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央视“百家讲坛”火爆荧屏,在人文基础学科颇受冷落的时代竟掀起了读史热,易中天、纪连海、袁腾飞一讲成名、人气飙升,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机智幽默,妙趣横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声情并茂,激情四射,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论从史出,推断严谨的“说史”新方式,让百姓如清风扑面,又如清夜闻钟,原来历史可以这么说呀!反观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大多成了“一潭死水”,学生死记硬背,埋头笔记。何以形成如此鲜明的对照?难道“三尺讲台”就不能成为“百家讲坛”吗?为此,我想结合历史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历史课至少可以借鉴“百家讲坛”五个方面。
一、生动的历史语言
“清朝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空城计不符逻辑啊,司马懿十万大军开过来了,他诸葛亮叫几个老兵去扫地,大开城门,再叫两个小孩在他身边,他自己呢,拿着张琴唱卡拉OK……”,“我甚至忽发奇想,荀彧如果是今人,临终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是啊,荀彧今生注定要独行,他的热情也早已被曹操耗尽。尽管在梦里,曹操曾经是他的惟一,现在,他却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问:你到底好在哪里?”这些易中天的妙语让人忍俊不禁,也寓教于乐。
很多时候我们的历史课照本宣科,把有血有肉的历史讲成了教条,而“百家讲坛”却以妙语连珠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易中天先生就这样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上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它变成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正如他所言“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美。
二、有趣的历史故事
“知识故事化”是从“百家讲坛”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中学历史考点提到“唐朝陶瓷艺术的代表作是唐三彩”,这时袁腾飞就会这样告诉学生:“唐三彩跟今天的纸人纸马一样,是冥器,农民刨出来都砸了,嫌晦气,谁把冥器当宝贝挨家摆着?宋朝人觉得浪费,改纸人纸马了。”有时候,很短的一段故事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根据现实情况,历史教学中不妨作这样的尝试:对课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在讲《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时,课本上只列举了蔡元培邀请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新思想的人,没有介绍守旧思想的代表,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辜鸿铭”——这个从小生活在国外、懂九国语言,却偏偏喜欢女人的小脚、穿长袍马褂留辫子的文化怪杰,学生既被辜鸿铭的故事所吸引,又理解了兼容并包的思想。
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会讲历史故事的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的只是极少的部分,假如我们的教学能时常给学生们带来一些高雅、优美而又“深入浅出”的趣说,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相信我们的孩子定会乐于遨游知识的海洋!
三、起伏的历史悬念
“课程悬念化”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例如我讲到家庭联产承包制时,这样叙述道: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西北风狂啸着,整个安徽凤阳县小岗村黑漆漆的,只有村大队的屋子灯还没有熄,煤油灯忽闪忽闪,原来这里聚集了小岗村的村干部和十几个村民,他们在窃窃私语,私语什么呢?学生的精神头马上来了,我接着说:原来他们在商量着要把全村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但这不是上级的命令而是他们的私自行动,所冒的风险是很大的,所以要秘密协商。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在讲课结束时设置“悬念”也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讲授应言尽而意无穷,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和探讨。
四、丰富的人文情怀
历史是有感情的人创造的,同样需要有感情的人去讲授。纪连海的评说那么受欢迎首先就在于他是用心、用情在讲述历史。讲到动情时拍桌跺脚,手抖泪落,情难自已。如他在“百家讲坛”讲袁崇焕时,就完全沉浸在袁崇焕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其万箭穿心,泪洒当场。纪连海之所以能用情讲历史,源于他对历史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关注,并将自己的想法都渗透在其中。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有色。讲岳飞被害、嗣同殉难,我们要有悲愤之情;讲红军长征、抗战胜利,我们要有激昂之情;讲港澳回归、嫦娥奔月,我们要有自豪之情……
五、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讲求一种厚重性。听众对“百家讲坛”着迷,不仅是对其中的故事,更是对这些主讲人风采的迷恋。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一种很大的作用,而人格魅力的基础就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我曾经听一位老教师上《新中国外交》这一课,她旁征博引,讲日内瓦会议时,举了周总理为使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放映中国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周总理的睿智;她谈古论今,中日关系的由来发展娓娓道来。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像在历史的海洋中遨游,回味无穷,学生怎么能不喜欢上呢?“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都源于平时博览群书、学贯东西的积累才能学识素养丰厚,才能授给学生以“真渔”。渊博的知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积淀出来的,争取做教学和学术兼收并蓄的教师,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网上有一段话说出了学生们的心声:“我们常常也满怀着无比神圣与自豪的心情,去感受和揣测它在那个时代所掀起的波澜,不禁在心中为它呐喊喝彩、热泪盈眶。然而教材上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以及“重点”、“考点”却在无情地封杀历史为我们带来的激情与幸福,将我们自己的理解撕了个粉碎,把一个个灵活多样的思想钉在成形的“十字架”上。我们迷惑了:学习历史到底意义何在?“百家讲坛”的成功,为历史教学提供借鉴。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活的历史才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怎样教·政史地》,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
