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亲身体验,引导自主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据此,我在《年、月、日》(人教版第六册第46页)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请和同桌互相说说。(兴趣盎然)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一天24小时。
  生4:有的月份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
  师:你知道得真不少,还有吗?
  生5:有的二月份是29天,有的二月份是28天。
  生6:一年有365天,也有的是366天。
  ……
  师:真聪明,我们发现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每一年的天数也不一样,应该先来研究哪个问题?为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认为先研究“月”比较合适。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
  生:看年历卡片,看一看,数一数,算一算。
  师:仔细观察课前准备的年历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有的数数,有的记录,大家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1:在一年中,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份都是31天,四、六、九、十一月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二月份是28天,全年共365天。
  生2:我们不同意,我们组年历卡的二月份是29天,全年是366天。
  生3:全年有365天是平年,有366天的是闰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听我妈妈讲的。
  师:谁能说说你手中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学生根据手中年历卡汇报是平年还是闰年。(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我出生在1972年,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猜一猜,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平年、闰年判断方法?讨论一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四年一闰”,这样数一数就知道1972年是闰年。
  生2:我们组猜想用年份数除以4的办法来判断平年、闰年。例如:2004除以4等于501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2003除以4等于500余3,这一年是平年。
  师:这个猜想对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年份数用这种方法验证。经过验证,认为这个办法适用。
  生:1900除以4没有余数,这一年为什么是平年?
  师:问题提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书。
  学生阅读课本49页“*”的提示,得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须除以400”。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呢?
  师:你有什么办法弄明白这个问题?
  生1:可以把每月份的天数加起来。
  生2:可以上网或查资料。
  生3:可以问老师或问家长。
  ……
  二、评析
  新课标新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活用教材,有的放矢展开。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使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上产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充分注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例如,“对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有哪些了解”的提问,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是教师观念上的转变,从学生的角度来处理教材,改变以往“教教材”的旧框子。
  2.自主探究,体验数学价值。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每个核心问题——“一个月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的处理方式,我为学生创设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设计了具有较大探究空间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亲自观察、计算、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了每个月的天数,平年闰年的天数、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等正确的数学结论,把以往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数学知识。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成为主动的探究者。
  3.引导猜想,重视学法指导。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做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不断探索、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猜一猜,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平年、闰年判断方法?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问和猜想、交流,让学生自行组织和建构新知识。这样设计不但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且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同时,更体现了对问题研究方法的指导。
  总之,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我放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把传道授业解惑当做玫瑰送给学生,那么教育过程就会充满芳香。  关键词: 玫瑰教育 芳香之旅 情感交流 生气艺术 表扬策略 感恩情结  自从当了教师,就免不了与学生打交道。教师的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成功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与学生关系良好,相互信任。一个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教师,其工作必然是失败的。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摘 要: 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独具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是中国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它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作者从三个方面谈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心得和体会:一是贴近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启迪学生思维;二是感受生活链接历史现实,有效关注学生发展;三是体验生
摘 要: 本文基于湖南省商务英语专业技能抽查标准,通过以“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为导向来进行教学质量研究。在研究中注意学生知识水平结构及职业能力倾向,积极研究与探索专业技能标准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系,从而为学校“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针及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贡献实践范式。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技能抽查
摘要: 作者以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一节课德育课教学过程为案例,通过对《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这一课教学过程中三个精彩片段的描述,重点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对如何在中职德育课激发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意识,形成情感共鸣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 中职德育教学 教学案例 主动参与意识 情感共鸣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老师,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职业学校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践的。  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
作文语言与素材的积累就好像是泉源与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断。所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也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的积累。学生有了写作素材,作文时才会水到渠成。  一、博览群书,开卷有益  
摘要: 多样化情境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多感官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有实战性和现实意义。创设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能够加深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并进行知识迁移。作者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以激活理论课堂。  关键词: 多样化教学情境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理论课堂  引言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重点强调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的确,就小学生来说,对习作产生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发现、想象、探索、凸显自身的综合写作能力,兴趣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根本的。  2012年四月间,春寒料峭,显然这是一个迟到的春天。几天前我布置学生观察春天的田野,准备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学生却唉声叹气
作文是一项需要激情并创造激情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想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写作,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信心和期望。  如果像以往那样,给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作文要求,让学生闭门造车,必将泯灭学生的作文信心和热情,使他们怕作文、烦作文。因此,使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势在必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也成了必然需求。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紧邻开发建设中的洪泽湖湿地。洪泽湖湿地是
摘 要: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员工的绝对量大大超员,另一方面则是各种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是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从一个高职教师的视角对国企员工培训机制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如何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