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沙棕编具有天然、质朴、纯粹的独特魅力,符合今人审美情趣,与湘绣、菊花石雕并称为长沙“民艺三绝”。本文试图针对长沙棕编艺术继承发展的现状,探讨可行性建议,推动长沙棕编实现传统资源的再利用、再生产、再创造。
关键词:长沙棕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展
棕编是我国编织工艺的主要种类之一,是一种用棕榈叶为原材料的编织品。棕编发源自人们的劳动生活,并伴随着中华儿女繁衍成长:史传虞舜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下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祝贺;唐王维云“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宋苏轼曰“一蓑烟雨任平生”;清《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道:“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蓑衣或许是最早的棕编品代表。
目前,我国棕编艺术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长沙棕编最为著名。前者实用性较强,后者以艺术性突出。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一绝”,2011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棕编与湘绣、菊花石雕并称为“长沙三绝”,然而,人们更了解的是湘绣,对于长沙棕编知之甚少,会棕编手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了,这让我们对其未来发展深感担忧。
一、长沙棕编发展现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昆虫在街头叫卖。到20世纪30年代,棕编开始出现商品生产,品种、技艺由此得到长足发展。60年代,自幼热爱棕编的市民杨天正,对棕编进一步改良,编制出蚱蜢、螳螂、骆驼、龙、虎等动物,曾展览于长沙市湘绣大楼手工艺术专柜。90年代,棕编大师王文定潜心钻研棕编工艺,新创了“双肚皮”编织法,改进了原先的“单肚皮”编织。目前,已经培养了第三代棕编传承人周佳霖等。
然而由于棕编工艺“棕编要学会很容易,但要学好太难”,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实践,且棕编技艺难于就业,少有人愿意或者敢于担起传承棕编的重任,棕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鉴此,2007年长沙市文化局曾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二、长沙棕编传承中的问题
1.传承人培养困难
一是在棕编的创作过程中,对艺人的耐心、悟性等要求很高,使得棕编传人数量有限。几百个人学,要挑出一两个能学好的都不容易。大多数人都是兴致勃勃跑来找拜师学习,后来却默默退出。正因如此,才出现了棕编大师王文定所说的“湖南历届中国工美艺术大师18个,12个是湘绣大师,搞棕编的只有我一人”的尴尬局面。二是和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长沙棕编自古以来沿用师傅带徒弟、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方式,虽在在传男不传女方面已有改变,但基本上仍是口口相传,极少有文字记录,生命力脆弱。随着那些精通棕编技艺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后,棕编艺术就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人亡技息的危险。
2.保护机制缺失
其一,缺乏政府法律、政策的规范、保障。非遗工艺传承人蔡水况大师认为:“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为我们搭一个骨架,我们自己去长肉,如果政府搭的骨架够硬,够全面,我们就能长得健全,长得有血有肉。”他所提政府骨架,无疑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保障。其二,缺乏资金支持。棕编制作周期长、制作过程复杂、人工成本高,根本无法指望它谋生。就是身为国家级工艺美术棕编大师的王文定,也无法避免这一窘境——因为出不起路费,她只能托另外一位参赛者把自己的参赛作品带到北京。
3.缺乏创新意识,融入现代社会难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元,传统的棕编艺术品不再受到年轻人追捧。正如棕编大师罗俊扬老先生所言:“現在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洋气,就连农村的孩子也对棕编不感兴趣了”。
三、传承发展长沙棕编工艺的建议
1.着力扶持传承人,畅通保护与传承的渠道
首先,政府部门应采取津贴或补贴的方式来资助传承人,以命名的方式来吸引传承人,用完善的政策措施来保护传承人。其次,应加大投入资金力量,提供传承场所,资助传承人开展传艺、交流等活动,探索传承教学的新途径,扩大传统手工艺的影响力,鼓励更多的学校采取成立棕编社团、邀请棕编老师授课等方式,培养棕编艺术爱好者、传承者。
2.扩大棕编的社会影响力
积极建立诸如长沙市群众艺术馆一类的民艺资料馆所及相关研究机构,定期举办有关棕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展览和交流会,如“非遗入社区”展览、“长沙年,我的年”民俗民艺活动等。同时,大力支持棕编艺人对长沙棕编工艺、技艺、工序、实物及使用工具进行收集与整理,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开设举办讲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让参与长沙棕编的制作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长沙棕编。
3.推动传统棕编艺术融入现代社会
一方面,要鼓励棕编艺人创新编织技法,使其满足更复杂的作品的需要。不断研究新的编织工艺手法,使编织品更生动逼真。还一改游街走巷叫卖的形式,采取小件棕编用透明纸小挂饰包装、大件棕编用瓷挂盘、群体组画则用玻璃画框包装的办法,使编品更显时尚、高雅。另一方面,要鼓励棕编艺人将流行元素加入到对长沙棕编的保护和传承中去,让其焕发生机和活力。如周佳霖夫妇俩结合当前时事,创作了系列棕编漫画作品,如“鸡立鹤群”、“我们有房不怕你涨”等,受到广泛好评的优秀作品。还针对近年来微雕艺术广受追捧,特地开创了主题配景的“微型棕编”,其中一件名为“白娘子与小青”的作品,尺寸大小小于40mm,精细度令人叹为观止,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4.形成保护发展长沙棕编的社会意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曾说:“如果社会没有集体性的觉悟和意识,这很容易破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个问题体现在深层次上,就是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文化选择的改变。如果社会上有这种文化共识了,这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而“解决一个社会意识或者说集体意识,光靠几个专家,几个领导着急是没用的,因为非遗所有的继承体系,这些内容都是个人的、个体的、家族的、包括一些行当,没办法用行政来指挥。”因此,使大众形成保护与发展长沙棕编的社会觉悟和社会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长沙棕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展
