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修订讨论稿)》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发展,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的指导纲要指引下不断探索、尝试着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在信息技术教学突飞猛进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在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如过分追求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如学生上课热闹、活跃,课后却对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如教师上课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难点不突出等。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学缺乏实效性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我将通过具体的实例对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使我们的教学更行之有效,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学的舞台。
一、整体把握,串联知识点
很多教师都觉得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点琐碎、零乱、不易整体把握,我认为这是对教学目标分析不透造成的。如果把每个目标都看成独立的内容,都事无巨细全部讲到,既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又让一节课看起来繁杂无序、不完整。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从整体把握,多想几个为什么,多分析目标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可以是操作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功能上的,然后以共同点为主线进行串联,这样各目标就不再是单一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线,学生掌握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以excel教学“数据分析”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本课有3个知识点:数据清单、排序和筛选。“数据清单”是本节课的基础,在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前首先就要把信息制成数据清单的形式,这是利用excel分析数据的第一步,而“数据排序”既是“数据筛选”操作的前提,又是在数据清单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种数据分析方法,所以“排序”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排序”的学习既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还能体会利用excel分析问题的思想。而有了“排序”的操作基础,后面的“数据筛选”就变的通俗易懂了。此时这节课的知识点就相互串联成一个整体了。
由此可见,要解决信息技术知识点琐碎不易整体把握的特点,关键是要仔细分析各知识点的联系,明确各部分知识在整节课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二、分析学生状况,“比较”授课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此之前都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了解这些已有知识储备和现有知识的关系。
如“数据分析”这节课关于“排序”的讲解,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从排序的结果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数据的排序方法实际上和我们传统的排序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先不借助excel,找到上交最多的图书种类,然后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法,即对第九行的“合计数据行”进行比较大小,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出,从结果中可知道哪一种是上交最多的辅助材料。并从中归纳出排序的三个关键:关键字的选择、排序的方向、排序的顺序(递增还是递减)。这三点也正是excel排序功能的关键,此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excel教学的关键知识点已是水到渠成,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法课本中有详细介绍,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
三、充分预设,发现问题
初中学生充满活力和热情,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因此在计算机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如:我们在初一进行word文字修饰的学习时,教材的编排强调如果合理规范的修饰文章,对基本操作如:文件的打开、文字的选择、对话框中各选项的使用方法等讲解教少,这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基础好的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基础较差完成什么任务;如果程度差差不齐又该选用什么任务,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情况灵活变通。因此做出充分的预设,才能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各有所获。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能有所帮助和启发。当然,决定信息技术课是否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相信经过每位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完美,我们的学生会更乐学。
一、整体把握,串联知识点
很多教师都觉得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点琐碎、零乱、不易整体把握,我认为这是对教学目标分析不透造成的。如果把每个目标都看成独立的内容,都事无巨细全部讲到,既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又让一节课看起来繁杂无序、不完整。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从整体把握,多想几个为什么,多分析目标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可以是操作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功能上的,然后以共同点为主线进行串联,这样各目标就不再是单一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线,学生掌握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以excel教学“数据分析”一课为例进行说明:本课有3个知识点:数据清单、排序和筛选。“数据清单”是本节课的基础,在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前首先就要把信息制成数据清单的形式,这是利用excel分析数据的第一步,而“数据排序”既是“数据筛选”操作的前提,又是在数据清单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种数据分析方法,所以“排序”是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排序”的学习既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还能体会利用excel分析问题的思想。而有了“排序”的操作基础,后面的“数据筛选”就变的通俗易懂了。此时这节课的知识点就相互串联成一个整体了。
由此可见,要解决信息技术知识点琐碎不易整体把握的特点,关键是要仔细分析各知识点的联系,明确各部分知识在整节课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二、分析学生状况,“比较”授课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此之前都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了解这些已有知识储备和现有知识的关系。
如“数据分析”这节课关于“排序”的讲解,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从排序的结果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数据的排序方法实际上和我们传统的排序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先不借助excel,找到上交最多的图书种类,然后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法,即对第九行的“合计数据行”进行比较大小,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出,从结果中可知道哪一种是上交最多的辅助材料。并从中归纳出排序的三个关键:关键字的选择、排序的方向、排序的顺序(递增还是递减)。这三点也正是excel排序功能的关键,此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excel教学的关键知识点已是水到渠成,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法课本中有详细介绍,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
三、充分预设,发现问题
初中学生充满活力和热情,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因此在计算机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如:我们在初一进行word文字修饰的学习时,教材的编排强调如果合理规范的修饰文章,对基本操作如:文件的打开、文字的选择、对话框中各选项的使用方法等讲解教少,这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基础好的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基础较差完成什么任务;如果程度差差不齐又该选用什么任务,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情况灵活变通。因此做出充分的预设,才能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各有所获。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能有所帮助和启发。当然,决定信息技术课是否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相信经过每位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完美,我们的学生会更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