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歌·我的南方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uh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别离,作为教师,我对此体会尤深。每到毕业季节,校园里吟唱最多的,是一首叫《送别》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从青年学生的口中唱出来,有那么一点儿哀愁,却又不显悲伤;有一点儿惆怅,却有一点儿向往。
  最早听到这首歌,是在电影《城南旧事》里,那韵味悠扬,哀而不伤的旋律,加上意境悠远的歌词,将离愁别绪演绎得感人至深。这首写于1915年的骊歌,已经在华夏大地上吟唱了近一个世纪,作者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在俗时叫李叔同,是杭州省立第一师范的图画和音乐教员。在七年的中学教师生涯中,李叔同以他别样的风骨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教育。
  从我住处的窗口往外看,大罗山脉从瓯江口蜿蜒西去。李叔同出家后,因感温州山水青华,从1921年起几度驻留温州大罗山仙岩一座小庙里修行。面对大罗山的沉沉暮霭,我想象着竹杖芒鞋、古庙青灯的大师形象,怎么也不能将他与才华超群绝伦,生性风流倜傥的李叔同联系在一起。弘一法师当时有怎样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作为教师的李叔同的教育思想,却仍大有发微借鉴之必要。
  五四以后,一批知识分子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启迪民智、培养人才。当时的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时间群贤毕至,雅士云集。留日归来的李叔同也在此任教。他才华出众,留学前就已在上海“城南文社”开始艺术活动。李叔同满怀着对教育的挚爱,在一师但开风气更为师,言传身教,熏陶出了一批知名的文人教育家。民国教育史上著名的白马湖畔的布衣先生们,就有许多是深受李叔同教诲的学生和师友。
  李叔同认为,教育的对象乃是人的心灵,教育必以人格为先,学问并重。先生早年是贵公子,风流倜傥。当了教师后,却常常是一袭布衫,生活简朴,再无半点名士气息。他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丰子恺说:“他做老师,有人格作背景,好比菩萨有后光。”先生人格至真,性情平淡,教学上崇尚创新,最早引进人体写生教学法,开风气之先。他学识卓越,兼收并蓄。1915年,李叔同在杭州写下《送别》,曲调源于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梦见家乡和母亲》,他将曲调略加修改,再取意于中国古代的送别诗,用典雅浅近的文字写出了这首寓义深邃,意境悠远的《送别》。将李白的“劳劳客亭”、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西厢记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多重意象,与美国民歌的优美曲调相结合,创作出这首东西合壁的著名骊歌,非学养深厚,岂能为之?
  李叔同认为,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爱专业,爱学生,以全部的热情和心血投入其中,深信教育可以改造国民,拯救中国。他所任教的美术、音乐两科,学生本不甚重视。李叔同以对专业的挚爱之心感染学生,亲自编教材,写歌曲,带学生到户外写生,组织学生社团开展艺术活动,用自己的薪水资助贫困学生,并编辑出版艺术刊物《白阳》。李叔同对教育的热爱,源自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让我们来听一听先生早年所写的《祖国歌》吧,“上下五千年,一脉延……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通篇洋溢着先生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学生丰子恺在为先生汇编歌集的序言里写道:“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传授给普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够这样,这世间一定比现在和平幸福得多。”李叔同这种“教育即爱”的思想,对他的好友,杭州一师的同事夏丏尊影响尤深。1924年,夏丏尊在春晖中学,读到日文版的意大利人亚米契斯的儿童小说《爱的教育》,回忆起李叔同教育求爱的理想,深感“爱的教育”之重要,流着泪将它翻译成中文。出版后,风靡一时,再版三十余次,也可谓是对李叔同教育思想的发扬光大。
