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辍学10年、只有初一文化程度的我鼓起勇气走上考场。
本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拂面而来的高考春风就已吹绿了我这颗枯死多年的学子之心,但是我的基础知识底子太差。记得当时媒体公布恢复高考制度时是10月,而考试是于一个月后进行。因而,当父亲把恢复高考制度、初中生也可以参加高考的喜讯告诉我时,我既兴奋又惶恐:兴奋的是取消“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入大学模式,高考平等竞争,深造有望;惶恐的是靠一个月时间复习考上大学对我这个1968届初中生來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看着父亲充满期望的眼神,我决定立马开始复习,参加1978年的高考。父亲一直盼望着我将来有出息,刚上初中时,他常常抚摸我的头,关爱地说:“庆儿,要好好念书,咱们这个家祖祖辈辈都没有出一个中学生,你将来如果能念上大学,咱们脸上可风光多哩!”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碾碎了父亲的梦想。现在机会来了,虽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就不能放弃。那时候,熟人见面,总是问:“你高考了吗?”就像问:“你吃饭了吗?”高考成为当时社会最大的关注点。
我抖擞精神,重拾荒废了十年的课本。可寻遍家里的旮旮旯旯,竟未找到一册课本。在那个年代,它们早已进了废品收购站。于是,当时的废品收购站成了“藏宝”之地,知青们纷纷来到这里,挖掘中学课本,一本高中数学书,竟有人出价五元回收。我寻遍大小废品收购站,仅找到一本初二数学书和一本初中地理书。没办法,只有一边和同考的知青互通有无,一边托人到外地大城市买复习资料。那时不像现在复习资料丰富繁多,要买一套复习资料相当难。我写了好几封信给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亲戚,等了好几个月,才弄回一套复习资料。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通过死记硬背复习还能有点效果,数学可就不行了。我上初中时只学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都没有学过,不知道该怎么复习。有时花半天时间也解不开一道数学题,心里很着急。去问同考的知青,有的说解不出,有的说我笨,不愿在我身上费时间。没办法,遇到解不开的数学题,我只好步行十多里路到公社请教中学的沈老师。还好,每每深夜,我小心翼翼地敲开沈老师的门,他都起床,不厌其烦地辅导我。有时我带去的难题多,沈老师讲完,就快天亮了,他就让我躺上一会儿,早上让我吃完饭再走。
1978年4月初,高考继续举行的消息又一次传来,我很振奋。6日,教育部决定当年高考在上一年各省命题的基础上,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为了指导各类考生复习应考,教育部还专门组织编写了《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各单位根据生产、工作情况,为考生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热情地组织和支持考生进行复习。这在我们报考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
为了能考上大学,我白天照常下田苦工分挣口粮钱,晚上挑灯夜读,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觉。大年初一也不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啃书本。
终于到了1978年的初夏,离高考时间越来越近,我复习的知识也日趋巩固。高考前一天,我想轻轻松松上阵,便到台城浴室洗了个澡。也许是多日的劳累,抑或是用脑过度,我从浴池起身时,突然头晕起来,接着扑倒在地上……等我醒来时,看到擦背的刘师傅。见我醒来,刘师傅松了一口气,说:“刚才你头跌破了,流了不少血,你赶快把衣服穿好,我帮你去喊家里人,送你到医院,不要引起破
伤风。”
在医院,医生在我额头上缝了八针,用纱布一层又一层地裹好后,又给我打了一针破伤风针,嘱咐我一定要好好休息养伤。父亲也一再关照我第二天不要去参加高考了。我也想过放弃,可第二天早晨,我还是坚持从床上爬起来,决定去参加考试,不然我心不甘。母亲心疼地责怪我为了高考不要命,这样子去考试就能考上?我无言,我只知道任何事只要努力了就
无憾。
7月20日,这是当年全国统一高考的时间,我头裹纱布与全国600多万来自不同行业的年轻人一起走进考场。
因我下放的地点在城郊,就归入县城安排的学校考场。当时考生很多,县城所有学校的考场安排得满满的。记得那年的语文试卷第一题是加标点,作文题目是将一篇题为《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2000多字的政论文缩写成600字,要求突出原文中心,准确反映原文观点。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一直准备的是记叙文和论说文,因而考试时有些紧张。数学是我的软肋,除了会做一些初中的对数、指数、平面几何证明外,其余的解析几何、三角函数方程等我一窍不通。历史倒是得心应手,因为平时我最爱看历史书,第一题是20分的填充题,我一分未失,最后一道12分的问答题,我很快就写出答案。
虽然我复习很刻苦,但由于文化基础一时补不上来,最终以5.5分之差落榜。其中语文61.5分、政治63分、地理60分、历史86分,数学只得了24分,总分294.5分。这5.5分的差距使我再也无缘进普通高校的大门。因为1977年、1978年连续两年高考为照顾知青考生,年龄放宽到30周岁。从1979年开始年龄限制在25周岁。而1978年我已经25周岁,再也没有机会参加以后的普通高校招生
考试。
至今我仍珍藏着那张《一九七八年高考准考证》和《一九七八年报考高校考生统考成绩通知书》,纸张虽有些泛黄,但字迹仍十分清晰。《通知书》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按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考得好的考生根据上级有关规定,有可能参加体检,但需进一步确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被录取的,愉快地走进新的学习环境;没被录取的,也要愉快地参加抓革命促生产,在各自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考得差的考生要不气馁、不自卑,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在抓革命促生产中坚持自学,继续
前进。
我正是按照《通知书》的要求,不气馁、不自卑,坚持继续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终于在1983年以高分考入中央电大经济系,圆了迟来的大学梦。
(编辑 王雪)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
