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感知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丰富其表象,达到借助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中,建立准确的概念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看,感觉和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充分感知,才能建立清晰、准确、牢固的数学概念。
例如: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是不会搞错的,但学生往往会忽略了圆锥与圆柱必须“等底等高”。为了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知识并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建立准确的概念。首先,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让学生量黄沙、做实验,然后让学生表述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几乎所有学生都异口同声的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我把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写在黑板上。接着又让学生用底、高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做第二轮实验。结果根本上不是1:3的关系,这就推翻了学生自己原先得出的结论,这是怎么回事?我让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观察实验用的圆锥和圆柱,认真思考,寻找原因。学生终于发现:一定要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
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得出结论,又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否定结论,最后又在分析与比较中完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建立了准确的概念,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量关系和算理
好动手是儿童突出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探索的表现。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抓住了这个有利的因素,让学生在摆摆画画中理解数量关系和算量。
例如:在学习倍数乘除法应用题时,为了体现此类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我先一次呈现三道例题:
1、有2个苹果,苹果的个数是梨的4倍,苹果有多少个?
2、有8个苹果,2个梨,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3、苹果的个数是梨的4倍,有8个苹果,梨有几个?
然后,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三角代替梨,动手操作,第一题根据条件、问题先把2个△看作一份,○的个数就应该摆4份,即求总和。第2题也是先把2个△看作一份,8个○有几个2,○个数就是△个数的几倍,即求倍数。第3题先摆8个○,然后把它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即求一倍数。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摆一摆中,对三道题进行了直观的比较,感知了每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
三、在动手操作中训练学生手、脑、口并用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走许多弯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具体目的,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操作,灵活的思路进行思考。
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中,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图,操作前,我让学生明确拼摆的具体目的,一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经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操作中我让学生思考是否到达了目的——哪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操作后我让学生想一想,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它们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等。从而在手、脑的并用中以动引思,从动中求知。
操作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也不要放弃学生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轻声说话,操作完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叙述操作过程。
如: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9加几的教学过程中,例9 4,我要求学生边操作小棒边思考边说:先想9加几等于10,9加1等于10,把4分成1和3,9和1凑成10,10再加3等于13,这样即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使学生手动、脑想、口说多种感官都参加到了学习里面。这样学生学得实、记得牢、印象深、加之适时的抽象概括,即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深刻性,也培养了学生思想的灵活性。
总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敢动手、会动手、勤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及和谐发展。
一、在动手操作中,建立准确的概念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看,感觉和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充分感知,才能建立清晰、准确、牢固的数学概念。
例如: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是不会搞错的,但学生往往会忽略了圆锥与圆柱必须“等底等高”。为了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知识并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建立准确的概念。首先,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让学生量黄沙、做实验,然后让学生表述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几乎所有学生都异口同声的说“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我把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写在黑板上。接着又让学生用底、高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做第二轮实验。结果根本上不是1:3的关系,这就推翻了学生自己原先得出的结论,这是怎么回事?我让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观察实验用的圆锥和圆柱,认真思考,寻找原因。学生终于发现:一定要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
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得出结论,又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否定结论,最后又在分析与比较中完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建立了准确的概念,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数量关系和算理
好动手是儿童突出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探索的表现。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抓住了这个有利的因素,让学生在摆摆画画中理解数量关系和算量。
例如:在学习倍数乘除法应用题时,为了体现此类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我先一次呈现三道例题:
1、有2个苹果,苹果的个数是梨的4倍,苹果有多少个?
2、有8个苹果,2个梨,苹果的个数是梨的几倍?
3、苹果的个数是梨的4倍,有8个苹果,梨有几个?
然后,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三角代替梨,动手操作,第一题根据条件、问题先把2个△看作一份,○的个数就应该摆4份,即求总和。第2题也是先把2个△看作一份,8个○有几个2,○个数就是△个数的几倍,即求倍数。第3题先摆8个○,然后把它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即求一倍数。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摆一摆中,对三道题进行了直观的比较,感知了每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
三、在动手操作中训练学生手、脑、口并用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走许多弯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具体目的,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操作,灵活的思路进行思考。
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中,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图,操作前,我让学生明确拼摆的具体目的,一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经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操作中我让学生思考是否到达了目的——哪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操作后我让学生想一想,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它们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等。从而在手、脑的并用中以动引思,从动中求知。
操作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也不要放弃学生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轻声说话,操作完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叙述操作过程。
如: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9加几的教学过程中,例9 4,我要求学生边操作小棒边思考边说:先想9加几等于10,9加1等于10,把4分成1和3,9和1凑成10,10再加3等于13,这样即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使学生手动、脑想、口说多种感官都参加到了学习里面。这样学生学得实、记得牢、印象深、加之适时的抽象概括,即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深刻性,也培养了学生思想的灵活性。
总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培养了学生敢动手、会动手、勤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及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