[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3月版.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第二中学)
一、生动的历史语言
“清朝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空城计不符逻辑啊,司马懿十万大军开过来了,他诸葛亮叫几个老兵去扫地,大开城门,再叫两个小孩在他身边,他自己呢,拿着张琴唱卡拉OK……”,“我甚至忽发奇想,荀彧如果是今人,临终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是啊,荀彧今生注定要独行,他的热情也早已被曹操耗尽。尽管在梦里,曹操曾经是他的惟一,现在,他却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问:你到底好在哪里?”这些易中天的妙语让人忍俊不禁,也寓教于乐。
很多时候我们的历史课照本宣科,把有血有肉的历史讲成了教条,而“百家讲坛”却以妙语连珠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易中天先生就这样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上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它变成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正如他所言“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美。
二、有趣的历史故事
“知识故事化”是从“百家讲坛”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中学历史考点提到“唐朝陶瓷艺术的代表作是唐三彩”,这时袁腾飞就会这样告诉学生:“唐三彩跟今天的纸人纸马一样,是冥器,农民刨出来都砸了,嫌晦气,谁把冥器当宝贝挨家摆着?宋朝人觉得浪费,改纸人纸马了。”有时候,很短的一段故事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根据现实情况,历史教学中不妨作这样的尝试:对课本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在讲《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时,课本上只列举了蔡元培邀请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新思想的人,没有介绍守旧思想的代表,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辜鸿铭”——这个从小生活在国外、懂九国语言,却偏偏喜欢女人的小脚、穿长袍马褂留辫子的文化怪杰,学生既被辜鸿铭的故事所吸引,又理解了兼容并包的思想。
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会讲历史故事的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的只是极少的部分,假如我们的教学能时常给学生们带来一些高雅、优美而又“深入浅出”的趣说,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相信我们的孩子定会乐于遨游知识的海洋!
三、起伏的历史悬念
“课程悬念化”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例如我讲到家庭联产承包制时,这样叙述道: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西北风狂啸着,整个安徽凤阳县小岗村黑漆漆的,只有村大队的屋子灯还没有熄,煤油灯忽闪忽闪,原来这里聚集了小岗村的村干部和十几个村民,他们在窃窃私语,私语什么呢?学生的精神头马上来了,我接着说:原来他们在商量着要把全村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但这不是上级的命令而是他们的私自行动,所冒的风险是很大的,所以要秘密协商。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在讲课结束时设置“悬念”也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讲授应言尽而意无穷,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和探讨。
四、丰富的人文情怀
历史是有感情的人创造的,同样需要有感情的人去讲授。纪连海的评说那么受欢迎首先就在于他是用心、用情在讲述历史。讲到动情时拍桌跺脚,手抖泪落,情难自已。如他在“百家讲坛”讲袁崇焕时,就完全沉浸在袁崇焕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其万箭穿心,泪洒当场。纪连海之所以能用情讲历史,源于他对历史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关注,并将自己的想法都渗透在其中。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有色。讲岳飞被害、嗣同殉难,我们要有悲愤之情;讲红军长征、抗战胜利,我们要有激昂之情;讲港澳回归、嫦娥奔月,我们要有自豪之情……
五、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讲求一种厚重性。听众对“百家讲坛”着迷,不仅是对其中的故事,更是对这些主讲人风采的迷恋。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一种很大的作用,而人格魅力的基础就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我曾经听一位老教师上《新中国外交》这一课,她旁征博引,讲日内瓦会议时,举了周总理为使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放映中国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周总理的睿智;她谈古论今,中日关系的由来发展娓娓道来。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像在历史的海洋中遨游,回味无穷,学生怎么能不喜欢上呢?“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都源于平时博览群书、学贯东西的积累才能学识素养丰厚,才能授给学生以“真渔”。渊博的知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积淀出来的,争取做教学和学术兼收并蓄的教师,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网上有一段话说出了学生们的心声:“我们常常也满怀着无比神圣与自豪的心情,去感受和揣测它在那个时代所掀起的波澜,不禁在心中为它呐喊喝彩、热泪盈眶。然而教材上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以及“重点”、“考点”却在无情地封杀历史为我们带来的激情与幸福,将我们自己的理解撕了个粉碎,把一个个灵活多样的思想钉在成形的“十字架”上。我们迷惑了:学习历史到底意义何在?“百家讲坛”的成功,为历史教学提供借鉴。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活的历史才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怎样教·政史地》,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
[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3月版.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