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变教为学”的课堂上实现“育人为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teau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越来越提倡“变教为学”,即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深入探索知识内核,在解决旧疑问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以此实现“育人为本”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变教为学;育人为本;年、月、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8-01
  针对“年、月、日”课程,传统教学过程是:由熟知的节日导入课题,让学生观察周历表后回答相关问题,然后教师总结,出示月份歌,让学生背记。对于这种教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学到的知识深度有限。在“变教为学”的反转课堂上,教师列出学习任务清单,牵引学生自学,让学生独力思考后进行组内交流、探讨,并展示成果,互评互动,互相切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科学设计任务,调动积极性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探讨等过程。
  任务一:在日历牌上勾出若干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讲给小组成员听。
  任务二:观察日历牌后填写月份天数表,小组合作探讨,展示发现和成果。
  任务三:思考“一年的天数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
  任务四:对于年份和月份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任务一的设计意图在于刺激学生的求知内需。对于这一任务学生的完成度非常高:有的说节日,有的说亲人的生日,还有的说世博会的日期,等等,可谓精彩纷呈。
  任务二为学生提供了表格,表格形式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发现结果,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月份天数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学生在填写表格时,教师进行巡视,并对学生的结论作简要记录,以便合理安排展示顺序以及引导纠正。
  在匯报环节,学生的发言精彩有趣,不仅分享了知识与方法,而且训练了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形成了善于倾听,尊重他人不同意见的意识。如:
  生1:我发现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月份只有30天。2月份有28天。
  生2:我不赞同,闰年的2月有29天。
  生3: 2月29日出生的人,每四年才能过一次生日。
  生4:我发现大小月是间隔出现的。
  师(总结):我们通过观察日历牌,发现了大、小月以及特殊的2月。

二、变教为学,自觉深入知识内核


  在完成任务二的过程中,从学生的演示交流,到质询,再到互动补充,历时15分钟,其间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纠偏和小结,对于学生提出的非关键问题,做必要的记录,留给学生课后研究,实现了问题的挖掘、提取、解析和解决的“一站式”教学服务。在这样的集约化模式中,尽管学生的陈述不够精当,解决问题不够直接明快,但正是在这样的弯弯绕绕中,磨砺了学生攻坚克难的吃苦精神,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造,表达能力得到磨炼,实现了数学课堂的育人功能。
  任务三中播放了地球在宇宙中运行的科普视频。在任务二中,有的学生已经能提出全年天数问题,而在任务三中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就能使学生对全年天数的不确定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学生在完成任务三的过程中会发出疑问: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长是23小时56分4秒,那为什么历法中规定24小时为一天?对此,教师可板书“自转”一词,说:“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不过这个问题很深奥,需要上网查阅资料,我们留到课后解决。”这就是变教为学的优越之处,学生并非沿着教师抛出的路标问题来探究,而是有了更多的提问自由,当休眠的思维被彻底激活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大大增强。

三、解决旧疑问,产生新疑问


  任务四的新颖之处在于可将学生的思维持续力延展到课后,鞭策学生课后积极思考、钻研。无论学生所提问题是否符合预设,教师都应该及时做出正面回应。同时,教师通过鉴别学生提问的质量,能够找准学生的知识增长点、兴趣点以及不足之处。如:
  生1:为什么闰年每四年一轮?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提示一下,四年一闰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时间有关,大家可以课后自己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平庸的教学往往只是空洞地说教,而优秀的教学却能引领学生发现真理。“变教为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完成职能转变,激励、鼓动学生持续不断地思考,最终达成育人目标。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學数学拓展练习是提升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为制造课堂亮点,在拓展练习设计中铆足劲,挖掘习题深度,不断延伸拓展,寻求广度,但如果设计上缺失“度”的把握,可能会适得其反。以“图形与几何”拓展环节的教学为例,通过“适归关联、适宜选材、适需调控”等方法,掌控“图形与几何”板块拓展教学的“力度”,切实提升数学拓展环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拓展练习;适归关联;适宜选材;适需调控;掌控力度
[摘 要]在“线段”的概念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在生活原型中感知线段、在探索交流中建构线段的概念、在生活经验中丰富线段的概念、在综合应用中完善对线段的认识、在回顾总结中深化对线段的认识,让学生在抽象化的学习过程、动态化的思考过程和多元化的表征过程中,深化对“线段”概念的本质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概念建构;概念本质意义;认识线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能空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而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才能准确研读教材,从而把握数学课堂的本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素养;研读教材;课堂本质;有效教学  [中图
[摘 要]将学生对两道同类型题“自以为是”的解法进行对比,引发质疑,再由学生自己通过分组作答、交换意见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验感知。从学生的“迷糊处”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反思、质疑,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发掘学生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经验陷阱;多边形的面积;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29-01 
[摘 要]培养学生的大数数感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认识多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借助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大数数感,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数感;数学活动;认识多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44-01  建立大数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
[摘 要]比较是学习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教师的常用教学手段。以“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辨别相关知识的异同,培养学生自发比较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比较 ;加法; 本质;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20-02  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
[摘 要]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线”教学为例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Pad教学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手段、方法与策略,以实现高效数学教学,完善“数字·多元”课堂教学主张的理性建构。  [关键词]Pad 小学数学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学生出错作为教学中的常见现象,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原生态的资源。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以“用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将错就错、以错启智、变错为对、以错为鉴,引导学生思考及追寻错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错误;思路;方程;教学资源;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建构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自己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等学习活动,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内化,促进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摘 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以“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为例,从学生的操作入手,通过一系列扫描活动,为培养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二维码;长方体;活动经验;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5-0032-02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