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讨论老师,老师讲述老师,我们该如何预设这节课?当教学设计时想像中的老师们被特别邀请到现场聆听关于自己的故事,期待着和孩子们进行真诚的交流,又该如何在预设的基础上把握和生成这节课?精心思考和打磨的公开课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和久久回味,日前,本人在八年级(10)班执教了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在这节课上,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尝试着厘清各种授课线索和矛盾纠葛,努力在课堂上做一个合理的引导者,不让自己“淹没”在现场众多的老师之中,同时又尝试着让自己自然地融入到这场关于老师的公开课之中,不让自己“游离”在课程内容之外。由于践行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让学生成为主人,课堂精彩不断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采访的方式直面“熟悉的陌生人”——自己的授课老师,去寻找他们心目中有关老师的精彩。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设计要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要基于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基于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因此,本课的第一个活动设计为“我知我师。”学生了解自己的老师吗?这些了解是否全面深刻?我在课前引导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去采访老师。采访后,他们的感受和收获比我预想的深刻许多。
比如,一位学生采访了自己的物理老师,这位老师同时也是我们学校的安全督察员。学生在采访后不禁感叹:老师真的非常辛苦和忙碌,因为就在他采访的短短十多分钟内,老师就因为处理学校的安全工作不得不两次中断了采访的过程。还有一位学生采访了自己的父亲,这位父亲也是我们学校高中部的班主任。孩子坦言道,在采访之前,其实一直对父亲有所埋怨,因为每天父亲回来以后自己已经熟睡,而当他尚未从睡梦中醒来,父亲又早就赶赴学校去做50个孩子的“父亲”,越来越少的交流让他与父亲之间产生了隔阂。而正是采访,让这对父子打开了心结,孩子在采访后骄傲地对大家说:我的父亲很伟大!
课堂之上,伴随着同学们一个个认真细致的采访汇报,老师的形象逐渐饱满起来,他们眼前的老师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还有他们伏案工作、早出晚归的课堂之外,有他们洗衣买菜、看球比赛的家里校外……学生敬爱老师的情感油然而起。既然学生在课前,与课堂之外的老师们能够深入交流,他们也一定能够在公开课的现场表现出色。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现场扮演小记者对我校的名师吕庆丰展开了随机访谈。果然,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思路清晰,落落大方,毫不因众多听课老师的在场而胆怯,而吕老师质朴的话语、真情的表达,也让每一位同学收获了很多。
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是将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把话筒交给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进行小组汇报。而我也欣喜地发现,当他们领到各自的汇报任务后,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在课前就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调查活动,并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汇报形式。在这里,我传递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话筒,还有课堂的话语权、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彰显风采的舞台。而他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锻炼中成长起来,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他们面带微笑,侃侃而谈,精美的幻灯片、幽默的解说赢得了每一位在场听课教师的赞赏。
放手让学生唱主角,并辅以精当的引领,体现了教师的陪伴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定位。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老师要善于“示弱”,把课堂的阵地留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堂,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水不断,精彩不停!
二、从学生视角出发,精心设计问题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我知我师”活动之后,我又相继设计了“我爱我师……”“我爱我师?”“我爱我师!”三个活动环节,直面矛盾,层层推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过程中,尽量力求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让他们去发现解铃的“真经”,学会“解铃”,更要主动尝试去“系铃”。
在“我爱我师……”的第一层次活动中,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并说出自己与老师的真情故事,试图打开学生记忆中的情感之门。学生在活动中畅谈感受,真情流露。有的同学表示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是在课堂上风趣幽默、课后与学生相处融洽,如挚友般的老师;有的同学回忆最难忘的老师是在自己失意、困惑时给予安抚和慰藉,如慈母般的老师;有的同学则想起了在课堂对自己严格要求,甚至时常批评自己,如严父般的老师,也正是这位同学在课上坦言曾经一度难以理解老师严苛,但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终于理解了老师的这份爱,并借此机会表达了对老师的愧疚之情。学生的语言真挚恳切,无一不流露出对教师的敬爱之情,也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在“我爱我师?”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就老师或老师这个职业,说一说你有哪些“小看法”?这个问题的抛出实则是为了将师生间的困惑、隔阂甚至矛盾委婉引出。想到在开课当天,班级的任课老师也大多都会当场,我担心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会有所顾忌。课前我斟酌良久,竭力在第一个环节中做好情感的铺垫,使得该问题的提出不显突兀,自然而然。
最终,我选择了“小看法”这个词,模拟学生的口吻,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果然,和预设的一样,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抱怨老师管教太严,不够温柔;有的认为自己的老师教学方式过于古板,不够风趣;有的则表示自己曾经的老师总喜欢标准化的答案,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或单纯或真挚的“小看法”尽管略显尖锐,但是,在情感的穿针引线和我的巧妙解铃下,在场的老师不仅没有感到尴尬,相反却是忍俊不禁,也有了更多的深思。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真”的课堂,引导学生说真话包括直面师生间矛盾的快人快语,是我们的责任。
“我爱我师!”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升华。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我爱我师?”的一路虽有波折却比较顺畅的铺垫下,这个环节更是自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尤其着重“喜欢”两个字,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鼓励他们去做喜欢的事情,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也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一、让学生成为主人,课堂精彩不断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采访的方式直面“熟悉的陌生人”——自己的授课老师,去寻找他们心目中有关老师的精彩。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设计要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要基于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基于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情感体验。因此,本课的第一个活动设计为“我知我师。”学生了解自己的老师吗?这些了解是否全面深刻?我在课前引导学生设计了调查问卷,去采访老师。采访后,他们的感受和收获比我预想的深刻许多。
比如,一位学生采访了自己的物理老师,这位老师同时也是我们学校的安全督察员。学生在采访后不禁感叹:老师真的非常辛苦和忙碌,因为就在他采访的短短十多分钟内,老师就因为处理学校的安全工作不得不两次中断了采访的过程。还有一位学生采访了自己的父亲,这位父亲也是我们学校高中部的班主任。孩子坦言道,在采访之前,其实一直对父亲有所埋怨,因为每天父亲回来以后自己已经熟睡,而当他尚未从睡梦中醒来,父亲又早就赶赴学校去做50个孩子的“父亲”,越来越少的交流让他与父亲之间产生了隔阂。而正是采访,让这对父子打开了心结,孩子在采访后骄傲地对大家说:我的父亲很伟大!
