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将学生的认识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提示出来,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其产生焦虑、困惑,迫使学生阅读、思考的认知过程。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同样的教材,不同的问题设计,效果可能会大不相同。教师科学地运用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怎样掌握问题设计的技巧,提高课堂实效呢?
一、问题要问在关键处,体现课标要求
设计问题,首先要分析教材,明确本节课在本单元、本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比如在政治学科教学中,问题设计一般围绕三个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逻辑结构去设计问题。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能无目的地发问。
二、问题难易要适度,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课堂问题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班里大多数同学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调动相关的知识来积极探究。例如,在教学“感悟合作的价值”这一问题时,如果直接提问:当今世界各国为什么十分重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所以我先让学生看“2009年中美经贸合作论坛”的材料,然后再提出这个问题,学生有了对材料的感知,再相互讨论,结果这个问题就可以回答得相当完美。
三、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兴趣
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够与学生的个人经验、生活密切相关,并具有挑战性,这样才富有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在愉快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意志的优良品质”的相关内容时,先投影2008年残奥会冠军叶如意的材料(材料主要讲叶如意在1992年的一场车祸中失去右腿下肢后,仍意志坚强,克服种种困难艰苦训练终于获得冠军的事例)。据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请运用意志的有关知识说说叶如意为什么能获得世界冠军?
2.我们应学习叶如意哪些优良的意志品质?
这样的事例发生在学生周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是思想品德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开放性问题对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特别重要。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法律专题复习时,我出示一则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材料。并根据材料提问:
1.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相关知识?
2.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消费者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3.怎样减少和避免这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上述几个问题,不仅涉及道德、法律、党的宗旨、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维权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社会、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问题表述要简明扼要、指令明确
一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往往较多,对问题加以适当限制还是开放,全由教师根据需要决定。如果问题问得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太大、太宽、太笼统,势必会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偏离问题设计的意图。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对问题的目的、范围、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这样便于学生思考,避免宽泛,偏离教学目标。同时要切忌一次提出5个以上问题,或问题之间缺乏层次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不断思考如何根据教材重难点和学生特点设计问题,并且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当的方法把它们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最终使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蓉.“设问有方”才能“教之有效”.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06.
[2]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马友文.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责编 袁 妮)
一、问题要问在关键处,体现课标要求
设计问题,首先要分析教材,明确本节课在本单元、本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比如在政治学科教学中,问题设计一般围绕三个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的逻辑结构去设计问题。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能无目的地发问。
二、问题难易要适度,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课堂问题设计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班里大多数同学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调动相关的知识来积极探究。例如,在教学“感悟合作的价值”这一问题时,如果直接提问:当今世界各国为什么十分重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所以我先让学生看“2009年中美经贸合作论坛”的材料,然后再提出这个问题,学生有了对材料的感知,再相互讨论,结果这个问题就可以回答得相当完美。
三、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兴趣
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够与学生的个人经验、生活密切相关,并具有挑战性,这样才富有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在愉快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意志的优良品质”的相关内容时,先投影2008年残奥会冠军叶如意的材料(材料主要讲叶如意在1992年的一场车祸中失去右腿下肢后,仍意志坚强,克服种种困难艰苦训练终于获得冠军的事例)。据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请运用意志的有关知识说说叶如意为什么能获得世界冠军?
2.我们应学习叶如意哪些优良的意志品质?
这样的事例发生在学生周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是思想品德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开放性问题对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特别重要。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法律专题复习时,我出示一则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材料。并根据材料提问:
1.材料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相关知识?
2.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消费者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3.怎样减少和避免这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上述几个问题,不仅涉及道德、法律、党的宗旨、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维权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社会、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问题表述要简明扼要、指令明确
一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往往较多,对问题加以适当限制还是开放,全由教师根据需要决定。如果问题问得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太大、太宽、太笼统,势必会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偏离问题设计的意图。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对问题的目的、范围、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这样便于学生思考,避免宽泛,偏离教学目标。同时要切忌一次提出5个以上问题,或问题之间缺乏层次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不断思考如何根据教材重难点和学生特点设计问题,并且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当的方法把它们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最终使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蓉.“设问有方”才能“教之有效”.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06.
[2]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马友文.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