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67-0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學效果或者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时就要以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教学情境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生活、竞赛等情境,通过各种教具的充分利用和配合,使学生在情境中既可以动手又可以动脑,既实现亲身体验又发展思维。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纪普遍较小,因此他们对那些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会更感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发现,每当我创设一些趣味性问题情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掌握知识的速度也非常快.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的时候,我在课堂的结尾处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灰太狼坐在一辆小汽车上去追喜羊羊,而小汽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的,车子颠簸的很厉害.请问:灰太狼在车子上会感觉到舒服吗?原因是什么?孩子们根据自己固有的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做成圆形的,不然坐在上面是不会感觉到舒服的.然后我再用动画展示:灰太狼坐在一辆小汽车上追喜羊羊,此时小汽车的轮子已经变成了圆形,但是车轴却不在圆心上,车子仍然颠簸的很厉害.孩子们根据才学过的关于圆的认识很容易想到:要想使小汽车不再上下颠簸,必须把车轴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展示:灰太狼坐在一辆改进后的小汽车上,很快把喜羊羊给追到了!这个问题情境与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动画人物相结合,充满了强烈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时,各组选用的容器都是等底、底高的圓柱和圆锥,发现:把圆柱装满水,再往圆锥里倒,正好倒了3次;把圆锥装满沙子再倒进圆柱,3次正好装满。学生发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如果光听教师讲,学生只能死记这个知识点,而让学生子自己动手操作后,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知识点,效果可想而知。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动眼看、动脑想、动手量的自主探究,获取了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挥。巧妙组织各种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类比性的实际情境创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河能会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小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将难懂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同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以理解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或者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析,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较难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提高老师的整体教学效率。例如老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形象在进行数学运算的时候将抽象枯燥的数字转换成喜羊羊、奥特曼等卡通人物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于老师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四、创设开放性情境,提高思维灵活性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其实“猜”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开放性情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和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所谓“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教师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就一定能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深刻、扎实地掌握好教师所要教授的数学知识.由于笔者写作水平的限制,文中可能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请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批评指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學效果或者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时就要以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教学情境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生活、竞赛等情境,通过各种教具的充分利用和配合,使学生在情境中既可以动手又可以动脑,既实现亲身体验又发展思维。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纪普遍较小,因此他们对那些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会更感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发现,每当我创设一些趣味性问题情境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掌握知识的速度也非常快.例如,在执教“圆的认识”的时候,我在课堂的结尾处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灰太狼坐在一辆小汽车上去追喜羊羊,而小汽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的,车子颠簸的很厉害.请问:灰太狼在车子上会感觉到舒服吗?原因是什么?孩子们根据自己固有的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做成圆形的,不然坐在上面是不会感觉到舒服的.然后我再用动画展示:灰太狼坐在一辆小汽车上追喜羊羊,此时小汽车的轮子已经变成了圆形,但是车轴却不在圆心上,车子仍然颠簸的很厉害.孩子们根据才学过的关于圆的认识很容易想到:要想使小汽车不再上下颠簸,必须把车轴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展示:灰太狼坐在一辆改进后的小汽车上,很快把喜羊羊给追到了!这个问题情境与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动画人物相结合,充满了强烈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时,各组选用的容器都是等底、底高的圓柱和圆锥,发现:把圆柱装满水,再往圆锥里倒,正好倒了3次;把圆锥装满沙子再倒进圆柱,3次正好装满。学生发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如果光听教师讲,学生只能死记这个知识点,而让学生子自己动手操作后,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知识点,效果可想而知。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动眼看、动脑想、动手量的自主探究,获取了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挥。巧妙组织各种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类比性的实际情境创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河能会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小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将难懂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同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以理解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或者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析,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较难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提高老师的整体教学效率。例如老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形象在进行数学运算的时候将抽象枯燥的数字转换成喜羊羊、奥特曼等卡通人物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于老师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四、创设开放性情境,提高思维灵活性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其实“猜”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开放性情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和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习题的所谓“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教师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探索,就一定能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深刻、扎实地掌握好教师所要教授的数学知识.由于笔者写作水平的限制,文中可能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请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