课堂之上,伴随着同学们一个个认真细致的采访汇报,老师的形象逐渐饱满起来,他们眼前的老师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还有他们伏案工作、早出晚归的课堂之外,有他们洗衣买菜、看球比赛的家里校外……学生敬爱老师的情感油然而起。既然学生在课前,与课堂之外的老师们能够深入交流,他们也一定能够在公开课的现场表现出色。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学生现场扮演小记者对我校的名师吕庆丰展开了随机访谈。果然,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思路清晰,落落大方,毫不因众多听课老师的在场而胆怯,而吕老师质朴的话语、真情的表达,也让每一位同学收获了很多。
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是将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把话筒交给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进行小组汇报。而我也欣喜地发现,当他们领到各自的汇报任务后,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在课前就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调查活动,并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汇报形式。在这里,我传递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话筒,还有课堂的话语权、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彰显风采的舞台。而他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锻炼中成长起来,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他们面带微笑,侃侃而谈,精美的幻灯片、幽默的解说赢得了每一位在场听课教师的赞赏。
放手让学生唱主角,并辅以精当的引领,体现了教师的陪伴者与促进者的角色定位。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老师要善于“示弱”,把课堂的阵地留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堂,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水不断,精彩不停!
二、从学生视角出发,精心设计问题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我知我师”活动之后,我又相继设计了“我爱我师……”“我爱我师?”“我爱我师!”三个活动环节,直面矛盾,层层推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过程中,尽量力求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让他们去发现解铃的“真经”,学会“解铃”,更要主动尝试去“系铃”。
在“我爱我师……”的第一层次活动中,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并说出自己与老师的真情故事,试图打开学生记忆中的情感之门。学生在活动中畅谈感受,真情流露。有的同学表示自己最喜爱的老师是在课堂上风趣幽默、课后与学生相处融洽,如挚友般的老师;有的同学回忆最难忘的老师是在自己失意、困惑时给予安抚和慰藉,如慈母般的老师;有的同学则想起了在课堂对自己严格要求,甚至时常批评自己,如严父般的老师,也正是这位同学在课上坦言曾经一度难以理解老师严苛,但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终于理解了老师的这份爱,并借此机会表达了对老师的愧疚之情。学生的语言真挚恳切,无一不流露出对教师的敬爱之情,也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在“我爱我师?”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就老师或老师这个职业,说一说你有哪些“小看法”?这个问题的抛出实则是为了将师生间的困惑、隔阂甚至矛盾委婉引出。想到在开课当天,班级的任课老师也大多都会当场,我担心学生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会有所顾忌。课前我斟酌良久,竭力在第一个环节中做好情感的铺垫,使得该问题的提出不显突兀,自然而然。
最终,我选择了“小看法”这个词,模拟学生的口吻,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果然,和预设的一样,当问题提出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抱怨老师管教太严,不够温柔;有的认为自己的老师教学方式过于古板,不够风趣;有的则表示自己曾经的老师总喜欢标准化的答案,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或单纯或真挚的“小看法”尽管略显尖锐,但是,在情感的穿针引线和我的巧妙解铃下,在场的老师不仅没有感到尴尬,相反却是忍俊不禁,也有了更多的深思。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真”的课堂,引导学生说真话包括直面师生间矛盾的快人快语,是我们的责任。
“我爱我师!”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升华。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我爱我师?”的一路虽有波折却比较顺畅的铺垫下,这个环节更是自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尤其着重“喜欢”两个字,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鼓励他们去做喜欢的事情,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也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