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从遣词造句角度谈提高作文评语的 有效性,主要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学生作文中语言表达上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通过对例文进行相应的解析,从而做到对作文评语的启发性指导。
关键词:评语;有效性;遣词造句;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75-1
每个语文教师都十分看重自己给学生作文所下评语的有效性。所谓评语的有效性就是要使学生读了评语切实对自己的作文有所帮助,让自己的作文水平在老师评语的指导下得到某一方面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要有切实的鼓励性、具体的指导性、精准的针对性和鮮明的启发性。
怎样做到作文评语的有效性呢?这里以七年级某学生的一篇作文中语言的遣词造句为例进行解析。小作者写自己与弟弟玩捉迷藏的故事。
问题解析:捉迷藏对少年儿童而言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游戏,这种趣味性在文章中只有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才能再现出来。小作者在这里用了“我开始找他了,他在桌子下面”这样的方式就显得有问题了,因为这只是一种一般性的叙述。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关键性的词——“在”,“在”在这里只表示“存在”,不能体现“在”的状态,更不能突出游戏描写的动作性。那么如何突出动作性呢?与“在”粘连的词可以有这么几个:“藏在”、“躲在”、“趴在”、“弓在”、“猫在”、“蜷在”、“靠在”、“贴在”、“挤在”、“蹲在”等等,哪一个最合适最贴切呢?必须明确一点,孤立的不成句的词是没有写作学意义的,因而词语不存在好与不好之说,词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它的表达意义。从学生语感形成的长远角度还可看出,“语言过程指的是为了表达或接受(理解)而从大脑的语言知识库中提取相应的语言单位(词)和规则(语法),……以便把意欲表达的意义(意思)转化为可听可视的符号序列或正好相反”,但是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读者或作者同时忽略了,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地帮助学生分析,学会通过遣词造句来体现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逐渐形成学生的语感系统。
在这个片断中,小作者的本意是要写自己和弟弟玩捉迷藏,弟弟藏在桌子下面,为了不让“我”逮到而撞翻了桌子上的花瓶,被妈妈发现后误以为是“我”打碎的,导致自己被冤枉的过程。这里究竟应该突出什么呢?如果仅仅为了交待弟弟捉迷藏的空间位置,可以用“藏在”;如果突出弟弟害怕的心理,则用“躲在”;如果要突出弟弟身体的胖实而空间狭小,则用“弓在”、“贴在”、“挤在”和“蜷在”;如果要突出弟弟的顽皮可爱,则用“猫在”。不管用其中哪个词,它们都属于描写性词语,而“在”则不是。既然这是一个片断描写,就不再是一般性的叙述,自然不能只用一个“在”字就了事,而必须选用一个恰当的描写性词语。在上文所列3组描写性词语里,可能只有“猫在”最能体现弟弟顽皮可爱的神态,所以必选。
由此可见,如果从遣词造句人手批阅作文,就会发现学生在积累词汇上存在的问题,词汇积累少,练习少,语言的表达能力就很难提高。教师只有认真阅读,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缺乏准确生动描写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到自觉地遗词造句,从而达到作文表达水平由阅读积累到写作的迁移提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需要明确具体、清楚明白、文从字顺地表达表述自己的意思。”教师也必须紧抠这一要求,在批阅作文中发现这类问题,可以先在眉批和行批中特别标注出来,把自己的修改意见也写出来,然后在总批中提出自己具体的指导意见,让学生有据可查,有的放矢。让学生意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正是从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普通字词入手,练习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这样的评语就是有效的。
針对上文的分析,以下选列几则批语,读者可以比较一下:
第一种:语句不通顺,病句多;
第二种:没有细致修改,表达不当;
第三种:不认真,粗枝大叶,马马虎虎;
第四种:没有描写,缺乏捉迷藏的动作描写,和被冤枉受委屈的心理描写;
第五种:作文的重点之处一定要有具体的描写,描写可以给人如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动作描写。要做到进入状态,还原情境,选取最恰当的动词,反复推敲,并运用必要的比喻和夸张,让文章生动起来。平时有意识积累词汇,并多练习造句,可提高你的表达水平。
从以上5个评语看,前4个评语虽然都不同程度地瞄准了作文中的问题,其中有的笼统,有的较具体,但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否定性的评语,这样的评语缺乏鼓励性,可以说属于半无效评语。再看第五个,这个评语既指出了作文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又对问题做了具体的分析,并指出了解决的具体办法,还能结合前面的眉批、行(行)批,都很具体,有指导性,有操作性,这就是所谓的有效批语。
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语言平庸是学生作文的头号大敌,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败给了语言表达。然而,教师对学生作文从下评语只能做一些必要的技术性指导,学生的认识和行动更加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把作文写得文从字顺,就不能完全满足于咬文嚼字遣词造句,因为表达的上游在于一个“读”字,只有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参考文献]
[1]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李海林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10页.
[2]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0页.
