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达佛法的禅意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o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清晰地看到由佛经翻译所表现出来佛教的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佛教在中国又延伸出另一种体现了佛教生命伦理的禅宗思想,这款紫砂“禅定壶”正是禅意与紫砂壶实用性的巧妙融合。
  关键词 禅定壶;佛法;筋纹器;禅意
  佛教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佛教文化开始广为流传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深刻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华文明。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自唐代以来,饮茶之风兴盛,并在佛教的发展和影响下,与茶文化融为一体,形成“茶禅一味”的思想,佛教崇尚茶意。并且形成风尚。佛教文化自与茶文化紧密相连,以致寺庙生活处处有茶,出现了僧侣、禅师与士大夫相互交游酬唱的局面。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如茶苦:人生就像泡茶,载浮载沉间。人生无常。”释皎然嗜茶如命,他将茶理与禅理结合起来,其中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日:“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其中所说的茶禅。通过饮茶亦能认识到佛性的境界。佛教和茶结缘,推动了饮茶风尚的普及。并不断地向高雅境界发展。饮茶自不能少了茶具,而紫砂壶在饮茶的器具中又是独一无二的,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也就逐渐影响了紫砂文化,使得紫砂壶的创作也逐渐融合了泡茶、品茶的功能,在造型和装饰上也融入了佛教文化的禅理,例如元代就有瓷的“僧帽壶”,后又以瓷质造型改良创制的紫砂“僧帽壶”,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借鉴了僧帽造型并加以艺术加工。传说宜兴金沙寺僧人始创的紫砂壶。做的就是“僧帽壶”,还有许多在壶身上刻佛经的“心经壶”、“百衲壶”、“佛海容天壶”等。皆取材于佛教典故。体现的都是佛教文化。由此可见紫砂与佛教的因缘关系,而这款紫砂“禅定壶”(见图1)就是传达佛法中禅意的典范。
  1 紫砂“禅定壶”的造型特点
  紫砂“禅定壶”的做工精细、盖身浑然一体,分为六瓣,上下对称。壶身以对称菱花瓣为造型特征,六瓣筋纹清晰端正,线条阴阳交间、凹凸分明、有棱有廓、权衡比例、秀丽可爱。此壶的盖钮为花蒂状。从壶器的中心位置出发,线条逐渐延伸至壶肩、壶身上部。气势饱满、浑圆如玉。花蒂下逐渐展开花瓣至壶腹处膨胀至极,给人以心灵的震动;壶嘴、壶把如花茎延伸,线条自然和谐、胥出自然,浑然天成为完整的兰花状;壶把弯曲,端握方便。紫砂“禅定壶”整器圆融而浑厚,达到了“匀、挺、圆、正”和饱满的视觉效果。面上平而有力。线型刚柔并济。角线锋不显露。脚线转折分明。紫砂“禅定壶”从风格上看,整体协调统一,该器是材质美、工艺美、实用美的结合。
  2 紫砂“禅定壶”传达的佛法禅意
  紫砂壶是一种茶具,有不少壶器也与佛文化相结合。就像此款紫砂“禅定壶”,它传达着一种佛法禅意。紫砂壶与禅相通,品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以紫砂“禅定壶”会友,与禅结缘,可悟出人生大智慧:宠辱不惊、淡泊宁静、内心宁静才是真幸福,慈光普照、心安身平、圆满吉祥。心慈而善生。紫砂“禅定壶”传承着中国禅宗文化的精髓。让爱壶者懂得了佛法中的禅意。为有缘人打造心灵的彼岸。紫砂壶与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佛家讲究修心悟性,强调在禅定中靠自身体验和顿悟来追求心灵的净化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禅境和品壶的精神意趣相通,紫砂“禅定壶”的清净淡雅、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宗所追求的天真自然、人性本我和顿悟的归真。壶之韵味千万种。说不清、道不明。正如禅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样,赏壶品出心得是一种悟、是得道,故壶中有道,壶中有禅。修禅要参透生死、看破红尘、大彻大悟、求得解脱,品壶则有助参禅者品味人生、参破苦谛。紫砂“禅定壶”与禅意的洁净、清雅和脱俗相通,使人从赏壶中感受到一种“明心见性”的意境。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在当今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下来静静喝一杯茶。再品赏紫砂壶,暂时抛开烦恼,体味闲适之乐,享受片刻的宁静,以此得到一个好心境。以禅意解读紫砂“禅定壶”,从一款紫砂壶中体味出了平淡而幸福的美好。享受当下的生活。对于许多压力甚大的都市人而言。也是一种心灵的慰籍。
  3 结论
  紫砂“禅定壶”整体表现出佛家的沉稳内敛、禅学的静笃、佛法的恢弘大度,精神气韵超凡脱俗。该壶融合了佛学中的禅意,其意义重大,将禅意、壶艺融为一体。紫砂“禅定壶”是茶与佛之间的间接,是茶文化和佛文化沟通的桥梁。折射出了佛、壶一体的精神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 紫砂壶的制作就工艺而言,“思于实、作于细”是制作过程的显著特征。本文抛开技术必要性的前提,以“民间话语”系列作品为例,阐述了紫砂壶文化内涵表达方式,同时从探究文化内涵的角度为紫砂壶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 生活;文化;特性;体验;价值  紫砂壶是一种无形情绪的产物,一种文化默契的定型。“民间话语”系列作品外形朴素,但内涵饱满。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这些作品在最初强调的是生活,一个明显的特
期刊
