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教学不应该被边缘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ks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算是基本功,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存在忽视口算教学的问题。其实口算中蕴含着笔算的算理,口算可以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教师应深挖口算价值,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口算。
  [关键词]口算;认识;对策;方法;笔算;计算能力
  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编排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关口算题。教材编写的初衷,其实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会的知识,口算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与一位数然后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尽管是口算练习,除了少数学生能熟练运用乘法的意义将算式转换成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大部分学生仍旧依赖笔算,或者根据算理拆解心算。如计算“25×3”,用乘法的意义可转换成25 25 25,但学生计算时先心算出5×3=15,记住个位的5,然后向十位进1,再连续心算2×3=6,6 1=7,最后得75。可见并没有达到教材编写的目的。
  再来对比其他版本教材,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的“笔算乘法”中有各种各样的算法,其中也出现了“拆解口算”这一方法,但是碍于标题上的“笔算”二字,部分教师就理直气壮地忽略了这种方法的教学。这种跳过教学拆解分步口算而直接教学笔算的做法,在教学加减法的口算时也会出现。然而许多教师对这种情况也是默许或放任,甚至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为何一些教师明知忽略口算的教学不妥却仍对口算教学视而不见?难道拆解分步口算不需要教吗?难道口算教学已经被边缘化了吗?
  一、成因分析
  1.学生死记笔算法则。算术是数学的根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最基础的运算,也是最迫切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算术技能,学生在上小学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算术了,然而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家长来说,教导学生计算最务实的办法就是教导笔算法则。这种提前将笔算法则从活动经验和生活表象中抽离出来,只传授脱离算理的算法的行径,造成了笔算反客为主的现象。
  2.教师忽略教学。拆解分步口算是口算与笔算的一种衔接与过渡,但大多数教师低估了它的重要性,另外由于目前的阅卷评分方式,造成部分教师教学计算方法时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慢慢地,教师也变得圆滑和精明了,对学生计算时存在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管它是“假口算”还是“真笔算”,只要学生算对就行,考试时能得分就好。部分教师教学时也跳过拆解分步口算直接进入到了笔算,甚至有教师认为:随着数位的不断增多,笔算作为一种运算程序,实用性日益凸显,这类口算只是乘法笔算之前的一段序幕,可有可无。
  3.目前的口算练习形式为“口算笔算化”提供了机会。日常生活中的口算是不会写出算式的,往往需要计算者记忆听到的数据,并及时进行加工,迅速在大脑中综合处理和判断,经过短暂确认和检验后就要将结果写出,这种心算的过程包含智力运动和经验暗示,是一种长期训练后的条件反射。当前的口算严格来说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口算,数据和算式都写在纸上,伴随着视觉记忆和符号推导,最后还要用笔记录计算结果,大大削弱了心算成分,为“口算笔算化”提供机会。
  二、重新认识
  对照教材仔细研读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口算教学一直是重点,口算的地位仍在。以下以“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教学为例。
  1.拆解分步口算蕴含着“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根据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将乘法逆推为加法、根据数字特性巧算等方法,都远远比不上“把两位数拆解成整十数与一位数后与一位数乘”这一口算方法,要理解笔算乘法中“用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去乘被乘数”的道理,拆解分步口算就是有力的工具,它是理解笔算算理、领悟笔算算法的助推器。
  2.口算可以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拆解分步口算与笔算是两种不同的训练,拆解分步口算是学生反应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分析力发展的“孵化器”,它的价值是程序化、模式化的筆算无法企及的。如计算“25×3”,口算与笔算虽都是以乘法分配律为基础,但却有着本质的差别,笔算会忽略数字背后的计数单位,如在竖式计算中“25”中的数字“2”只是被单纯地当作2来计算,无须过问它的实际意义究竟是20还是2。而口算则大不相同,十就是十,百就是百,必须分得一清二楚,即口算需要分清各数位上数字的计数单位。例如,“25”中数字“2”表示20,数字“5”表示5,看到“25×3”马上将它想象成“20×3”和“5×3”2个算式的和。也正因为这样将算式分离,口算才能进一步揭示数的组成机制,更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灵活性。这一点也是笔算难以做到的。又如,口算“46-17”的方法可能有“46-10-7”“46-7-10”“46-16-1”“46-20 3”等,不管哪一种方法,都要分解成很多工序,将各种运算律进行自由调度、综合处理、科学研判。这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是笔算不具备的。
  三、对策与方法
  既然教材如此重视这类口算,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懈怠。不能因为学生会算就忽略口算教学,数学学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方法和学科素养。从一个个“口算笔算化”的案例中能看到,虽说这样计算不影响最终结果,但学生却失去了提升思维的机会。当学生的计算方法出现这种倾向时,教师不能放任,而要设法引导学生。
