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文艺评论,当前社会上最遭人诟病的是“圈子评论”“红包评论”“人情评论”,一些评论人习惯用的是“表扬为主”“建议为辅”“缺点全无”。不久前,在四川省达州市举办的“川派评论:文艺理论与实践系列学术研讨会之川东论坛”上,中国评协副主席、四川省评协主席李明泉教授提出的川派评论的“明砍”风格,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认为这是一个颇具美学意义的“四川表达”。
“明砍”,源于四川歇后语“月亮坝里耍弯刀一一明砍”,意思是有什么话就直接说,不拐弯抹角,不优柔寡断,不遮遮掩掩。这对于当今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究竟有哪些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呢。
首先,评论立场的真善美追求。文艺评论的目的不仅是锦上添花而且是雪中送炭,它要的是实事求是而不是道听途说,是言之成理而不是信口开河,是激浊扬清而不是文过饰非,是“知人论世”而不是“吹毛求疵”,是“治病救人”更不是“借刀杀人”;因此,一篇或一次有质量的评论应该更好地帮助作者准确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努力的方向,也要促使读者敏锐地感知作品、深刻地理解作者,切实地体现文艺评论追求真善美和鞭挞假丑恶的道义情怀。因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就必须坚决杜绝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进而提高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其次,评论形象的精气神提升。一段时间来,我们的文艺批评呈现一样的风貌而千人一面,套用一样的理论而千口一腔,不偏不倚而滴水不漏,不温不火而柔弱无骨;那么,四川的文艺评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气质和个性魅力呢?如何借鉴学习“海派”的敏锐精进、“京派”的厚积薄发、“闽派”的守正创新、“粤派”的务实开放,这不仅是一个评论风格的問题,更需要评论家展示情怀、表明态度和塑造极具个性化与地域性的形象。因为,评论形象不仅是评论家的个人形象,而且是一个地方、一群评论家的整体风貌,为此就应更好地彰显“川派评论”敏锐而睿智、直率而精警、活泼而诙谐的批评形象。
最后,评论风格的“麻辣烫”呈现。有魅力和有个性的评论形象必定体现于独特的评论风格,文艺评论是将思想和见识、情感和态度外化于语言文字,那么评论风格一定意义上就是评论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文章风格和语言风格。它应该是短小精悍又开门见山,如鲁迅“投枪…‘匕首”的杂文;它还体现于郭沫若“情绪的直写”、巴金“随想的深刻”和流沙河的信手拈来、何开四的才气横溢、李明泉的精辟生动等,正如黎风教授说的川派评论家要“张扬个性和斐然文采,生动语言中充满着思维的灵动和情感的真挚。”犹如川菜的麻辣烫风味,虽言辞犀利但温情洋溢,虽见解独特但言之成理,甚至就是“话丑理端”和“逆耳忠言”。
由此可见,“明砍”不是意气用事,不是信口开河,更不是不讲道理而爆粗口、不要逻辑而任性情、不顾风度而耍脾气,而是追求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切实彰显“开放包容、崇德尚实”的川人品格,“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川人品质,“达观友善、巴适安逸”的川人品性,并用之于文艺批评,特别是面对文艺新作纷呈和信息拥挤的当今,置身艺术接受提速和媒体融合的语境,我们更需要“川派评论”的闪亮登场和形成气候。
为此,我们热切地呼唤着:中国的当代文艺评论界还应该有一种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明砍”风格;文化繁荣的当下时代还应该有一种充满血性、声震长空的“雄起”呐喊;当代中国的文艺评论还须有一种直面挑战、不畏艰险的“亮剑”精神。
“明砍”,源于四川歇后语“月亮坝里耍弯刀一一明砍”,意思是有什么话就直接说,不拐弯抹角,不优柔寡断,不遮遮掩掩。这对于当今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究竟有哪些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呢。
首先,评论立场的真善美追求。文艺评论的目的不仅是锦上添花而且是雪中送炭,它要的是实事求是而不是道听途说,是言之成理而不是信口开河,是激浊扬清而不是文过饰非,是“知人论世”而不是“吹毛求疵”,是“治病救人”更不是“借刀杀人”;因此,一篇或一次有质量的评论应该更好地帮助作者准确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努力的方向,也要促使读者敏锐地感知作品、深刻地理解作者,切实地体现文艺评论追求真善美和鞭挞假丑恶的道义情怀。因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就必须坚决杜绝习近平总书记批评的“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进而提高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其次,评论形象的精气神提升。一段时间来,我们的文艺批评呈现一样的风貌而千人一面,套用一样的理论而千口一腔,不偏不倚而滴水不漏,不温不火而柔弱无骨;那么,四川的文艺评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气质和个性魅力呢?如何借鉴学习“海派”的敏锐精进、“京派”的厚积薄发、“闽派”的守正创新、“粤派”的务实开放,这不仅是一个评论风格的問题,更需要评论家展示情怀、表明态度和塑造极具个性化与地域性的形象。因为,评论形象不仅是评论家的个人形象,而且是一个地方、一群评论家的整体风貌,为此就应更好地彰显“川派评论”敏锐而睿智、直率而精警、活泼而诙谐的批评形象。
最后,评论风格的“麻辣烫”呈现。有魅力和有个性的评论形象必定体现于独特的评论风格,文艺评论是将思想和见识、情感和态度外化于语言文字,那么评论风格一定意义上就是评论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文章风格和语言风格。它应该是短小精悍又开门见山,如鲁迅“投枪…‘匕首”的杂文;它还体现于郭沫若“情绪的直写”、巴金“随想的深刻”和流沙河的信手拈来、何开四的才气横溢、李明泉的精辟生动等,正如黎风教授说的川派评论家要“张扬个性和斐然文采,生动语言中充满着思维的灵动和情感的真挚。”犹如川菜的麻辣烫风味,虽言辞犀利但温情洋溢,虽见解独特但言之成理,甚至就是“话丑理端”和“逆耳忠言”。
由此可见,“明砍”不是意气用事,不是信口开河,更不是不讲道理而爆粗口、不要逻辑而任性情、不顾风度而耍脾气,而是追求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切实彰显“开放包容、崇德尚实”的川人品格,“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川人品质,“达观友善、巴适安逸”的川人品性,并用之于文艺批评,特别是面对文艺新作纷呈和信息拥挤的当今,置身艺术接受提速和媒体融合的语境,我们更需要“川派评论”的闪亮登场和形成气候。
为此,我们热切地呼唤着:中国的当代文艺评论界还应该有一种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明砍”风格;文化繁荣的当下时代还应该有一种充满血性、声震长空的“雄起”呐喊;当代中国的文艺评论还须有一种直面挑战、不畏艰险的“亮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