲边启发,在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阅读法。讲读、阅读、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几个环节,阅读是读写的中间桥梁。它们的训练手段各异,但殊途同归。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最初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从正规教育所获得,而是在听、说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一个学生如果不读书,那么单靠教师讲“写作方法”是不可能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的。
2.3赏析法。赏析法是指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一种教法,即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评价、体味作品等活动,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赏析的内容包括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情节、人物的性格、意境風格、景物描写、写作技巧、题材、体裁等。
3.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4.作文评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有时候学生写不出作文,老师就着急万分,在评语中帮他修改,安排好一个路子让他照着改,这样可能会造成是老师的作文,而不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在一篇写校园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只写了校园的一个景物,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校园写完了,我在评语里这样写:“校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用你智慧的双眼,到校园中走走看看,相信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通过这样一评,相信通过学生的眼睛他会看到和我们老师不一样的事物,写出来的校园可能要比老师带着他观察,指着某一种事物让他写要鲜活得多。
5.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
一堂好的语文课,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以外,还应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学语文。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比单纯教学生理解几篇课文,记住一些语文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学生被教师吸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老师的学识、性格、口才等,这些因素带有先天成分,是无法用之前的教学设计改变的,但是有些能吸引学生的因素,是可以通过课前的教学设计改变的,比如说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聚焦于某一个内容,特别是中小学生,如果我们不能适时地转换话题,当学生注意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由于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相对集中,因此,我们不可能在一堂课内过多地转换话题,但是可以把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配合老师不同的表达语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一堂课的内容始终保持兴趣。因此,运用课堂流程节奏上的变化,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有重要意义的。
6.教师要更新思想,全面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要让语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处处能学语文。如生活交际中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句的鲜活与另类;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句绝妙的,纠正语句有病的;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晚会中做一回主持人;帮商家起个店名,拟几条标语,起草一份活动方案,写个小发明的说明书等。可以说,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那么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只有把语文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壤中,彻底摒弃烦琐的分析,机械地说教,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课堂才能“开源”,才能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