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努力去发掘就知道,语文课文是高考作文素材的汪洋大海,语文练习、语文试卷是高考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创新思维是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写作;分析探究
作文写到高三,最让人头疼的可能有两点:一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是写作素材的贫乏。高三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让他们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常规的课外阅读也是不现实的。通过对高三作文教学的研究,我的理念是:语文课文是高考作文素材的汪洋大海,语文练习、语文试卷是高考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创新思维是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
一、语文课本,高考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
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从必修到选修再到读本不低于600篇文章,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你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直到单元小结,课下注释,课文链接,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下面以语文课本2篇文章为例,略作说明。
《游褒禅山记》:1.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等话题)。2.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渐地可探得奇景了,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近”,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3.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可用于“成功的要素”“志、力、物”等话题)
二、试卷练习,高考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高三一年中,所有的考生肯定要做大量的试题,就目前高考语文试卷的构成来看,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可以直接为高考作文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毋庸赘言。其他知识点如何为作文服务呢?具体而言,语言基础知识的识记,是积累建筑作文殿堂的材料,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作文片段的单兵操练。扩写、缩写、通顺、连贯、得体、简明、修辞等的训练都可看作是作文片段练习,把每一段写好了,组合成一篇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举例言之,在讲成语“焚膏继晷”时,告诉他们成语的意思是: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膏:灯油,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再告诉他们此成语出自韩愈的《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让学生记住这一名句。讲到学习的刻苦用功,还可以引申到古代勤奋好学的事例,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把这些综合起来,便是刻苦用功,发奋苦读的作文材料。最后还可以引申到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思想教育上来。
下面是—道名句默写题: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人就是要不断的工作,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_____”屈原《离骚》说:“_____”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_____”这是一道名句默写题,所有篇目都在初高中语文课本里面出现过,而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便是“人生要积极探索、努力奋斗、执着追求”这一观点的绝好论据。当讲到这道题时,我告诉学生,首先,你应该正确填空,其次,把这些文字稍稍组合便是一篇文章的绝好开头,示例如下: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屈原《离骚》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余秋雨说:“行者无疆”。我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劳作。”
三、创新思维,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
同一则材料,经過写作者的妙手点化,可以证明很多的观点,这就要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同时加上必要的语言过度、转接,即可收到以一当十,变幻无穷之妙。例如《三国演义》中一段著名的故事“华容道”。
曹操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在赤壁联合抗曹,大败曹军。曹操引兵而逃,来到一处。军士报:前方有两条道路,请问丞相走哪条路?曹操问:哪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多里。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狼烟,大路并无动静。曹操叫走华容道。诸将问: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曹操说:岂不闻兵法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处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候。吾已料定,偏不中他计。诸将皆日:丞相妙算,人不可及。曹兵遂走华容道。但关羽依诸葛亮的妙计,在华容道设伏,于是上演了一场“捉放曹”的故事。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如下几个观点。1.关羽义释曹操,体现了一个“义”字,也是关羽在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2.智慧无价,计谋就是力量。3.兵不厌诈。4.历史的细节往往能够左右历史的进程。(比如华容道让张飞设伏)5.几处伏兵出现前,曹操都有一场大笑,表现曹操的乐观旷达,一代枭雄本色。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7.关羽放曹操是在为大哥刘备称帝顶雷。(只有放了曹操,才有后来曹丕称帝,也才能有刘备称帝,否则刘备决不会先称帝)
总之,语文是处处留心皆学问,高三的学生更要善于积累和活学活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写作;分析探究
作文写到高三,最让人头疼的可能有两点:一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是写作素材的贫乏。高三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让他们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常规的课外阅读也是不现实的。通过对高三作文教学的研究,我的理念是:语文课文是高考作文素材的汪洋大海,语文练习、语文试卷是高考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创新思维是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
一、语文课本,高考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
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从必修到选修再到读本不低于600篇文章,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你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直到单元小结,课下注释,课文链接,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下面以语文课本2篇文章为例,略作说明。
《游褒禅山记》:1.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等话题)。2.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渐地可探得奇景了,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近”,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3.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可用于“成功的要素”“志、力、物”等话题)
二、试卷练习,高考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高三一年中,所有的考生肯定要做大量的试题,就目前高考语文试卷的构成来看,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可以直接为高考作文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毋庸赘言。其他知识点如何为作文服务呢?具体而言,语言基础知识的识记,是积累建筑作文殿堂的材料,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作文片段的单兵操练。扩写、缩写、通顺、连贯、得体、简明、修辞等的训练都可看作是作文片段练习,把每一段写好了,组合成一篇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举例言之,在讲成语“焚膏继晷”时,告诉他们成语的意思是: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膏:灯油,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再告诉他们此成语出自韩愈的《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让学生记住这一名句。讲到学习的刻苦用功,还可以引申到古代勤奋好学的事例,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把这些综合起来,便是刻苦用功,发奋苦读的作文材料。最后还可以引申到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思想教育上来。
下面是—道名句默写题: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人就是要不断的工作,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_____”屈原《离骚》说:“_____”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_____”这是一道名句默写题,所有篇目都在初高中语文课本里面出现过,而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便是“人生要积极探索、努力奋斗、执着追求”这一观点的绝好论据。当讲到这道题时,我告诉学生,首先,你应该正确填空,其次,把这些文字稍稍组合便是一篇文章的绝好开头,示例如下: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屈原《离骚》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余秋雨说:“行者无疆”。我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劳作。”
三、创新思维,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
同一则材料,经過写作者的妙手点化,可以证明很多的观点,这就要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同时加上必要的语言过度、转接,即可收到以一当十,变幻无穷之妙。例如《三国演义》中一段著名的故事“华容道”。
曹操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在赤壁联合抗曹,大败曹军。曹操引兵而逃,来到一处。军士报:前方有两条道路,请问丞相走哪条路?曹操问:哪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多里。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狼烟,大路并无动静。曹操叫走华容道。诸将问: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曹操说:岂不闻兵法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处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候。吾已料定,偏不中他计。诸将皆日:丞相妙算,人不可及。曹兵遂走华容道。但关羽依诸葛亮的妙计,在华容道设伏,于是上演了一场“捉放曹”的故事。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如下几个观点。1.关羽义释曹操,体现了一个“义”字,也是关羽在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2.智慧无价,计谋就是力量。3.兵不厌诈。4.历史的细节往往能够左右历史的进程。(比如华容道让张飞设伏)5.几处伏兵出现前,曹操都有一场大笑,表现曹操的乐观旷达,一代枭雄本色。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7.关羽放曹操是在为大哥刘备称帝顶雷。(只有放了曹操,才有后来曹丕称帝,也才能有刘备称帝,否则刘备决不会先称帝)
总之,语文是处处留心皆学问,高三的学生更要善于积累和活学活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