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事件是社会现实中发生的热点话题。社会事件经过媒体的聚焦和传播,往往成为影响学生价值观和学习行为的不可忽视的社会因素。当下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丰富多彩、泥沙俱下的社会生活中蕴含诸多的内在矛盾,并在社会管理的薄弱之处演化为形式多样的冲突。这些冲突在现代媒体的聚焦之下形成系列的社会事件,师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它们的冲击,并引起情感态度的波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社会事件,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经过教育学的改造后融入中小学教育实践之中,转化为一种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改造社会的勇气。历史地看,儒家主流文化很重视培养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传统教育培植了近代读书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情怀。近代百余年来的仁人志士大多是通过接受学校教育,意识到民众疾苦、社会衰败、民族危难、国家危机。学校教育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能唤醒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
把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还是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都反映出教育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教育不能直接影响社会,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来改造社会,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就成为人们持久关注、纷争迭起的议题。当下的教育变革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去认识、理解、适应和改造社会。学校教育的现实是: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多,思考的社会问题少。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缺少内在的关联,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失去意义基础。大多数学生学习乏力,学习的愿望和动机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是增强而是弱化,学业上的挫败使他们对社会现实产生疏远感和无力感。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虽有知识学习成功的体验,但是同样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致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然,这些现象虽然存在,但仍有无数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变革需要理解和重视教育的社会责任,需要唤醒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把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學教育实践之中,需要超越现有的“例证式”思维,甚至需要走出某些认识的误区,创建新的“融入”思路。首先需要在认识上消除学校教育的“孤岛”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育观试图创建环境净化的“学校孤岛”,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识水平。其次,要从“例证式”教学思维走向“复杂式”教学思维。所谓“例证式”教学思维就是用社会中的某个事例来证实或证伪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例证式思维虽有合理性,但学生往往浅尝辄止。而“复杂式”教学思维则是依据多学科知识,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事件内部,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成因,提出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复杂式思维有利于学生超越教科书的局限,感受知识学习的意义和思考的力量。再次,对社会事件应超越“正负能量”之争。如果社会事件有正能量和负能量之分,那么对于教育者而言,二者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都可以转化为教育的力量,不可顾此失彼。最后,社会事件融入教育时需要接受教育学的改造。一个复杂的社会事件关涉的要素繁多,要素之间的联结彼此缠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学科内容差异来取舍社会事件的具体内容,使之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把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还是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都反映出教育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教育不能直接影响社会,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来改造社会,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真实的社会就成为人们持久关注、纷争迭起的议题。当下的教育变革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去认识、理解、适应和改造社会。学校教育的现实是: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多,思考的社会问题少。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缺少内在的关联,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失去意义基础。大多数学生学习乏力,学习的愿望和动机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是增强而是弱化,学业上的挫败使他们对社会现实产生疏远感和无力感。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虽有知识学习成功的体验,但是同样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致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然,这些现象虽然存在,但仍有无数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变革需要理解和重视教育的社会责任,需要唤醒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把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學教育实践之中,需要超越现有的“例证式”思维,甚至需要走出某些认识的误区,创建新的“融入”思路。首先需要在认识上消除学校教育的“孤岛”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育观试图创建环境净化的“学校孤岛”,这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识水平。其次,要从“例证式”教学思维走向“复杂式”教学思维。所谓“例证式”教学思维就是用社会中的某个事例来证实或证伪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例证式思维虽有合理性,但学生往往浅尝辄止。而“复杂式”教学思维则是依据多学科知识,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事件内部,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成因,提出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复杂式思维有利于学生超越教科书的局限,感受知识学习的意义和思考的力量。再次,对社会事件应超越“正负能量”之争。如果社会事件有正能量和负能量之分,那么对于教育者而言,二者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都可以转化为教育的力量,不可顾此失彼。最后,社会事件融入教育时需要接受教育学的改造。一个复杂的社会事件关涉的要素繁多,要素之间的联结彼此缠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学科内容差异来取舍社会事件的具体内容,使之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