  李叔同还认为,教育是一项于平淡中追求美的事业,先生以为真、善、美三位一体,教育要以美好的东西引人向上。先生创作上唯美,教学上求真,人格上向善,生活上则平淡漠然,以不言之教传达大美,感染周围的人和事。后来他的学生们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延续着先生的美育思想。在那里,朱光潜写下了处女作《无言之美》,丰子恺画出了首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用笔极简却又意境深远,内蕴无限情丝,明显是受了先生于平淡中求美的思想的影响。丰子恺为春晖中学写的毕业歌,也是这种取向,“碧梧何荫郁,绿满庭宇,羽毛犹未丰。飞向何处?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这种平淡中求美的教育精神,如俞平伯先生所说:“是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李叔同的教育思想,并不只是熏陶了他的学生和师友,因为一曲《送别》,早已将他在教育界的影响,传遍大江南北。乃至先生送别尘世,遁入空门后,这种影响还延绵不绝。朱自清就是其中深受影响的一位。朱自清1920年北大毕业后,到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教书,虽然彼时李叔同已离开学校,出家谢客两年有余,但李叔同的教育理念依旧伴随着他的骊歌,弥漫在校园的空气里,加之朱自清的好友夏丏尊,丰子恺都是与弘一法师关系密切的学生师友,李叔同对初为人师的朱自清来说,无疑会有很大的影响。此后,朱自清辗转于江浙各地中学。1923至1924年间,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教书,而此时弘一法师亦驻居温州,完成佛学巨著《四分律》。冥冥中,朱自清和弘一法师之间,似乎总有缘分一线相牵。
  我再次将目光转向大罗山脉的仙岩方向。朱自清在温州中学教书期间,曾两度游览仙岩的梅雨潭,写下了著名的“女儿绿”,而此后的1928年,弘一法师也选择在仙岩的伏虎寺“诛茅宴坐”。两人虽然没有直接交往,但弘一法师似乎始终在无形中影响着朱自清的教书生活。如朱光潜所说,“当时在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大家又感到他的影响的人──弘一法师”。受李叔同的影响,朱自清也为温州中学写了一首校歌,至今仍在传唱,“雁山云影,瓯海潮淙……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从这首校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李叔同教育思想的遗韵。“英奇匡国,作圣启蒙”,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蒙国民,为国家培育英才;“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则体现了李叔同所倡导的,做学问要达到融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境界。教学上,朱自清力除保守的陈规滥调,以创作促教学,一如李叔同在教书期间创作了大量歌曲,朱自清在温州中学,也写出了《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一批传世名作,至今脍炙人口。
  1924年,朱自清离开温州,应好友夏丏尊之邀,到了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这里聚集了当时一批博学多艺,志趣高远、心灵如湖水般纯净的文化人,实践着平民教育的理想。他们以恬淡的心态,追求美的教育。那时,夏丏尊住在“平屋”,丰子恺住在“小杨柳屋”,他们还时常邀请弘一法师来此小住,后来干脆在白马湖畔筑“晚晴山房”,供弘一法师居留,这是一所弥漫着李叔同式教育气息的学堂。朱自清到了白马湖不久,旋即写下《教育的信仰》一文,发表在《春晖》校刊上,这是朱自清首次系统地阐发他的教育主张。他认为“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教育不能功利化,否则就成了“学店”,成了“跛的教育”。朱自清在文章的最后这样说道:“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李叔同“美的教育”和“爱的教育”的思想遗韵。爱到极致,就成了信仰。今天很多中学功利思想严重,为追求升学率,刻意营造所谓桃李满园的虚幻,殊不知,诚如弘一法师所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教育只有真正以爱与美为信仰,才能“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925年,朱自清受胡适之邀,北上清华任中文系教授,由此告别了他五年的中学教师生涯,但他对这段有着别样体验的教书生活,充满了眷恋之情。到清华后不久,朱自清写下了《我的南方》一诗,怀念在南方的那段时光:“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飞扬!……”
  羽毛般飞走的,是那些日渐模糊的城南旧事,留下的,是永远的骊歌和歌声里的绝代风华。写下来吧,用我们赤诚的心和诗一般的语言。
  如果语言无力表达,那就把它唱出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作者单位: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系)
  责任编辑李淳
其他文献
环节一:幼儿进场,表演唱《常回家看看》。谈话引入:引导幼儿复习上节课《早点回家》的故事,初步感受古诗内容。  师:刚刚我们唱的这首《常回家看看》,说的是在外面工作的儿女给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诗人,他也常常在外面工作,叫袁凯。谁能说说袁凯的故事呀?  幼1:袁凯在外地工作,有一天,他很想念家人,然后有一位驿差来送信。收到信以后,袁凯打开一看,原来是家人写给他的,他喜出望外。信
