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解题能力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的提出
  试卷讲评课就是通过分析考情,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课型;是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中“反馈—矫正”的过程,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复习阶段又具有总结、拓宽、提高的作用,因此试卷讲评课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复习课.
  然而,当下试卷讲评由于多种原因而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及时阅卷和分析,没有针对性的逐题讲评;只重解题过程,忽略方法指导,就题论题,不总结,不拓展;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思考与参与的时间;缺乏矫正反馈练习和物理思维方法的提炼等.下面就试卷讲评的设计原则和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试卷讲评课的设计原则
  2.1 及时性原则
  讲评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反馈信息的及时准确,讲评之前应做好相关数据统计,包括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合格率、优分率、得分率以及各分数段人数等.及时讲评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
  2.2 激励性原则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常表现为希望得到好的成绩,不能落后于同伴,希望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等.试卷讲评应保持和强化这些心理动机,因此表扬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始终.特别是原来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应从试卷中捕捉其闪光点加以肯定,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成绩一直较好的学生要激励他们找差距,更上一层楼.通过讲评,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典型性原则
  逐题分析,一时间不允许,二没必要.因此讲评的题目必须有典型性.可选择学生有独到见解的题、出错较多的题等来进行讲评,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应按试卷的考点和物理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适当进行归类,重点找出错误的关键,对症下药.
  2.4 自主性原则
  试卷讲评不能因时间紧而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试卷讲评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师生、生生讨论的时间,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相互启发,使得整个讲评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2.5 启发性原则
  讲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答题中的实际情况,精心设疑,巧妙提问,恰当引导,耐心启发,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方法.对有创新的解题方法,要加以肯定、表扬.所以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提高自信心.
  3 试卷讲评课的策略
  3.1 明确目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概括起来,试卷讲评课需达到以下目标:(1)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2)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3)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以及与他人的差距;(4)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进一步归纳,从物理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5)总结方法——总结解题中的有效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途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教师精心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阅卷,做好统计分析.教师把要讲评的试卷作好分析统计后及时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课本或与同学交流,对试卷中的一些错误自行纠正.同时要求学生对错因进行分析反思,以便在课中带着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和听讲.
  3.2 重点突出
  讲题时要注意“讲什么”的问题,必须讲在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上,要具有导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试卷上大多数题目学生可自行解决,甚至有些问题学生刚考完就已发现并解决了,无需再讲.应根据课前调查找准学生答题出现失误的“关节”点精心备课,将上课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学生中存在问题最突出、最主要的重点内容上来,为学生解惑、释疑,引导探究.
  3.3 让学生讲
  学生其实更愿意听同伴讲解知识,在同伴讲的时候,他们往往听得很认真,而且还在思考同伴讲的对不对.可是老师讲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没那么集中了.对于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最希望的是教师把问题摆出来,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或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而获得解决.因为这样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因此,讲评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对难度大,综合性强,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题,也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综合、点评,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4 启发拓展
  讲评过程中应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和引导,引导学生阅读题目中的关键字并作勾画,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引导学生思考题目所涉及的相关物理知识,挖掘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探讨题目中的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现正确的物理情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要针对重点知识、重要解题方法,对典型错题,进行精心设疑,耐心启发,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悟深、悟透.
  讲评课上,切忌就题论题,要善于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发散式讲解.可以对解题思路发散;也可以对物理情景发散;还可以对物理问题发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3.5 分析归类
  教师在讲评时不能只按照顺序讲评,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物理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如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归到一起进行分析.按答题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可分为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透甚至错误;审题时对题中的关键字的理解有误;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模型建立失当;过程分析错误;数学计算错误等.
  3.6 矫正补偿
  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可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订正在试卷上,并把典型错误的题收集在“错题本”中,作好错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
  3.7 提炼思想
  能力的形成固然离不开知识,但仅有知识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中间还应有思想方法的作用,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物理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提高物理思维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对物理思想方法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讲评时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就必须捕捉各种机会,不失时机地渗透物理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物理思想方法.因此讲评课中教师重视对物理思想方法的讲解是提高学生物理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且是需要不断强化的一个条件,同时在讲解物理思想方法时注意不能凭空讲解,一定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渗透,教师要引导、督促和反思解题过程,使学生真正领悟物理思想方法.
  总之,试卷讲评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立足实际,在讲评过程中要着力体现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真正做到懂一题,会一类,使试卷讲评课更加有效.
其他文献
2014版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中P69功和功率一节有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坐标原点处的一个小物体,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沿x轴方向运动,拉力F随物块所在位置坐
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以现代教学论的主体性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把书本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对教学的认知结构过程.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教就是为了学,而学习的效果要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和矛盾入手,力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识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坚持自主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先让学生进行不完全要素的探究,再按排完全要素的探究,循序渐进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学生聚精会神的眼光和争持不下的讨论氛围中,可以明显察觉出学生对物理抱有浓厚的兴趣,学习习惯也有所变化.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
期刊
什么是相异构想?教育理论上把学生由感性认识得出的偏离科学现象本质和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想法称为相异构想.研究表明,学生正式学习物理前已形成大量的相异构想,相异构想的存在,使得学生难以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遵循科学的思维去想问题,成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重大障碍,造成物理教学的效率低下,发现并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转变这些相异构想,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调查初中生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异构想,
题目(2014年江苏)如图1所示,生产车间有两个相互垂直且等高的水平传送带甲和乙,甲的速度为v0.小工件离开甲前与甲的速度相同,并平稳地传到乙上,工件与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乙的宽度足够大,重力加速度为g.[TP1GW108.TIF,Y#]  (1)若乙的速度为v0,求工件在乙上侧向(垂直于乙的运动方向)滑过的距离s;  (2)若乙的速度为2v0,求工件在乙上刚停止侧向滑动时的速度大小v;  (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外作业“量多而质差”,使中、小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难题,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但收效不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笔者进行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的实验,并申报了课题,希望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
一、背景与社会条件1.实施农村教育工程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左右,农业产业经济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农村发展、农业增效
题目(2005年广东)如图1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为m的木板A、B置于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间距s=2.88 m,质量为2m大小可忽略的物块C置于A板的左端,C与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2,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0,最大静摩擦力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三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给C施加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为[SX(]25[SX)]mg的恒力F,假定木板A、B碰撞时间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