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应该培养学生的尊严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08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知名教育学论著上对教育的目的或者功能有这样的概括——传递人类知识、改善人的本性。这说的一点也不错,但仔细思考一下,又觉得说得还不够。教育还应该在培植人的善心、鼓励人的善行,使人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受教育者健康快乐地成长;受教育者在健康快乐地成长时,能获得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在未来的人生中去从事自己觉得有意义,同时又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工作的能力;培养有自由精神有尊严的人。这样说来,教育的目的和理想就更加崇高。
  可是现在的实际情况经常是:理论说得很全面,很好听,实际操作中却是另外一回事。很多学校的活动基本上都叫教学活动,其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帮助或迫使学生在近期的或稍微远期的未来的考试中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无外乎有这样几种:一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乃“学而优则无所不能”;二是中国人口多,就业的压力大,现实情况中常常是以考试来选人。你看研究生入学要考试,进入令人羡慕的公务员队伍要考试。这样家长对学生和学校的要求常常就是以成绩好不好为标准;三是教育行政部门经常是以竞赛获奖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使得学校又以具体的指标来要求老师;四是我们的老师大部分本来就是呆板的、功利的、服从的教育制度培训而成的,有时要已经定型的思想去超越自己很难。当然也有很多人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保持着警惕并时时校正自己。还有就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意识到却没有人说,而说了又会使人不高兴使自己可能不利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或者说教师队伍里的很多人并没有一个为师者的真正的尊严,我说的是思想和精神的真正的尊严。教师很怕考核指标,更怕校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为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学校领导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引领者,更是一个官位。这一点在经济特别发达或者特别落后的地区表现尤其明显。校长的权威权力都太大了。老师们基本上只有听从服从的份。因为教师有太多的个人利益受到控制。作为专门的育人场所,如果教师不具备真正的独立的个体尊严,那他们又会熏陶出什么样的学生呢?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这里就必须回答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了?教育想要达到的目的很多,但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教育应该使人具备健康的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人的尊严。因为只有这些元素能使一个人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认识客观世界。他在看重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益。他才不会太过于自私,他用合适的有效方式去推动社会的发展。上述目的并不是把学生的考试分数排除在外。并非分数不重要,而是分数只是其中的指标之一。问题是我们现在在实操中太过于注重分数了,几乎把追求分数看成了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这样教育的目的就毫无疑问走偏了。
  我们常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可以片面的把这理解成帮助学生获得高分考上了著名的大学就是为他获取一个体面的职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分并非等于创造力。和很多外国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很会考试,考试能拿高分,但中国教育制度所培养出来的人,大都缺乏创造力。创造力从哪里来?创造力来自于勇敢,来自于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思考,来自于不迷信,来自于不屈从于权威。一个表面上看起来体面,而实际上没有个人尊严的人,他是没有很强的求异思维的。说到底,他的内心是有奴性的。而一个人的内心如有奴性,他就无法相信自己的思考。在单纯的科学研究、科学发明上如此,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益,推动社会进步上更是如此。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
其他文献
【摘 要】“租船问题”是一类基于数量关系的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从“基于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完善思路”“多维练习优化思路”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经历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解题策略。  【关键词】租船问题;问题群;方法;策略  “租船问题”是一类基于数量关系的较复杂的应用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合
【摘 要】“整数两级运算应用问题”是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问题的关键,它处在运算意义内化巩固、数量关系基本建立、解题策略初步形成的枢纽环节。教师应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前测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寻找学生解题的难点,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期有效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复合 两级运算 应用问题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材由一个个相對独立的单元构成,同一单元中的新知又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因此,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来审视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内容,并通过适当的调整与重组来更好地构建起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与数学学科逻辑的单元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学和教师教效率的提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由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卲汉民领衔的团队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本刊特组织专题
【课前思考】  单元教学序列调整,使学生在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积累了转化经验,充分感知并掌握了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两种策略——剪拼和倍拼。学生能根据图形转化前后的内在联系学会公式的推理表达。当学生具备这些知识基础与数学活动经验后,能否自主将其转化为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推导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使用哪些转化策略,能否实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意义性建构?如何帮助学生沟通梯形、三角形、平
【摘 要】数的概念教学是形成数感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建立数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可视化思维支架帮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量”到“抽象的数”的形式变化过程。就“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来说,可从数据、表征、建模三个维度来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数感。  【关键词】数感;教学;思维可视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帮助学生形
教师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本该和其它职业没什么两样,可是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把教师视为神圣的职业,因此让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必然要扮演着高大的形象。从人们赋予教师的种种角色定位可以看出来,由古代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先生”,演变到后来的多种角色:像“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的春蚕,“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为别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快速流通的实现与课改的大力推行,公开课成为教育沟通与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流行方式。而作为一种公众品鉴的对象,公开课之“公开”成为了热议的焦点:公开课到底要“公开”什么?怎么公开才不悖离教育的人文性?在公开示范或实验的功利性与公开课本身的唯美追求之间,我们如何寻求平衡?  思考一:一个误指——公开课即反原生态  公开课不够原生态,一直是公开课最受诟病的地方。其实,公开课与原生态并不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暗示所具备的特性正迎合了学生的心理与教育需要——在无痕中批评、在无声中指引、在无形中点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暗示,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通过讨论“残破”钟面上的数学问题,学生感受到“时针与分针”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时针、分针的运动变化规律和它们的对立统一。在条件不足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转换思路,尝试运用“矛盾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思维;渗透;辩证思想  数学充满辩证思想,加与减、乘与除、等与不等、正与负、正比例与反比例、圆与方、可能与确定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结合“残破钟面上的数学”的教学,谈谈对渗透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民生为本。  民生,即人民生活,是挂在百姓嘴边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挂在“政府”嘴边的“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而这些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工资、待遇、住房、社保、职称、专业发展、精神需求……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乱中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