棕编是我国编织工艺的主要种类之一,是一种用棕榈叶为原材料的编织品。棕编发源自人们的劳动生活,并伴随着中华儿女繁衍成长:史传虞舜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下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祝贺;唐王维云“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宋苏轼曰“一蓑烟雨任平生”;清《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道:“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蓑衣或许是最早的棕编品代表。
目前,我国棕编艺术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长沙棕编最为著名。前者实用性较强,后者以艺术性突出。被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一绝”,2011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棕编与湘绣、菊花石雕并称为“长沙三绝”,然而,人们更了解的是湘绣,对于长沙棕编知之甚少,会棕编手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了,这让我们对其未来发展深感担忧。
一、长沙棕编发展现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昆虫在街头叫卖。到20世纪30年代,棕编开始出现商品生产,品种、技艺由此得到长足发展。60年代,自幼热爱棕编的市民杨天正,对棕编进一步改良,编制出蚱蜢、螳螂、骆驼、龙、虎等动物,曾展览于长沙市湘绣大楼手工艺术专柜。90年代,棕编大师王文定潜心钻研棕编工艺,新创了“双肚皮”编织法,改进了原先的“单肚皮”编织。目前,已经培养了第三代棕编传承人周佳霖等。
然而由于棕编工艺“棕编要学会很容易,但要学好太难”,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实践,且棕编技艺难于就业,少有人愿意或者敢于担起传承棕编的重任,棕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鉴此,2007年长沙市文化局曾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二、长沙棕编传承中的问题
1.传承人培养困难
一是在棕编的创作过程中,对艺人的耐心、悟性等要求很高,使得棕编传人数量有限。几百个人学,要挑出一两个能学好的都不容易。大多数人都是兴致勃勃跑来找拜师学习,后来却默默退出。正因如此,才出现了棕编大师王文定所说的“湖南历届中国工美艺术大师18个,12个是湘绣大师,搞棕编的只有我一人”的尴尬局面。二是和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长沙棕编自古以来沿用师傅带徒弟、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方式,虽在在传男不传女方面已有改变,但基本上仍是口口相传,极少有文字记录,生命力脆弱。随着那些精通棕编技艺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后,棕编艺术就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人亡技息的危险。
2.保护机制缺失
其一,缺乏政府法律、政策的规范、保障。非遗工艺传承人蔡水况大师认为:“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为我们搭一个骨架,我们自己去长肉,如果政府搭的骨架够硬,够全面,我们就能长得健全,长得有血有肉。”他所提政府骨架,无疑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保障。其二,缺乏资金支持。棕编制作周期长、制作过程复杂、人工成本高,根本无法指望它谋生。就是身为国家级工艺美术棕编大师的王文定,也无法避免这一窘境——因为出不起路费,她只能托另外一位参赛者把自己的参赛作品带到北京。
3.缺乏创新意识,融入现代社会难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元,传统的棕编艺术品不再受到年轻人追捧。正如棕编大师罗俊扬老先生所言:“現在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洋气,就连农村的孩子也对棕编不感兴趣了”。
三、传承发展长沙棕编工艺的建议
1.着力扶持传承人,畅通保护与传承的渠道
首先,政府部门应采取津贴或补贴的方式来资助传承人,以命名的方式来吸引传承人,用完善的政策措施来保护传承人。其次,应加大投入资金力量,提供传承场所,资助传承人开展传艺、交流等活动,探索传承教学的新途径,扩大传统手工艺的影响力,鼓励更多的学校采取成立棕编社团、邀请棕编老师授课等方式,培养棕编艺术爱好者、传承者。
2.扩大棕编的社会影响力
积极建立诸如长沙市群众艺术馆一类的民艺资料馆所及相关研究机构,定期举办有关棕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展览和交流会,如“非遗入社区”展览、“长沙年,我的年”民俗民艺活动等。同时,大力支持棕编艺人对长沙棕编工艺、技艺、工序、实物及使用工具进行收集与整理,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开设举办讲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让参与长沙棕编的制作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长沙棕编。
3.推动传统棕编艺术融入现代社会
一方面,要鼓励棕编艺人创新编织技法,使其满足更复杂的作品的需要。不断研究新的编织工艺手法,使编织品更生动逼真。还一改游街走巷叫卖的形式,采取小件棕编用透明纸小挂饰包装、大件棕编用瓷挂盘、群体组画则用玻璃画框包装的办法,使编品更显时尚、高雅。另一方面,要鼓励棕编艺人将流行元素加入到对长沙棕编的保护和传承中去,让其焕发生机和活力。如周佳霖夫妇俩结合当前时事,创作了系列棕编漫画作品,如“鸡立鹤群”、“我们有房不怕你涨”等,受到广泛好评的优秀作品。还针对近年来微雕艺术广受追捧,特地开创了主题配景的“微型棕编”,其中一件名为“白娘子与小青”的作品,尺寸大小小于40mm,精细度令人叹为观止,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4.形成保护发展长沙棕编的社会意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曾说:“如果社会没有集体性的觉悟和意识,这很容易破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个问题体现在深层次上,就是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文化选择的改变。如果社会上有这种文化共识了,这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而“解决一个社会意识或者说集体意识,光靠几个专家,几个领导着急是没用的,因为非遗所有的继承体系,这些内容都是个人的、个体的、家族的、包括一些行当,没办法用行政来指挥。”因此,使大众形成保护与发展长沙棕编的社会觉悟和社会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