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灾害问题一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但灾害进入历史学者的视野,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邓云特先生出版的《中国救荒史》,他开拓了这一学术研究领域的先河。但该书的缺陷也是以后诸多学者谈到的,多依靠正史记载,在研究中不免存在诸多遗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社会史逐渐兴起,灾害问题又成为史学领域关注的重点,诸多学者投入到灾害史的研究之中,成果丰硕。目前的灾害史研究,断代和专门成果颇多,但一直缺乏一套整体研究灾害史的丛书。最近,第一套系统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灾害的多卷本学术著作——《中国灾害通史》,由郑州大学教授袁祖亮先生担任主编,历六年之功完成。这套丛书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共八卷五千三百余万字,对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所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旱灾、风灾、雹灾、疫病、震灾、虫灾、雪灾等灾害的具体情况、时空分布、频次规律、波及区域、危害程度、相互之影响及其有关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探讨,且阐述了古人面对灾害的种种认识及灾害思想,以及当时社会的救灾举措、防灾理念等。每卷之后,还附有自然灾害年表,而且增列有古今地名对照,让读者节省翻检之劳,一目了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灾害史研究的学术空白。
这套丛书虽然是断代史的体系,但却是通史的视野,以宏观的角度纵向分析历代灾害概况、防灾救灾体制、灾害思想等诸多问题。因此它也就不仅跨越了断代灾害史的时间局限,摆脱区域灾害史的空间束缚,也远离了灾害通史研究中内容的浅显与贫乏。除此之外,通过细读该书,发现该书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料翔实。古代灾害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是灾害史研究的基石。这项工作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灾害研究者利用了古代史志、杂录、宫廷档案等文献资料,对中国古代的灾害史料统计,计算出灾害发生的频率与程度,为后来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对诸多材料还存在遗漏之处。而该套丛书在资料上至少在宋元前的资料还是很充实的,比如引用了古代朝鲜史料《三国史记》,对研究东北地区的灾害确有帮助,而这个史料以往的研究者多忽视而没有很好利用。此外,作者非常注重学术前史的研究,基本上收罗了每个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后来者提供了比较好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第二,考证较为详细。当前不少学者在研究灾害史中,贪多求全,却全然不看原始出处、不顾史料的甄别,越引越错。但该书作者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同时,却没有忽视对史料的考证辨析。灾害史其实与其他历史研究一样,都面临着史料的真伪问题。有些史料其实是古人重复记载,有些史料则是传抄错误,即便是同一史书内也存在记载差异,比如在唐代灾害史的研究中就经常面临着这一问题,同一灾害现象在《新唐书》与《旧唐书》两本正史记载中差异较多,有些无论是受灾时间、损失程度、波及范围都截然不同。面对这一情况,作者对部分史料进行了辨析考证,对于一些难下结论的史料,作者不轻易否定或肯定,而是进行了存疑、附录,体现了该套丛书严谨的态度。也正是在对史料进行一定考证的基础上,该书在每卷之后都附有古今地名对照,清楚地标注了灾害发生区域,使得读者对灾害发生区域、波及范围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无疑也是许多研究灾害史学者所忽视的问题。另外也是在详加考证的基础上,作者对一些记载模糊的灾害发生时间不仅确切到年份,还具体到月份,足见作者所下的工夫之深。
第三,内容全面。在翔实史料、严谨考证之后,该书以统一的体例详细的论述自先秦至清代不同时期的灾害总体特征、各类灾害概况、防灾救灾实践、灾害思想,最后附录历代灾害年表。该书基本囊括了历史上的各种灾害,除了水旱灾害之外,还包括疫灾、虫灾、雹灾、冻灾、震灾、风灾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该书除对防灾救灾实践详细论述之外,也较多的关注灾害亚文化。一次灾害发生可能只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多次灾害之后,就会形成灾害亚文化,对人们的心理、文化、制度、信仰等都会造成影响,并逐渐沉淀,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每卷都较多地论述了灾害思想及灾害对人群影响,这些无疑是对灾害亚文化研究的体现。
当然这套丛书也有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宋元以后方志、碑铭、笔记、书信等资料宏富,不仅国内,域外也有不少记载中国的灾害,这确实为宋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灾害史的研究增加了资料收集的难度。宋元之后各卷作者仍以正史为主,其他材料虽有引用,但用之甚少。其次,该书对个别灾害类型收集也存在遗漏问题,比如魏晋南北朝卷对“木雨冰”这类冻灾没有收集。二○○八年发生在南方的冰冻雨雪灾害,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冻雨,其与史书记载的“木雨冰”颇为相似,因此,“木雨冰”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三,灾害史的研究目前成果较多,从事研究的学者需要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但这两者之间存在相互隔阂,人文学者对史料的掌握比较丰富,但缺乏自然科学背景,自然科学的学者能熟练运用其知识去研究和解释各种灾害现象,对灾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但在史料收集上有一定的遗漏,缺乏对史料的考证。而该书的作者则无疑偏重前者,二者需要很好的结合。