注:本文系陇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论文,课题批准文号LN【2018】95。
(作者单位: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甘肃 陇南 746000 )
关键词:评语;有效性;遣词造句;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75-1
每个语文教师都十分看重自己给学生作文所下评语的有效性。所谓评语的有效性就是要使学生读了评语切实对自己的作文有所帮助,让自己的作文水平在老师评语的指导下得到某一方面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要有切实的鼓励性、具体的指导性、精准的针对性和鮮明的启发性。
怎样做到作文评语的有效性呢?这里以七年级某学生的一篇作文中语言的遣词造句为例进行解析。小作者写自己与弟弟玩捉迷藏的故事。
问题解析:捉迷藏对少年儿童而言是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游戏,这种趣味性在文章中只有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才能再现出来。小作者在这里用了“我开始找他了,他在桌子下面”这样的方式就显得有问题了,因为这只是一种一般性的叙述。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关键性的词——“在”,“在”在这里只表示“存在”,不能体现“在”的状态,更不能突出游戏描写的动作性。那么如何突出动作性呢?与“在”粘连的词可以有这么几个:“藏在”、“躲在”、“趴在”、“弓在”、“猫在”、“蜷在”、“靠在”、“贴在”、“挤在”、“蹲在”等等,哪一个最合适最贴切呢?必须明确一点,孤立的不成句的词是没有写作学意义的,因而词语不存在好与不好之说,词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体现它的表达意义。从学生语感形成的长远角度还可看出,“语言过程指的是为了表达或接受(理解)而从大脑的语言知识库中提取相应的语言单位(词)和规则(语法),……以便把意欲表达的意义(意思)转化为可听可视的符号序列或正好相反”,但是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读者或作者同时忽略了,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地帮助学生分析,学会通过遣词造句来体现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逐渐形成学生的语感系统。
在这个片断中,小作者的本意是要写自己和弟弟玩捉迷藏,弟弟藏在桌子下面,为了不让“我”逮到而撞翻了桌子上的花瓶,被妈妈发现后误以为是“我”打碎的,导致自己被冤枉的过程。这里究竟应该突出什么呢?如果仅仅为了交待弟弟捉迷藏的空间位置,可以用“藏在”;如果突出弟弟害怕的心理,则用“躲在”;如果要突出弟弟身体的胖实而空间狭小,则用“弓在”、“贴在”、“挤在”和“蜷在”;如果要突出弟弟的顽皮可爱,则用“猫在”。不管用其中哪个词,它们都属于描写性词语,而“在”则不是。既然这是一个片断描写,就不再是一般性的叙述,自然不能只用一个“在”字就了事,而必须选用一个恰当的描写性词语。在上文所列3组描写性词语里,可能只有“猫在”最能体现弟弟顽皮可爱的神态,所以必选。
由此可见,如果从遣词造句人手批阅作文,就会发现学生在积累词汇上存在的问题,词汇积累少,练习少,语言的表达能力就很难提高。教师只有认真阅读,从细微处发现学生缺乏准确生动描写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到自觉地遗词造句,从而达到作文表达水平由阅读积累到写作的迁移提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需要明确具体、清楚明白、文从字顺地表达表述自己的意思。”教师也必须紧抠这一要求,在批阅作文中发现这类问题,可以先在眉批和行批中特别标注出来,把自己的修改意见也写出来,然后在总批中提出自己具体的指导意见,让学生有据可查,有的放矢。让学生意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正是从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普通字词入手,练习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这样的评语就是有效的。
針对上文的分析,以下选列几则批语,读者可以比较一下:
第一种:语句不通顺,病句多;
第二种:没有细致修改,表达不当;
第三种:不认真,粗枝大叶,马马虎虎;
第四种:没有描写,缺乏捉迷藏的动作描写,和被冤枉受委屈的心理描写;
第五种:作文的重点之处一定要有具体的描写,描写可以给人如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动作描写。要做到进入状态,还原情境,选取最恰当的动词,反复推敲,并运用必要的比喻和夸张,让文章生动起来。平时有意识积累词汇,并多练习造句,可提高你的表达水平。
从以上5个评语看,前4个评语虽然都不同程度地瞄准了作文中的问题,其中有的笼统,有的较具体,但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否定性的评语,这样的评语缺乏鼓励性,可以说属于半无效评语。再看第五个,这个评语既指出了作文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又对问题做了具体的分析,并指出了解决的具体办法,还能结合前面的眉批、行(行)批,都很具体,有指导性,有操作性,这就是所谓的有效批语。
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语言平庸是学生作文的头号大敌,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败给了语言表达。然而,教师对学生作文从下评语只能做一些必要的技术性指导,学生的认识和行动更加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把作文写得文从字顺,就不能完全满足于咬文嚼字遣词造句,因为表达的上游在于一个“读”字,只有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参考文献]
[1]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李海林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10页.
[2]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0页.
注:本文系陇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论文,课题批准文号LN【2018】95。
(作者单位: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甘肃 陇南 74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