  1.深挖价值,让学生主动口算。研究表明,商贩算账时,常能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拆分、组合数字进行口算,口算在生活中很有用处。学生之所以青睐笔算,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少对口算价值的认同,不少学生觉得“口算笔算化”简单直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大力挖掘口算的价值,让学生产生运用口算进行计算的需求。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做一个调查,了解一般人进行计算时的具体算法,然后创设适合心算的情境,唤醒学生对口算的欲望。
  2.巧用情境,引向口算。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选择情境时,应该以揭示算理中“分别去乘”的成分为考查指标。如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的“笔算乘法”是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首秀,计算例题时,暗中设想成“将两位数拆分为整十数和一位数来乘一位数”的口算更易理解,学习口算也是理解笔算算理的必由之路。如计算“12×3=36”,可用乘法的意义“3个12相加,12 12 12=36”来理解,但是学生容易忽略“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而要想在教学中渗透笔算算理,说明笔算算法,“拆解分步口算”法显得更加科学。结合上述分析,笔者把教材中的情境替换为口算情境,借助情境中数据的关联性和变通性,稍改数字为本课的计算教学服务。
  【例】教学“笔算乘法”时创设的情境。
  坐过山车每人3元,2人需要多少元?10人、12人呢?
  笔者通过三个看似各自独立,但是数据与结果却高度相关的问题,有意识地把旧知“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整合起来,共同作用催生新知“两位数乘一位数”,在递进的问题中促使学生从计算上找突破口,自觉地将前两种算法加工改造,创出新方法,把“12×3”拆成“10×3”和“2×3”来计算。把计算的思维引向拆解分步口算,为口算搭建情境平台,然后搭建通往笔算的台阶。真正让学生理解算理,进而掌握算法。
  (责编 杨偲培)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放手让学、简约问学、反思助学,引导学生自我赋能。通过自我赋能,孕育、催生和实现学生的高阶思维、高阶认知。自我赋能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我赋能;高阶思维;高阶认知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我们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我们相信教育能够将学生带向美好。”学生
[摘 要]數字与运算的和谐共生,数学规律与生活的密切贴合,使得数学散发着神秘且引人入胜的魅力。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教学;主观能动性  教师对数学知识的诠释和教授,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如何让知识变得生动
[摘 要]问题设计、引导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加速器”。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场”,在知识的本质处、关键方法处以及经验生长处设计,以开放性、变通性、动态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可促进数学问题的探究。  [关键词]问题引导;操作;教学设计  课程改革以来,问题引导、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基于问题引导的教学背景,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指向性的问题,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摘 要]美术教学资源众多,教师科学利用动画资源推开教学,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借助动画资源启动教程、运用动画素材优化设计、根据动画信息设计活动、围绕动画资源推动实践,都能够形成崭新的教学契机。教师要做好统筹设计,合理运用动画资源推开教程,为学科教学顺利启动创造条件。  [关键词]美术教学;动画资源;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具身认知的方式是多元的,既可以借助眼看,也可以借助手做,还可以借助心想。基于具身认知视野下的数学实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实验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心、动神,从而让学生的动觉思维、视觉思维、心学思维融为一体。具身性认知让教师“示以思维”“授以思考”,让学生从“学以致用”转向“学以致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
[摘 要]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文本悟读意识,为学生悟读文本提供广泛的学习视角。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教学调度作用,借助情境调度、演繹体验、鉴赏组织、训练设计等多种方式,创设更高品质的阅读课堂,从而顺利启发学生的悟读思维,培养学生的文本悟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悟读学习品质,历练学生的悟读学习能力。  [关键词]悟读教学;多元设计;情境调度;演绎体验;鉴赏组织;训练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构造有趣的数学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生活情境、设计趣味操作活动以及绘制趣味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学习;认知发展  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摘 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尽可能把教学内容贯穿到有趣的教学情境中,用趣味性的教学手段、风趣且儿童化的语言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从课题导入、教学新内容、巩固练习、课堂活动等环节入手,精心策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有趣;引导力;推动力  教学改革的大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站在高处,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才能把握学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