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就是要教学生不会的内容。对此,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弥足珍贵。我们要逼学生“生疑”,诱学生“爱问”,筛选有效疑问,释疑并适时追问,最终让学生“会问”。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关键词:生疑;爱问;筛选;有效疑问;会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管理学生的提问呢?笔者以文言文《陈涉世家》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逼学生“生疑”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初级阶段,从“无”问题到“有”问题,用“逼”这个词,一点不为过。刚开始实行,除了几个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大多数学生要么没有问题,要么就是复制课后练习上的问题。
对此,我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一方面不允许与课后练习重复;另一方面带着一点“威胁”:如果真的没有问题,那就要准备好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大家都在心里盘算:与其回答问题,不如提问别人。这样逼着他们硬着头皮,也得想一个问题。
《陈涉世家》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翻译课文,在疏通文意后,每个孩子需要提交一个问题。
二、诱学生“爱问”
对于任何学生的任何质疑都要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意义不大的,甚至稀奇古怪的问题,毕竟这是真实的阅读体验。对于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给予奖励,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质疑中。教学《陈涉世家》第二课时前,布置提问要求,把学生的问题整理如下:(1)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陈涉年轻时的事情,与起义有什么关系?(2)陈胜与吴广是怎么认识的?(3)陈胜被雇佣耕地,休息时,按理应该抱怨种田苦、种田累,怎么会说“苟富贵,无相忘”?(4)陈胜、吴广为什么会“为屯长”?(5)“陈胜王”的字条是怎么放到鱼肚子里的?(6)文章结尾,陈胜已经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到陈这个地方,他们已经有掌控权了,为什么要“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7)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我觉得这个时候,如果我是吴广,我可能就直接说“以为然”了,中间部分内容可以删去吗?(8)起义明明是陈胜和吴广两个人领导的,为什么题目叫“陈涉世家”,而不是“陈涉、吴广世家”?(9)可不可以诈自称其他人的队伍,为什么一定要诈称是“扶苏、项燕”的队伍?(10)“卜者”是怎么知道陈涉、吴广的意图的?
以上是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的疑问自然给了自己思维生长的空间,课堂上也会迸发出不少灿烂的火花。
三、筛选有效疑问,释疑并追问
课堂的45分钟是有限的,解决所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与文本的关系进行思考,没有价值的简单处理,有价值的合并同类项,再组织小组讨论、释疑。
问题(2)(5)(10),其实是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没有什么联系的,不妨先解决,学生一定会有合适的答案去解答。比如陈胜、吴广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也有可能“屯大泽乡”时认识,都没有关系。类似这些问题的处理从简,符合常理的回答就可以。
问题(1)和(3)都在第1自然段,都和陈胜有关。结合注释和内容,同学之间也可以解决。陈胜尽管被雇佣耕地,但是他不满足于做一个农民,“苟富贵”看出他渴望改变目前的生活,内心有“鸿鹄之志”,正是因为年少有志,才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问题(4)(6)(8)都是关于陈胜和吴广这两个人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吴广甘愿当都尉?”比比陈胜和吴广谁的功劳大。学生细读课文,就可以有很多发现:“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的”是陈胜,“召令徒属”发表慷慨激昂演讲的也是陈胜,主“谋”是陈胜。在第二段对天下形势的精准分析,以及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原因,在认识陈胜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问题(7)和(9),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显而易见。
四、让学生“会问”
“会问”其实是在无数次的提问、讨论、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体会到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如何“问”、学会“问”的过程。让学生“会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促进,更是一种挑战。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的自主质疑,能使课堂成为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学堂,改变接受式阅读教学状态,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在互问、互帮、互助中得到提升,这样学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
作者简介:沈新娟(1983—),女,汉族,江苏镇江人,本科,就职于江蘇省镇江市宜城中学,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教学实践。
关键词:生疑;爱问;筛选;有效疑问;会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管理学生的提问呢?笔者以文言文《陈涉世家》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逼学生“生疑”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初级阶段,从“无”问题到“有”问题,用“逼”这个词,一点不为过。刚开始实行,除了几个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大多数学生要么没有问题,要么就是复制课后练习上的问题。
对此,我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一方面不允许与课后练习重复;另一方面带着一点“威胁”:如果真的没有问题,那就要准备好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大家都在心里盘算:与其回答问题,不如提问别人。这样逼着他们硬着头皮,也得想一个问题。
《陈涉世家》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翻译课文,在疏通文意后,每个孩子需要提交一个问题。
二、诱学生“爱问”
对于任何学生的任何质疑都要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意义不大的,甚至稀奇古怪的问题,毕竟这是真实的阅读体验。对于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给予奖励,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质疑中。教学《陈涉世家》第二课时前,布置提问要求,把学生的问题整理如下:(1)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陈涉年轻时的事情,与起义有什么关系?(2)陈胜与吴广是怎么认识的?(3)陈胜被雇佣耕地,休息时,按理应该抱怨种田苦、种田累,怎么会说“苟富贵,无相忘”?(4)陈胜、吴广为什么会“为屯长”?(5)“陈胜王”的字条是怎么放到鱼肚子里的?(6)文章结尾,陈胜已经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到陈这个地方,他们已经有掌控权了,为什么要“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7)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我觉得这个时候,如果我是吴广,我可能就直接说“以为然”了,中间部分内容可以删去吗?(8)起义明明是陈胜和吴广两个人领导的,为什么题目叫“陈涉世家”,而不是“陈涉、吴广世家”?(9)可不可以诈自称其他人的队伍,为什么一定要诈称是“扶苏、项燕”的队伍?(10)“卜者”是怎么知道陈涉、吴广的意图的?
以上是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的疑问自然给了自己思维生长的空间,课堂上也会迸发出不少灿烂的火花。
三、筛选有效疑问,释疑并追问
课堂的45分钟是有限的,解决所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对这些问题与文本的关系进行思考,没有价值的简单处理,有价值的合并同类项,再组织小组讨论、释疑。
问题(2)(5)(10),其实是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没有什么联系的,不妨先解决,学生一定会有合适的答案去解答。比如陈胜、吴广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也有可能“屯大泽乡”时认识,都没有关系。类似这些问题的处理从简,符合常理的回答就可以。
问题(1)和(3)都在第1自然段,都和陈胜有关。结合注释和内容,同学之间也可以解决。陈胜尽管被雇佣耕地,但是他不满足于做一个农民,“苟富贵”看出他渴望改变目前的生活,内心有“鸿鹄之志”,正是因为年少有志,才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问题(4)(6)(8)都是关于陈胜和吴广这两个人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吴广甘愿当都尉?”比比陈胜和吴广谁的功劳大。学生细读课文,就可以有很多发现:“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的”是陈胜,“召令徒属”发表慷慨激昂演讲的也是陈胜,主“谋”是陈胜。在第二段对天下形势的精准分析,以及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原因,在认识陈胜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问题(7)和(9),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显而易见。
四、让学生“会问”
“会问”其实是在无数次的提问、讨论、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体会到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如何“问”、学会“问”的过程。让学生“会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促进,更是一种挑战。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的自主质疑,能使课堂成为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学堂,改变接受式阅读教学状态,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在互问、互帮、互助中得到提升,这样学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
作者简介:沈新娟(1983—),女,汉族,江苏镇江人,本科,就职于江蘇省镇江市宜城中学,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