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机会均等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从历史学发展来看,教育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文章从科尔曼报告的视角分析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以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公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尔曼报告 基础教育 教育机会均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成为美国教育关注的热点。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1926-1995)1966年向国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教育机会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的报告,这便是著名的科尔曼报告。该报告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以实证研究著称,而且改变了美国公共教育,对美国和世界相关教育问题有着广泛和显著的影响,被公认为美国社会科学史上最著名的量化研究报告。[1]在我国当前创建以和谐社会为主题、教育公平历来被看做社会和谐的“瞭望塔”的背景下,全面分析、解读科尔曼报告,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及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科尔曼报告出台的背景
  “科尔曼报告”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横空出世,其出台必然有国际、国内背景和强烈的现实需要。
  1.国际教育发展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教育机会均等成为许多国家的热点问题,尤其在二战后,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化的观念深入人心。1946年3月,国际教育局举行战后第一次会议,将“中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列入大会议程。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明确了“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从而成为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1959年,第1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进一步确认了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
  2.美国国内教育背景
  从美国社会发展来看,二战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国国会在1945年举行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意见听证会。美国对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重视主要通过立法和司法的手段来体现。1954年5月17日联邦最高法院对“布朗控教育委员会”(Brown v.Board of Education)一案的关键性裁决——“隔离但平等”的原则违宪,种族隔离的学校不合法。此外,如何消除贫困,打破贫困的循环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关注的焦点,也推动了约翰逊总统“向贫穷宣战”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随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1964年酝酿已久的《民权法案》(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隆重登场”。民权法奠定了全面废除南方种族隔离制度、实现种族平等的法律基础。这时,最高法院的布朗案裁决已有十年,黑白合校的过程还在以“审慎的速度”进行,而全国范围内,黑人儿童的教育条件和水平究竟如何,有没有值得政府和社会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公众毫无知情。因此,民权法第四条402节(Section402)指出,联邦教育署长要“在两年内,就美国各级公立教育机构中个体由于种族、肤色、宗教或民族血统等原因缺乏平等教育机会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总统及国会提交报告”[2]。这一重任就落在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尔曼头上,他带领一班社会学家对60万不同种族、宗教信仰和家庭背景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这些学生涉及六个种族:黑人、印第安人、东方裔美国人、生活在美国大陆的波多黎各人、墨西哥裔美国人和既非墨西哥裔又非波多黎各人的常被称之为多数的白人。科尔曼与其助手于1966年发表了题为“教育机会均等”的报告,通称科尔曼报告。
  二、科尔曼报告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这项调查(通常被称为科尔曼报告)得出结论:大多数美国孩子就读的学校存在种族隔离的问题。80%的白人学生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在白人占90%~100%的学校就读。65%的一年级非洲裔学生就读于黑人占50%以上的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亚裔学生除外)无论在哪个年级水平,在阅读和数学方面的分数都低于白人学生。科尔曼报告最突出、显著的发现是表明了学业成绩与学校特征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因素与学业成绩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此外,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最大的因素是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学校中其他学生的学习愿望。少数民族学生和白人学生混合上课(在同间教室),可以缩短学业成绩间的差距。教师质量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比白人学生要大。
  科尔曼报告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的政府和教育政策恰恰相反,在1966年7月4日颁布时并未得到媒体的密切关注。联邦法院裁决后,HEW及学校委员会/当局借用科尔曼报告的部分内容来阐述新的政策,这一举动促使外界对科尔曼报告的关注。美国最高法院对Swann v.Charlotte-Mecklenburg Country Board of Education(1971)这一案件的裁决就依赖于科尔曼报告,并将校车计划作为取消、废除种族隔离的手段。关于科尔曼报告,争议和批评颇多,主要包括样本的选择、收集的数据、对学校管理者关于学校设施报告的依赖、严格的时间限制、不充分的分析方法及没有确实根据的发现结论。[3]
  三、科尔曼报告的影响
  科尔曼报告得出的几项明确的结论左右了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教育政策。例如,报告明确指出增加投入以改善学校设施对学生学业成绩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学校无法帮助儿童克服贫穷的家庭环境带来的障碍。然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贫苦儿童进入一个中产阶级子女的学校,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此同时,中产阶级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联合(association)并无遭受损失。科尔曼批评依据能力跟踪学生的方法,并表明这种黑人自信、骄傲(black pride)的态度对黑人学生成绩的影响远远超出任何其他因素。
  科尔曼报告的焦点是社会阶层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关系,1966年科尔曼报告的主要结论是:在各种学校里,学习成绩主要不是与学习的特点有关,而是与学生本身的社会阶级背景有关。科尔曼报告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争论,并促使人们思考机会不均等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科尔曼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和实现教育平等策略的观点为二战后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科尔曼报告对世界各国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仍有很大的影响。科尔曼这一研究的最大贡献是把教育公平的研究从学校投入资源的均等转向学校结果的均等。
  参考文献:
  [1]Richard.D.Kahlenberg.Learning from James Coleman[EB/OL].www.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377/is_200 1_Summer/ ai _76812255,2008-3-15.
  [2]James S.Coleman et al.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6:iii.
  [3]Richard J.Altenbaugh.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ducation[M].Greenwood Press,1999:88-89.
其他文献
摘 要: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员工的绝对量大大超员,另一方面则是各种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是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从一个高职教师的视角对国企员工培训机制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如何增强
一、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据此,我在《年、月、日》(人教版第六册第46页)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
教师职业是一项“美”的事业。教育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崇尚美,从而将“美”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做一片美的树叶》用隽秀的诗行,描述了树叶短暂而美丽的一生,是一篇引导孩子们向善向美的生动教材。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领学生追寻美的三重境界。  一、外感形象,触摸树叶鲜活之美。  “大树之树叶”,随处可见,在人们匆匆的脚步下无声无息地自生自灭,少有人关注它,更不会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拿什么吸引学生,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更是孜孜努力的方向。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它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找到学科的规律,找到学生发展的规律,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和成才出发,敢于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就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尤其是青年教师不管从年龄、心态还是精神状态更容易贴近学生,吸引学生,能够走近学生,走入学生。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通过市场对外语人才需求特点的分析,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 复合型外语人才 人才培养研究  一、引言  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对外语人才的
摘要: 新课改形势下,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变为学习的驱动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摘 要: 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人格培育和人格塑造过程中,要充分开展外在客体他律与内在主体自律。只有完善与互通的自律与他律体系的建构,才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人格培育与塑造工作。  关键词: 人格塑造 自律 他律  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通过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优化,最终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应对职业挑战、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人
摘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喜听 乐说 美读 趣
摘 要: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常州市政府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统筹职业教育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实现校企、校校资源共享。在此模式基础上,还应该积极探索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完善行业协会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双元制 政府职能 职业教育  
摘要: 《活着》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篇力作。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命运的描述,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存处境的荒诞,以及人在此颓败不堪的处境中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从而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 余华 《活着》 人生意义  余华,一直以先锋者的姿态叱咤于当代文坛,其作品以“冷漠”、“荒芜”著称。然而《活着》是作家对自己以往创作文本的清醒的颠覆和重建,是20世纪末先锋文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