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知道,劳动与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开放性学习领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具有紧密的联系,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活动中,学生较多地经历了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劳动与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由此,我们在把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用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追求在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项目引导——激发合作的动机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劳技活动的动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各年段的劳动与技术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对教材内容按照“项目引导”的设计思路进行重组,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供合作的机会。
所谓的“项目引导”,就是根据重组后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以解决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在期初设计了 “我为敬老院老人送温暖”的项目活动,通过实际的走访及媒体演示的虚拟环境,让学生走进敬老院,了解到自己能为老人做些什么,怎样来向老人献爱心。这样,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明确各自在集体中的分工,合作完成好这个项目。同时,也把教材中的纸工、洗涤、烹饪、编织、种植等内容的教学融进了这个项目活动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平行教育——体验合作的乐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也为我们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马卡连柯认为,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成员的教育和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教师和集体对集体的某一成员的教育影响和作用是同时并进的、平行的。在这里,马卡连柯确定了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他认为个人对个人的影响是一种狭隘的有限的因素,对个人的最实际的工作方式是把个人保留在集体中,他把这种教育方式成为“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是班级的小组,个体是小组的成员。让个体置身于小组集体中,让小组置身于班集体之中,无疑能发挥出集体教育的力量,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找到自我归属,享受成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学生间差距的重要活动形式。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不足,如何在小组内发挥他们特点,使每个人体验到成功与成功后的快乐的同时,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技能。在劳动技术学科中,收集信息、实践操作、创新探究等环节,都能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优势。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各个活动过程,灵活运用“平行教育影响”原则,使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组织形式——落实个人责任
1、固定的合作形式:建立固定的合作小组,一般在6人左右。合作小组的形成要力求各方面能力均衡,使每个小组在劳动技术课课堂活动中,都有知识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的人员,这样在小组合作时,学生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如:在教学《折纸》一课的合作探究活动时,小组内有查看图解的,有实践操作的,有记录要点的,有负责最后介绍的,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之中。固定的合作小组人数较多,有利于小组信息来源的丰富,有利于探究问题的全面性,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开阔与培养。在劳技课教学中,对于调查活动、探究活动、评价活动(同组和异组)、研讨活动、创新活动,教师应发挥固定的合作学习的优势。
2、随机的合作的形式:随机小组的形式在劳动技术课上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形式既能避免固定小组形式的人员浪费与不能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又可利用简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般小组人数是2或3人进行合作。在劳动技术课中,互教式活动、互助式活动、异向式研讨活动(人数可多),多可采用这种形式。如:教学编制小动物、小花篮等内容时,让学生独立制作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无法完成,而人员多了,就会出现实践操作的旁观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了随机合作的形式。如小猫的编制,一人卷制猫头,一人卷制猫身,一人制作猫的耳朵并帮助其他两个同学卷,最后一起绑制成型,合作完成小猫的编制。小组内体现每个人的价值,积极参与,分工明确,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评价方式——贯穿合作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因此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巡视者,更应是合作的指导者,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合作中进行指导。如,在小组研讨时,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表现,鼓励记录,鼓励发言,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小组操作时,教师发现各组合作的不足,参与帮助,再交换给同组学生。通过教师参与时的示范,给予学生明确的合作方法。此外,我们还注重合作方法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方法的评价,在注重评价作品、成果的同时,注重合作过程的评价。如一位教师在一节研究课上,利用科技手段,将课上各组的合作活动拍摄下来,在评价时出示,使每个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合作情况,领悟到合作学习的方法。
总之,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相信: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只是劳动与技术课程,一定会有更多的课程、更多的老师投入到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这项研究上来,从而推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我们的课改实验日趋成熟。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
一、项目引导——激发合作的动机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劳技活动的动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各年段的劳动与技术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对教材内容按照“项目引导”的设计思路进行重组,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供合作的机会。
所谓的“项目引导”,就是根据重组后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以解决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在期初设计了 “我为敬老院老人送温暖”的项目活动,通过实际的走访及媒体演示的虚拟环境,让学生走进敬老院,了解到自己能为老人做些什么,怎样来向老人献爱心。这样,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明确各自在集体中的分工,合作完成好这个项目。同时,也把教材中的纸工、洗涤、烹饪、编织、种植等内容的教学融进了这个项目活动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平行教育——体验合作的乐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也为我们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马卡连柯认为,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成员的教育和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教师和集体对集体的某一成员的教育影响和作用是同时并进的、平行的。在这里,马卡连柯确定了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他认为个人对个人的影响是一种狭隘的有限的因素,对个人的最实际的工作方式是把个人保留在集体中,他把这种教育方式成为“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是班级的小组,个体是小组的成员。让个体置身于小组集体中,让小组置身于班集体之中,无疑能发挥出集体教育的力量,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找到自我归属,享受成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学生间差距的重要活动形式。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不足,如何在小组内发挥他们特点,使每个人体验到成功与成功后的快乐的同时,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技能。在劳动技术学科中,收集信息、实践操作、创新探究等环节,都能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优势。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各个活动过程,灵活运用“平行教育影响”原则,使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组织形式——落实个人责任
1、固定的合作形式:建立固定的合作小组,一般在6人左右。合作小组的形成要力求各方面能力均衡,使每个小组在劳动技术课课堂活动中,都有知识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的人员,这样在小组合作时,学生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如:在教学《折纸》一课的合作探究活动时,小组内有查看图解的,有实践操作的,有记录要点的,有负责最后介绍的,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之中。固定的合作小组人数较多,有利于小组信息来源的丰富,有利于探究问题的全面性,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开阔与培养。在劳技课教学中,对于调查活动、探究活动、评价活动(同组和异组)、研讨活动、创新活动,教师应发挥固定的合作学习的优势。
2、随机的合作的形式:随机小组的形式在劳动技术课上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形式既能避免固定小组形式的人员浪费与不能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又可利用简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般小组人数是2或3人进行合作。在劳动技术课中,互教式活动、互助式活动、异向式研讨活动(人数可多),多可采用这种形式。如:教学编制小动物、小花篮等内容时,让学生独立制作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无法完成,而人员多了,就会出现实践操作的旁观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了随机合作的形式。如小猫的编制,一人卷制猫头,一人卷制猫身,一人制作猫的耳朵并帮助其他两个同学卷,最后一起绑制成型,合作完成小猫的编制。小组内体现每个人的价值,积极参与,分工明确,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评价方式——贯穿合作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因此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巡视者,更应是合作的指导者,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合作中进行指导。如,在小组研讨时,教师注意每个学生的表现,鼓励记录,鼓励发言,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小组操作时,教师发现各组合作的不足,参与帮助,再交换给同组学生。通过教师参与时的示范,给予学生明确的合作方法。此外,我们还注重合作方法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方法的评价,在注重评价作品、成果的同时,注重合作过程的评价。如一位教师在一节研究课上,利用科技手段,将课上各组的合作活动拍摄下来,在评价时出示,使每个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合作情况,领悟到合作学习的方法。
总之,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相信: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只是劳动与技术课程,一定会有更多的课程、更多的老师投入到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这项研究上来,从而推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我们的课改实验日趋成熟。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