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的基本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综合性体系,我们非但不应机械割裂,而是要有序推进、相互融合。就初中语文而言,如何有效设计阅读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不断地加强理解
  “朗”,是指声音的清晰和响亮。“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就是通过眼、口、脑等人体多种感官的协调互动,把那些无声、静止的语言转化成一种有声、灵动的语言。朗读既是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阅读活动的起点。就语文学习来说,朗读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集中地体现在——非常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思维,获取思想熏陶,传递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内容与主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把阅读与朗读有机地融合起来,而且要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自主灵活地采取丰富多元的朗读方式,如跟读学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以积极诱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体悟情感。以朱自清的《春》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如下多种朗读形式:①教师(个别优秀生)范读。让学生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调。②音乐伴读。让学生在音乐下自由朗读,并且要求他们梳理基本结构和文本脉络。③自由串读。引导学生在串读中深入分析写作思路。④自由选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自由品读文中精美(或有趣、有意义)的字词句段。⑤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个性化演读。⑥个体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一节课时间,平均每个学生朗读课文在8次左右。从检查和交流情况看来,“教师主导 学生朗读”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引导学生在讨论与共享中不断地深化认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进步和发展中的主体力量”。不仅如此,“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先天遗传、生长环境、心智发育和态度品质等因素,学生群体中存在无可避免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既是一种客观性现象,又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性现象,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指向性目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予以重视、引导和强化。
  那么,如何深化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思想认识呢?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在阅读教学结束后,笔者提问——“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简要说明理由。”此问一经提出,迅速产生了“一石激浪”效应,有学生说是“于勒”,有学生说是“菲利普夫妇”,还有学生说是“我”。笔者对于这种“见仁见智”问题和“百花齐放”现象不置可否,而是让学生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与探究活动。最后在集体范围内进行全体师生的共享与梳理、总结与提炼。在笔者的积极主导下,最后大家达成了基本共识:所谓主人公,就是语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本文情节虽然是紧扣于勒命运展开的,却并非以他来表现主题思想的,而是以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来反映资本主义“认钱不认人”这一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主题思想,因此后者才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
  三、引导学生在质疑与体会中不断地提高能力
  “思乃学之始,疑乃思之源。”“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在强调“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在语篇阅读后,如果出现一些疑惑或问题,就表明他们是有所思考、有所感悟的;与之相应的是,如果读时无疑、读后无问,就说明没有真正进入文本,他们自然是不曾收获或收获甚微。
  “教學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有效地鼓励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并且努力地解决问题——这正是“教学艺术本质”的切实性体现。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首先写下了“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让全班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病句”。“如果这是鲁迅先生说的,它还是病句吗?”学生并不相信。笔者让学生打开课本并齐读最后一节。随即许多人提出了问题——“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了呢?”待读完课文后,有人认为“死了”,这是契合封建制度“吃人”本质的必然结果;有人认为“没死”,因为孔乙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现象”而非“个体特质”。然而大家一致认同——无论结果如何,他在大家眼中是个“可有可无”的人。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始终引导“阅读与感悟”“讨论与共享”“质疑与体会”,果真如此,我们就定能把学生引向有效阅读的良性发展之路。
  代先琼,重庆市南川区西胜初级中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对话载体,利用问题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思维发展,进行深入解读。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提出过多内容肤浅、没有顺序的问题,这导致学生思维被零碎的问题所阻碍,对于课文反而很难有深入的探究。学者王荣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要用有聚焦性的问题进行提问,才能构筑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师在初中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一点,要尝试改变单一琐碎的提问方式,转而使用聚焦文本核心的问题,通过精心设
当我们品读《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这篇文章时,是否对孩子的世界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同时也受到了诸多的启发呢?   一、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的   “现在的孩子怎么什么也不懂?”   “像我们那个年代,不管家里有几个孩子都非常好管,现在的孩子真是操心!”   ……   想必以上这些都是家长经常抱怨的话题。回头想一想,教育是什么呢?通俗的讲,教育就是一个从自我认知过渡到自我引导的过程。由此可见,家长是孩子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许多学者有过重要的论述:孔子很早就提出过“每事问”的主张,强调提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提出问题非常科学而辨证的阐述。许多年过去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提问能力怎么呢?   为此,我进行了一项调查,在80人的调查中10%的学生提的问题较多,并且问题的质量相对较高,一般都经过分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作为一天中重要而美好的时段,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记忆的最佳时间,必须高效利用。因此,多数高中学校会在每天早晨安排一节晨读课,让学生以朗读、背诵为主要方式,重点复习、预习和识记英语、语文学科的相关学习内容,晨读课一般由语文、英语学科教师交替负责。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诵读习惯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切合中学语言学科教学的实际。作为中学语言学科教师,我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交际环境中,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会促使人们选择合适的言语行为策略,即使该策略违背言语行为的某项合适条件,只要选择得当,都能传递足够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改进课堂提问方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就教学经验就此谈谈一些想法。  一、扩大提问范围——调动全员参与  小学课堂是全员参与的课堂,并不是着重突出一个或几个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提问必须考虑调动全员参与,使每名学生都有答题机会。当所涉及的问题范围过大或答案较多时,可将答案进行划分,每个学生回答一部分,最终汇总成完整答案。以调动全员参与回
目前诵读国学经典在我国的小学、初中阶段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中等职业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推广较少。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自我认同感低、习惯懒散,叛逆心理强,甚至存在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