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据此,我在《年、月、日》(人教版第六册第46页)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请和同桌互相说说。(兴趣盎然)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一天24小时。
生4:有的月份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
师:你知道得真不少,还有吗?
生5:有的二月份是29天,有的二月份是28天。
生6:一年有365天,也有的是366天。
……
师:真聪明,我们发现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每一年的天数也不一样,应该先来研究哪个问题?为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认为先研究“月”比较合适。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
生:看年历卡片,看一看,数一数,算一算。
师:仔细观察课前准备的年历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有的数数,有的记录,大家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1:在一年中,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份都是31天,四、六、九、十一月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二月份是28天,全年共365天。
生2:我们不同意,我们组年历卡的二月份是29天,全年是366天。
生3:全年有365天是平年,有366天的是闰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听我妈妈讲的。
师:谁能说说你手中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学生根据手中年历卡汇报是平年还是闰年。(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我出生在1972年,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猜一猜,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平年、闰年判断方法?讨论一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四年一闰”,这样数一数就知道1972年是闰年。
生2:我们组猜想用年份数除以4的办法来判断平年、闰年。例如:2004除以4等于501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2003除以4等于500余3,这一年是平年。
师:这个猜想对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年份数用这种方法验证。经过验证,认为这个办法适用。
生:1900除以4没有余数,这一年为什么是平年?
师:问题提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书。
学生阅读课本49页“*”的提示,得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须除以400”。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呢?
师:你有什么办法弄明白这个问题?
生1:可以把每月份的天数加起来。
生2:可以上网或查资料。
生3:可以问老师或问家长。
……
二、评析
新课标新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活用教材,有的放矢展开。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使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上产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充分注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例如,“对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有哪些了解”的提问,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是教师观念上的转变,从学生的角度来处理教材,改变以往“教教材”的旧框子。
2.自主探究,体验数学价值。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每个核心问题——“一个月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的处理方式,我为学生创设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设计了具有较大探究空间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亲自观察、计算、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了每个月的天数,平年闰年的天数、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等正确的数学结论,把以往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数学知识。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成为主动的探究者。
3.引导猜想,重视学法指导。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做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不断探索、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猜一猜,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平年、闰年判断方法?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问和猜想、交流,让学生自行组织和建构新知识。这样设计不但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且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同时,更体现了对问题研究方法的指导。
总之,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我放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主人”,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据此,我在《年、月、日》(人教版第六册第46页)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请和同桌互相说说。(兴趣盎然)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一天24小时。
生4:有的月份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
师:你知道得真不少,还有吗?
生5:有的二月份是29天,有的二月份是28天。
生6:一年有365天,也有的是366天。
……
师:真聪明,我们发现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每一年的天数也不一样,应该先来研究哪个问题?为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认为先研究“月”比较合适。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
生:看年历卡片,看一看,数一数,算一算。
师:仔细观察课前准备的年历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有的数数,有的记录,大家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1:在一年中,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份都是31天,四、六、九、十一月每个月的天数是30天,二月份是28天,全年共365天。
生2:我们不同意,我们组年历卡的二月份是29天,全年是366天。
生3:全年有365天是平年,有366天的是闰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听我妈妈讲的。
师:谁能说说你手中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学生根据手中年历卡汇报是平年还是闰年。(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我出生在1972年,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猜一猜,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平年、闰年判断方法?讨论一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四年一闰”,这样数一数就知道1972年是闰年。
生2:我们组猜想用年份数除以4的办法来判断平年、闰年。例如:2004除以4等于501没有余数,这一年就是闰年;2003除以4等于500余3,这一年是平年。
师:这个猜想对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年份数用这种方法验证。经过验证,认为这个办法适用。
生:1900除以4没有余数,这一年为什么是平年?
师:问题提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书。
学生阅读课本49页“*”的提示,得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须除以400”。
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呢?
师:你有什么办法弄明白这个问题?
生1:可以把每月份的天数加起来。
生2:可以上网或查资料。
生3:可以问老师或问家长。
……
二、评析
新课标新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活用教材,有的放矢展开。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使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上产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充分注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例如,“对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有哪些了解”的提问,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这是教师观念上的转变,从学生的角度来处理教材,改变以往“教教材”的旧框子。
2.自主探究,体验数学价值。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每个核心问题——“一个月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的处理方式,我为学生创设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设计了具有较大探究空间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亲自观察、计算、讨论的过程中,得出了每个月的天数,平年闰年的天数、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等正确的数学结论,把以往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数学知识。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成为主动的探究者。
3.引导猜想,重视学法指导。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做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不断探索、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猜一猜,用什么办法来研究平年、闰年判断方法?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问和猜想、交流,让学生自行组织和建构新知识。这样设计不但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且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同时,更体现了对问题研究方法的指导。
总之,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我放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