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和关键.好的课堂导入,通过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在实践、探索、思考、交流中快乐的学习.本文拟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关键词】 数学教学;导入;创设情境;猜想;交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那么,如何才能把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在课堂引入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学习探究性为目的,以问题链的形式贯穿其中.数学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情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它揭示出来,让学生去面对.有些“导入”问题,不能一晃而过,而要经常面对,逐步形成观念,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数学体验.
案例 认识不等式
教师提出问题: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性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些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接着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1)买27张票与买30张票各是多少元.(2)至少要去多少人参观,多买票反而便宜,能否用数学式子来解决?
总结:(1)买27张票,要付款5×27=135(元),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显然120<135,结论需要买30张票.(2)设有x(x<30)人要进世纪公园,则120<5x,学生通过取值试验后得出至少有24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
教师揭示:(1)像上面出现的120<135,120<5x,x<30那样用“<”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120<5x中含有未知数x,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点评:从实际问题出发问题层层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进一步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会遇到相等关系,还会遇到一些同类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而这些不相等关系无法用等式来解决,于是自然引导我们必须学习一些不等式的知识.
二、类比思考,导入课堂
数学中有很多相关知识具有极其相似的性质,比较它们的结构和运算性质,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使很多相关性质得以归类和迁移.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创设类比情境,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把每个层次和环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类比,参与探索发现知识的活动过程.
三、引导探索,导入课堂
引,即启思的意思,导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思维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进而疏通和指引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是该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的基本形式.以引导探索的方式导入课堂,可以把那些抽象、枯燥的知识提炼成一个探究课题,调动学生去探究、调查、思考、验证.
四、猜想质疑,导入课堂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的问题和对象作出的一种预测性的判断,它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见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
五、合作交流,导入课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课堂上,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策略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知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又提供了学习活动中的优势互补,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能够切实有效地进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合作交流.
综上所述,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这个要求,在课程导入这一关键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合情合理,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邱林甫.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导学”研究.中学教研(数学),2005.1.
[2]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
【关键词】 数学教学;导入;创设情境;猜想;交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那么,如何才能把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在课堂引入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学习探究性为目的,以问题链的形式贯穿其中.数学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情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它揭示出来,让学生去面对.有些“导入”问题,不能一晃而过,而要经常面对,逐步形成观念,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数学体验.
案例 认识不等式
教师提出问题: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性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些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接着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1)买27张票与买30张票各是多少元.(2)至少要去多少人参观,多买票反而便宜,能否用数学式子来解决?
总结:(1)买27张票,要付款5×27=135(元),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显然120<135,结论需要买30张票.(2)设有x(x<30)人要进世纪公园,则120<5x,学生通过取值试验后得出至少有24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
教师揭示:(1)像上面出现的120<135,120<5x,x<30那样用“<”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120<5x中含有未知数x,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点评:从实际问题出发问题层层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进一步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会遇到相等关系,还会遇到一些同类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而这些不相等关系无法用等式来解决,于是自然引导我们必须学习一些不等式的知识.
二、类比思考,导入课堂
数学中有很多相关知识具有极其相似的性质,比较它们的结构和运算性质,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使很多相关性质得以归类和迁移.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创设类比情境,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把每个层次和环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类比,参与探索发现知识的活动过程.
三、引导探索,导入课堂
引,即启思的意思,导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思维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进而疏通和指引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是该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的基本形式.以引导探索的方式导入课堂,可以把那些抽象、枯燥的知识提炼成一个探究课题,调动学生去探究、调查、思考、验证.
四、猜想质疑,导入课堂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的问题和对象作出的一种预测性的判断,它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见猜想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
五、合作交流,导入课堂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课堂上,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策略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知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好又提供了学习活动中的优势互补,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能够切实有效地进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合作交流.
综上所述,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这个要求,在课程导入这一关键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合情合理,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邱林甫.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导学”研究.中学教研(数学),2005.1.
[2]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