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本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拂面而来的高考春风就已吹绿了我这颗枯死多年的学子之心,但是我的基础知识底子太差。记得当时媒体公布恢复高考制度时是10月,而考试是于一个月后进行。因而,当父亲把恢复高考制度、初中生也可以参加高考的喜讯告诉我时,我既兴奋又惶恐:兴奋的是取消“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入大学模式,高考平等竞争,深造有望;惶恐的是靠一个月时间复习考上大学对我这个1968届初中生來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看着父亲充满期望的眼神,我决定立马开始复习,参加1978年的高考。父亲一直盼望着我将来有出息,刚上初中时,他常常抚摸我的头,关爱地说:“庆儿,要好好念书,咱们这个家祖祖辈辈都没有出一个中学生,你将来如果能念上大学,咱们脸上可风光多哩!”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碾碎了父亲的梦想。现在机会来了,虽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就不能放弃。那时候,熟人见面,总是问:“你高考了吗?”就像问:“你吃饭了吗?”高考成为当时社会最大的关注点。
我抖擞精神,重拾荒废了十年的课本。可寻遍家里的旮旮旯旯,竟未找到一册课本。在那个年代,它们早已进了废品收购站。于是,当时的废品收购站成了“藏宝”之地,知青们纷纷来到这里,挖掘中学课本,一本高中数学书,竟有人出价五元回收。我寻遍大小废品收购站,仅找到一本初二数学书和一本初中地理书。没办法,只有一边和同考的知青互通有无,一边托人到外地大城市买复习资料。那时不像现在复习资料丰富繁多,要买一套复习资料相当难。我写了好几封信给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亲戚,等了好几个月,才弄回一套复习资料。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通过死记硬背复习还能有点效果,数学可就不行了。我上初中时只学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都没有学过,不知道该怎么复习。有时花半天时间也解不开一道数学题,心里很着急。去问同考的知青,有的说解不出,有的说我笨,不愿在我身上费时间。没办法,遇到解不开的数学题,我只好步行十多里路到公社请教中学的沈老师。还好,每每深夜,我小心翼翼地敲开沈老师的门,他都起床,不厌其烦地辅导我。有时我带去的难题多,沈老师讲完,就快天亮了,他就让我躺上一会儿,早上让我吃完饭再走。
1978年4月初,高考继续举行的消息又一次传来,我很振奋。6日,教育部决定当年高考在上一年各省命题的基础上,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为了指导各类考生复习应考,教育部还专门组织编写了《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各单位根据生产、工作情况,为考生创造必要的条件,积极热情地组织和支持考生进行复习。这在我们报考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
为了能考上大学,我白天照常下田苦工分挣口粮钱,晚上挑灯夜读,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觉。大年初一也不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啃书本。
终于到了1978年的初夏,离高考时间越来越近,我复习的知识也日趋巩固。高考前一天,我想轻轻松松上阵,便到台城浴室洗了个澡。也许是多日的劳累,抑或是用脑过度,我从浴池起身时,突然头晕起来,接着扑倒在地上……等我醒来时,看到擦背的刘师傅。见我醒来,刘师傅松了一口气,说:“刚才你头跌破了,流了不少血,你赶快把衣服穿好,我帮你去喊家里人,送你到医院,不要引起破
伤风。”
在医院,医生在我额头上缝了八针,用纱布一层又一层地裹好后,又给我打了一针破伤风针,嘱咐我一定要好好休息养伤。父亲也一再关照我第二天不要去参加高考了。我也想过放弃,可第二天早晨,我还是坚持从床上爬起来,决定去参加考试,不然我心不甘。母亲心疼地责怪我为了高考不要命,这样子去考试就能考上?我无言,我只知道任何事只要努力了就
无憾。
7月20日,这是当年全国统一高考的时间,我头裹纱布与全国600多万来自不同行业的年轻人一起走进考场。
因我下放的地点在城郊,就归入县城安排的学校考场。当时考生很多,县城所有学校的考场安排得满满的。记得那年的语文试卷第一题是加标点,作文题目是将一篇题为《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的2000多字的政论文缩写成600字,要求突出原文中心,准确反映原文观点。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一直准备的是记叙文和论说文,因而考试时有些紧张。数学是我的软肋,除了会做一些初中的对数、指数、平面几何证明外,其余的解析几何、三角函数方程等我一窍不通。历史倒是得心应手,因为平时我最爱看历史书,第一题是20分的填充题,我一分未失,最后一道12分的问答题,我很快就写出答案。
虽然我复习很刻苦,但由于文化基础一时补不上来,最终以5.5分之差落榜。其中语文61.5分、政治63分、地理60分、历史86分,数学只得了24分,总分294.5分。这5.5分的差距使我再也无缘进普通高校的大门。因为1977年、1978年连续两年高考为照顾知青考生,年龄放宽到30周岁。从1979年开始年龄限制在25周岁。而1978年我已经25周岁,再也没有机会参加以后的普通高校招生
考试。
至今我仍珍藏着那张《一九七八年高考准考证》和《一九七八年报考高校考生统考成绩通知书》,纸张虽有些泛黄,但字迹仍十分清晰。《通知书》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按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考得好的考生根据上级有关规定,有可能参加体检,但需进一步确立“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被录取的,愉快地走进新的学习环境;没被录取的,也要愉快地参加抓革命促生产,在各自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考得差的考生要不气馁、不自卑,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在抓革命促生产中坚持自学,继续
前进。
我正是按照《通知书》的要求,不气馁、不自卑,坚持继续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终于在1983年以高分考入中央电大经济系,圆了迟来的大学梦。
(编辑 王雪)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
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