编者按:2014年4月26~27日,全国古陶瓷研讨会在宜兴召开。与会期间,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宜兴市均陶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均陶研究所所长方卫明盛情地接待了他们。热情洋溢地向古陶专家们介绍了古、今宜兴均陶的历史和历代的“宜均”陈列品,引起了100多位专家极大的赞赏。事后。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王莉英研究员十分谦逊地向方大
期刊
正值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诞辰100周年,政府及相关部门、紫砂界、文艺界等社会各界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社会化自媒体等方式缅怀顾老遗风,追慕大师风范。无论是影视作品电影《顾景舟》,还是文学著作《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无论是“顾景舟艺术馆”开馆。还是各地举办紫砂展览活动;无论是“景舟传人”通过壶艺传承,还是紫砂界艺术家们锐意创作。都是在围绕手工技艺传承、文化艺术传播、人文精神传递主题思路,将属于
期刊
紫砂陶刻装饰,俗称“刻字”。是紫砂作品装饰手法之一。最早的紫砂陶刻装饰是以竹片为刀进行题款,作为一种记号存在;后来通过特制的陶刻刻刀在紫砂生坯上进行书法、绘画、印章等方式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具有文人气息的创作手法,并成为紫砂文化艺术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紫砂陶刻的题材与内容异彩纷呈。图腾符号、山水云天、菜蔬瓜果、花鸟鱼虫、诗词名句等以紫砂为载体,既要切壶、切题、切意,又要遵循传统书法、绘画技法并结合
期刊
摘要 紫砂壶艺术作品占据着中华艺术的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华陶瓷艺术的瑰宝。紫砂壶独有的自然美感、精湛的工艺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愈来愈为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 紫砂高山流水壶;艺术文化;自然美  纵观宜兴紫砂壶艺术文化数百年的发展史,历代壶艺前辈们潜心艺术追求、耕耘积累,加之文人墨客参与其中,摸索出了一整套的手工制作技艺,利用独一无二的紫砂泥料,以自然界为客观对象,巧妙构思,进而制作成紫砂壶艺作品。
期刊
宜兴紫砂壶集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等于一身,凭借其独特的质地、别致的造型、素雅的装饰、丰富的内涵、高雅的意境享誉海内外。它巧妙地将绘画、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方式通过紫砂壶这个载体来得以呈现。更将玉文化、茶文化和禅文化等不同传统文化与紫砂文化更好地融合到一起,使其更绽异彩。  紫砂壶虽造型各类,但万变不离其宗,可分为三大经典器型:光器、花器与筋纹器。方器是光器中独特的造型结构之一。古拙稳重、棱角藏锋
期刊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几百年来的紫砂艺术,无论是优雅的线条、端庄的造型还是精巧的技艺,勾勒的回转间无处不将自然气息凝聚于紫砂艺术里。紫砂艺人是发现自然、取材于自然的一把好手,即使是光影下的紫砂泥,在他指尖的旋转下依旧能嗅到自然的芬芳。艺术源于自然,生机勃勃的自然界对紫砂壶的历史发展、轨迹演变、造型变化
期刊
紫砂陶艺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其制作技艺已被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先人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而难能可贵的是紫砂陶艺时至今日依旧活跃在艺术舞台。长盛不衰。说起紫砂陶。不得不提紫砂壶这一优秀的艺术载体。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艺不断传承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姿态。延续着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由于全手工创作原因,每一把紫砂壶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它们又或多或少地延续着传统
期刊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成熟于明清时期。鼎盛于当代,集造型、诗词、书法、金石等诸多艺术于一身,经历代艺人的辛勤耕耘而日益精进,承载着古老文明与现代荣耀。紫砂融入文人的生活。世代相传、薪火相继,逐渐形成了壶艺、诗词、书法与篆刻相兼于一体的紫砂壶具。成为茶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今,宜兴紫砂壶精湛的工艺和唯美的造型让世界为之侧目,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后起之秀。同时,紫砂壶又以造型的千姿百态、制作工艺的娴熟精
期刊
紫砂壶艺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它集文学、绘画、书法、堆塑等诸多艺术于一体,具有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的风格特征,一把好壶就像是一个经制壶艺人精心孕育的小生命,每一把壶都凝结着制壶艺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记录着灿烂的传统文化,展现着广阔的生活画卷,令世人爱不释手。故而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这一切都要得益于紫砂壶的艺术气质,而这是一个内涵广泛、形式宽泛的概念。不同的紫砂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气质和内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