那天晚上,我给儿子听写生字,十个字,他竟有三个字没有写对。一向很自信的儿子失望地将笔往桌子上一拍:“我怎么就错了这么多呢?”我看着沮丧的儿子笑了,告诉他:“错了没关系,这样你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儿子思索了一下说:“行,我把这三个字多写几遍,以后肯定不会错。”  看着儿子,我不禁想起自己来。年少时因为考试失手,我没有走进大学校园,一直以来我都很失意,即使后来自修了大学文凭,仍然
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主要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港湾、一个快乐的世界、一个成长的空间,让孩子体验童年之趣、成长之美,形成乐观的个性,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成独立的人格,并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枝叶。然而,社会的功利导致学校教育太功利,也让家庭教育变了味。很多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把改变家庭的想法,甚至把家族的荣光等责任和压力全部压在孩子柔弱的双肩上
每月一次的摸底考试后,上小學三年级的女儿成绩排在中上游,谈不上多么优秀,但情况也没有特别差。  考完试后的第二天,按惯例,学校要召开家长会。  开完家长会后,“我”回到家里,女儿小心翼翼地问“我”,开家长会时,老师有没有点名批评自己?女儿咬着嘴唇说,不想因为自己的成绩一般,让“我”在开家长会时感到没有面子。  望着女儿一副可怜的样子,“我”心里多少有些不舍。“我”将女儿拉到身边,对她说道:“你这次
我师范毕业后,在乡村小学教过八年书;之后离开讲台,又是七八年;2003年举家南下,重登讲台,那时我女儿刚读一年级——从那以后,在不同的校园里,跟她一起,跟我几届的学生们,共同度过了九年的校园时光。  现在回想起最初在乡村小学那八年,我似乎比那帮乡村孩子们更能玩,几乎没有让自己闲下来过。教语文,同时也兼音体美等科。师范时养成的每日书法的习惯一直有,吉他、口琴什么的也乐于尝试,每天还安排五六个小时的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尤其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几何直观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可采用画图解题的策略,逐渐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直观;画图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
在课改推行了多年、语文教育正朝着现实生活回归的今天,中小学的文言文课该怎么上?从台湾和大陆相关教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一些新的有益的东西。两个月前在广东东莞市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国文(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为一线教师展示了精彩课例。这里,我们将其中的“精粹”整理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文言文教学的营养套餐。  ——编者  (执教对象:广东东莞市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高中一年级学生)  师:各位
十几年的教书生涯里,我始终都要求自己“先要热爱,后要献身”。因此,最近有人问起我做老师的感受时,我才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对方:“很累,但很充实,很快乐。”  我个子小,又长着一副娃娃脸。第一次担任九年级班主任时,我就遇到难题:家长不信任,要求孩子转班;学生不支持,在教室里闹事。我就是从那时起,决定住校。在学校时,我跟学生们一起早读,一起跑步,一起在教室睡午觉;放假时,我骑着单车穿梭于每个家庭,去了解学
温州中学成旭梅老师专著《自由与界限——我的精神语文》,日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成旭梅老师是我的同事,也是同道,人书同气,她在书中如是说:“我相信,精神的真实、独立、超拔、创造,在局限中寻找可以走向的自由之维,这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觉知。我知道,因为这种独立思考精神的坚持与突围,教育者几乎就是那悲壮的西西弗斯,冲破群体的围蔽,引领被教育者去行走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路,去面对自己的灵魂,拷问存在的意义
2010年的夏天,一部浪漫爱情电影《怦然心动》在美国上映了。小朋友间的美好情感让我们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青葱岁月,体会那种怦然心动之感。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少男少女的青涩之恋,故事开始于小学直至中学,时达6年。影片中,冰雪聪明的朱莉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喜欢上了自己的邻居校友布莱斯,但布莱斯一直对朱莉的这份情愫漠然无视。直到小朱莉渐渐长大,她才慢慢地释然对布莱斯的情感。  影片根据美国著名儿童作家文德林·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