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教师讲解与信息技术演示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三大关系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以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正逐渐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研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把信息资源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教学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教学目的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是手段,手段只是为实现目的而服务。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知识获得能力。教师在制作语文课件时,不但要思考教育目标,而且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思考,必须围绕教学大纲和课文运用信息技术,力求做到合理、科学、生动、适处、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以下是具体教学案例。
如《天安门广场》这一课文的教学目标为“感受首都广场的雄伟壮观,形成爱国主义情感”。但是据我所知,学生中没有一人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非常陌生。学生如果只是读读课文,听听老师枯燥的讲解,就很难感觉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地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良好的精神风貌,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我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媒介”,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課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二、处理好教师讲解与信息技术演示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确具有很大的促进教师教学的作用,但是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授业的作用。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讲解与信息技术的演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单独依靠信息技术演示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能忽视教师自身语言讲解的作用,不能忽视教师自身书面语言、身体语言、口头语言等对学生的人文感召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把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师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通过个人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第三部分重点是学习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动态进行描述。我让学生先找出本部分描写动态的句子,然后板书中心词“到处”、“应接不暇”、“兴奋”等。紧接着,我再演示课件,让学生听着音乐,仔细观察屏幕上小鸟活动的情景,细细品味描写动态的词语,提出问题:作者前一天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演示榕树静态画面特写镜头)第二天作者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再演示榕树动态的镜头)学生凭借课件镜头直观的帮助,图文结合,对榕树动静两幅图有较深的认识,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掌握了景物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法。
又如在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时候,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我们现在的社会背景不同,无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利用当时社会现状的介绍及相关报道,采用图、文等形式再现二战所带给人民的悲痛,最大限度地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可知、可感的情景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设置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并进一步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知识背景并结合教师的讲解,才能使学生对本文所传达的主题思想产生共鸣,对课文的理解才能进一步加深。
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搜集学习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这极大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被削弱。在讲新课前需要学生搜集资料时,要引导学生准确选择相关的学科站点。虽然信息技术为我们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只有教师引导、组织、参与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地优化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即时交互,使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在教祖国名胜古迹和风景区课文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课件,把课文中的画面一一展示出来,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画面和音乐所吸引,看得入迷,听得专心,自然激起了学习兴趣。教完后,启发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播放了哪些名胜古迹,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努力去想,然后我逐幅播放。学生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并很快地学会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时,在图文对照中理解了词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了解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既提高了识字效率,又使学生在老师和信息技术的共同辅助之下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掌握了自主识字的方法。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地研究与实践。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激发学生情感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丁俊强.创设教学情境.创新语文课堂[J].文教资料,2010,(28).
[2]向丽.促进教学创新.激活语文课堂[J].新课程,2009,(6).
[3]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三大关系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以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正逐渐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研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把信息资源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教学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教学目的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是手段,手段只是为实现目的而服务。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知识获得能力。教师在制作语文课件时,不但要思考教育目标,而且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思考,必须围绕教学大纲和课文运用信息技术,力求做到合理、科学、生动、适处、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以下是具体教学案例。
如《天安门广场》这一课文的教学目标为“感受首都广场的雄伟壮观,形成爱国主义情感”。但是据我所知,学生中没有一人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非常陌生。学生如果只是读读课文,听听老师枯燥的讲解,就很难感觉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地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良好的精神风貌,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我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媒介”,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課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二、处理好教师讲解与信息技术演示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确具有很大的促进教师教学的作用,但是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授业的作用。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讲解与信息技术的演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单独依靠信息技术演示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能忽视教师自身语言讲解的作用,不能忽视教师自身书面语言、身体语言、口头语言等对学生的人文感召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把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师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通过个人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第三部分重点是学习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动态进行描述。我让学生先找出本部分描写动态的句子,然后板书中心词“到处”、“应接不暇”、“兴奋”等。紧接着,我再演示课件,让学生听着音乐,仔细观察屏幕上小鸟活动的情景,细细品味描写动态的词语,提出问题:作者前一天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演示榕树静态画面特写镜头)第二天作者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再演示榕树动态的镜头)学生凭借课件镜头直观的帮助,图文结合,对榕树动静两幅图有较深的认识,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掌握了景物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方法。
又如在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时候,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我们现在的社会背景不同,无法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利用当时社会现状的介绍及相关报道,采用图、文等形式再现二战所带给人民的悲痛,最大限度地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可知、可感的情景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设置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并进一步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知识背景并结合教师的讲解,才能使学生对本文所传达的主题思想产生共鸣,对课文的理解才能进一步加深。
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搜集学习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这极大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被削弱。在讲新课前需要学生搜集资料时,要引导学生准确选择相关的学科站点。虽然信息技术为我们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只有教师引导、组织、参与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地优化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即时交互,使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在教祖国名胜古迹和风景区课文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课件,把课文中的画面一一展示出来,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画面和音乐所吸引,看得入迷,听得专心,自然激起了学习兴趣。教完后,启发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播放了哪些名胜古迹,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努力去想,然后我逐幅播放。学生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并很快地学会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时,在图文对照中理解了词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了解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既提高了识字效率,又使学生在老师和信息技术的共同辅助之下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掌握了自主识字的方法。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地研究与实践。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激发学生情感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丁俊强.创设教学情境.创新语文课堂[J].文教资料,2010,(28).
[2]向丽.促进教学创新.激活语文课堂[J].新课程,2009,(6).
[3]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