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有效的立足点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找准“最近发展区”的直接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选择学习方式以及有效设计练习。
关键词:有效学情教学学习方式练习设计
如何进行学情调查?我们是在课前随机选择学生6~8人(以中等生为主),请他们尝试解答即将学习的新的数学问题,整个过程教师不给予任何指导,最后通过访谈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通过调查可了解学生对与新知紧密联系的旧知掌握情况如何,有没有遗忘,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反应如何,会用怎样的思维方式解决,存在哪些困难,等等。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备课时才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强、教学方法选择适当,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通过学情调查,合理制定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还是衡量、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是否达成目标。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以此为据,指导我们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切实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课前进行学情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但由于缺乏用估算检验口算结果的意识,因此容易出现进位上的错误,并且学生解决问题多是用精算的方法,很少自觉使用估算。针对此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2.能根据实际情境,联系生活经验,合理地选择精算或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教围绕着正确口算和培养估算意识这两个目标而展开。
二、通过学情调查,把握好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重难点如何确定?它不仅要依据教学目标,还要依据学生实际.教学重难点尤其是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新知时容易出现的困难,把握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除后有余数)》一课,教材的意图是通过估算帮助学生理解先用百位上的数去除,得到的商表示几个百,写在百位上;接下来让学生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至此,完成后面的计算。
课前我们做了学情调查,在班级中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几名,尝试计算753÷3,典型情况如下:学生都知道从最高位算起,百位上商2,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但接下来的计算,学生的旧知对新知的负迁移表现了出来,即首位得出商后,将后面数位上的数移下来。我们原先认为顺其自然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反而成为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是通过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正确认识到学生的难点后,我们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
三、通过学情调查,合理选择学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采取何种学习方式应根据学习主体的认知水平来选择。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课前的学情调查反映出来。课堂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适时帮助学生总结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四、通过学情调查,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的练习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基础进行设计。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我们在课前进行的学情调查。通过学情调查看出,学生只会求平均数,但对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对极端数据缺乏认识。因此我在练习设计问题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渗透移多補少的方法。教学过程如下──
师:公园里有5个平均年龄是10岁的人,猜猜看他们的年龄可能是多少岁。
生:都是10岁。
师:会出现这5个人都超过10岁或都小于10岁的情况吗?为什么?
生:不会。10应该比最小的年龄大,比最大的年龄小。
师:你能写出这5个人可能的年龄吗?
生:11岁、11岁、10岁、9岁、9岁。(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师:这5个人一定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吗?
生:可能有一个大人,其他的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师:为什么其中一个是大人,其他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呢?
生:大人的年龄比10大得多,一定要把多的补给特别小的孩子才行。教师出示一个阿姨带4个小朋友的年龄,分别是30岁、5岁、5岁、5岁、5岁。提问:可能是这样的5个人吗?
师:如果5人中有3人是10岁,其他两人可能是多少岁?
生:可能一个9岁,一个11岁;也可能一个8岁,一个12岁;也可能一个7岁,一个13岁……
师:另外两个人不一定也是10岁,但是──
生:如果有一个超过10岁的话,就必定有一个人是小于10岁,他们的年龄加起来一定要是20岁。
这道题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仔细分析这道题,开始的问题突出强调平均数的意义,明确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接着利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突出移多补少的方法;最后拓展到用平均数反过来求总数的计算。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学情教学学习方式练习设计
如何进行学情调查?我们是在课前随机选择学生6~8人(以中等生为主),请他们尝试解答即将学习的新的数学问题,整个过程教师不给予任何指导,最后通过访谈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通过调查可了解学生对与新知紧密联系的旧知掌握情况如何,有没有遗忘,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反应如何,会用怎样的思维方式解决,存在哪些困难,等等。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备课时才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强、教学方法选择适当,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通过学情调查,合理制定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教学的归宿,还是衡量、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是否达成目标。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以此为据,指导我们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切实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课前进行学情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但由于缺乏用估算检验口算结果的意识,因此容易出现进位上的错误,并且学生解决问题多是用精算的方法,很少自觉使用估算。针对此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2.能根据实际情境,联系生活经验,合理地选择精算或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教围绕着正确口算和培养估算意识这两个目标而展开。
二、通过学情调查,把握好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重难点如何确定?它不仅要依据教学目标,还要依据学生实际.教学重难点尤其是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新知时容易出现的困难,把握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除后有余数)》一课,教材的意图是通过估算帮助学生理解先用百位上的数去除,得到的商表示几个百,写在百位上;接下来让学生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至此,完成后面的计算。
课前我们做了学情调查,在班级中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几名,尝试计算753÷3,典型情况如下:学生都知道从最高位算起,百位上商2,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但接下来的计算,学生的旧知对新知的负迁移表现了出来,即首位得出商后,将后面数位上的数移下来。我们原先认为顺其自然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反而成为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是通过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正确认识到学生的难点后,我们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
三、通过学情调查,合理选择学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采取何种学习方式应根据学习主体的认知水平来选择。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课前的学情调查反映出来。课堂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适时帮助学生总结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四、通过学情调查,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的练习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基础进行设计。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我们在课前进行的学情调查。通过学情调查看出,学生只会求平均数,但对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对极端数据缺乏认识。因此我在练习设计问题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渗透移多補少的方法。教学过程如下──
师:公园里有5个平均年龄是10岁的人,猜猜看他们的年龄可能是多少岁。
生:都是10岁。
师:会出现这5个人都超过10岁或都小于10岁的情况吗?为什么?
生:不会。10应该比最小的年龄大,比最大的年龄小。
师:你能写出这5个人可能的年龄吗?
生:11岁、11岁、10岁、9岁、9岁。(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师:这5个人一定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吗?
生:可能有一个大人,其他的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师:为什么其中一个是大人,其他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呢?
生:大人的年龄比10大得多,一定要把多的补给特别小的孩子才行。教师出示一个阿姨带4个小朋友的年龄,分别是30岁、5岁、5岁、5岁、5岁。提问:可能是这样的5个人吗?
师:如果5人中有3人是10岁,其他两人可能是多少岁?
生:可能一个9岁,一个11岁;也可能一个8岁,一个12岁;也可能一个7岁,一个13岁……
师:另外两个人不一定也是10岁,但是──
生:如果有一个超过10岁的话,就必定有一个人是小于10岁,他们的年龄加起来一定要是20岁。
这道题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仔细分析这道题,开始的问题突出强调平均数的意义,明确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接着利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突出移多补少的方法;最后拓展到用平均数反过来求总数的计算。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