本丛书是一套研究历史时期各种灾害的书籍,应该对历史时期的灾害进行一个总体性的评价。布罗代尔认为历史时间有长时段的、中时段的和短时段的。本套丛书分成八卷,可以说对中时段和短时段的灾害史研究较为通透;如果再从长时段去看这段历史,高屋建瓴地对其进行总结升华,无疑会使这一问题的研究跨上更高、更新的台阶。
(《中国灾害通史》(全八卷),袁祖亮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二○○八——二○○九年版,760.00元)
这套丛书虽然是断代史的体系,但却是通史的视野,以宏观的角度纵向分析历代灾害概况、防灾救灾体制、灾害思想等诸多问题。因此它也就不仅跨越了断代灾害史的时间局限,摆脱区域灾害史的空间束缚,也远离了灾害通史研究中内容的浅显与贫乏。除此之外,通过细读该书,发现该书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料翔实。古代灾害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是灾害史研究的基石。这项工作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灾害研究者利用了古代史志、杂录、宫廷档案等文献资料,对中国古代的灾害史料统计,计算出灾害发生的频率与程度,为后来者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对诸多材料还存在遗漏之处。而该套丛书在资料上至少在宋元前的资料还是很充实的,比如引用了古代朝鲜史料《三国史记》,对研究东北地区的灾害确有帮助,而这个史料以往的研究者多忽视而没有很好利用。此外,作者非常注重学术前史的研究,基本上收罗了每个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后来者提供了比较好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第二,考证较为详细。当前不少学者在研究灾害史中,贪多求全,却全然不看原始出处、不顾史料的甄别,越引越错。但该书作者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同时,却没有忽视对史料的考证辨析。灾害史其实与其他历史研究一样,都面临着史料的真伪问题。有些史料其实是古人重复记载,有些史料则是传抄错误,即便是同一史书内也存在记载差异,比如在唐代灾害史的研究中就经常面临着这一问题,同一灾害现象在《新唐书》与《旧唐书》两本正史记载中差异较多,有些无论是受灾时间、损失程度、波及范围都截然不同。面对这一情况,作者对部分史料进行了辨析考证,对于一些难下结论的史料,作者不轻易否定或肯定,而是进行了存疑、附录,体现了该套丛书严谨的态度。也正是在对史料进行一定考证的基础上,该书在每卷之后都附有古今地名对照,清楚地标注了灾害发生区域,使得读者对灾害发生区域、波及范围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无疑也是许多研究灾害史学者所忽视的问题。另外也是在详加考证的基础上,作者对一些记载模糊的灾害发生时间不仅确切到年份,还具体到月份,足见作者所下的工夫之深。
第三,内容全面。在翔实史料、严谨考证之后,该书以统一的体例详细的论述自先秦至清代不同时期的灾害总体特征、各类灾害概况、防灾救灾实践、灾害思想,最后附录历代灾害年表。该书基本囊括了历史上的各种灾害,除了水旱灾害之外,还包括疫灾、虫灾、雹灾、冻灾、震灾、风灾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该书除对防灾救灾实践详细论述之外,也较多的关注灾害亚文化。一次灾害发生可能只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多次灾害之后,就会形成灾害亚文化,对人们的心理、文化、制度、信仰等都会造成影响,并逐渐沉淀,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每卷都较多地论述了灾害思想及灾害对人群影响,这些无疑是对灾害亚文化研究的体现。
当然这套丛书也有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宋元以后方志、碑铭、笔记、书信等资料宏富,不仅国内,域外也有不少记载中国的灾害,这确实为宋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灾害史的研究增加了资料收集的难度。宋元之后各卷作者仍以正史为主,其他材料虽有引用,但用之甚少。其次,该书对个别灾害类型收集也存在遗漏问题,比如魏晋南北朝卷对“木雨冰”这类冻灾没有收集。二○○八年发生在南方的冰冻雨雪灾害,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冻雨,其与史书记载的“木雨冰”颇为相似,因此,“木雨冰”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三,灾害史的研究目前成果较多,从事研究的学者需要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但这两者之间存在相互隔阂,人文学者对史料的掌握比较丰富,但缺乏自然科学背景,自然科学的学者能熟练运用其知识去研究和解释各种灾害现象,对灾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但在史料收集上有一定的遗漏,缺乏对史料的考证。而该书的作者则无疑偏重前者,二者需要很好的结合。
本丛书是一套研究历史时期各种灾害的书籍,应该对历史时期的灾害进行一个总体性的评价。布罗代尔认为历史时间有长时段的、中时段的和短时段的。本套丛书分成八卷,可以说对中时段和短时段的灾害史研究较为通透;如果再从长时段去看这段历史,高屋建瓴地对其进行总结升华,无疑会使这一问题的研究跨上更高、更新的台阶。
(《中国灾害通史》(全八卷),袁祖亮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二○○八——二○○九年版,7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