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往教师凭借一张卡片来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从兴趣入手,广开渠道,加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规律,体验识字乐趣。
  【关键词】培养兴趣;形成习惯;夯实基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学生就能逐步形成识字能力。汉字的字形虽然繁简难易不同,但是识记字形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方法的,具体应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入手。
  
  一、丰富课外活动,增加识字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易于疲劳,他们获取知识是无意识的。根据这一特点,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贯穿于识字中,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识字,巩固生字,充分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以此促进他们有意注意的发展。
  编字谜。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学生去读、去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此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某些生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字谜。如教学“聪”时,先引导学生把字拆开,在老师的动作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编出了谜语“聪明的小朋友耳到、心到、口到”。这样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认为识字是一件趣事。
  做游戏。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指出,“游戏是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乐于参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样可以满足他们好玩好动的心理。利用这一点,我将游戏融于识字教学中,如找朋友、摘苹果、生字开花、词语接龙等。还经常带领学生“玩纸牌习生字”。具体做法是:选一副旧纸牌,糊上白纸,把课本生字表上常见的偏旁部首(如:木、口、L……)写在纸牌上;同时选一些能和偏旁部首组合的独体字(如:门、也、不……)写在另一些纸牌上,然后两人分得同样多的纸牌,轮流出牌,谁先把字组合,谁收牌,牌多者为胜。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开展竞赛。敢于竞争,乐于争光,也是小学生的天性,开展群体性又有娱乐性的竞赛,学生的学习潜力会得到极大的调动和开发,兴趣在竞争中逐渐提高。大多数同学为了获得优胜,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心理。每周识字多的同学得到“识字星”,看谁一个月得到的“识字星”多,评选出“识字大王”,并把名字贴到班里的“识字角”里。这样,激励了“识字大王”,促进了其他同学。不少同学憋着一股劲儿,积极主动地多识字、多看书,都想与“识字大王”一争高低,班里形成了比、赶、帮、超的良好识字氛围,个个识字兴趣盎然。
  
  二、参加生活实践,养成识字习惯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如果把语文课本看作是一条小河的话,课外生活则如浩瀚无边的大海。低年级学生在这生活的海洋中邀游,我们就該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习惯。
  在识字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应用,巩固所学所记,逐渐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能力。
  
  1、校园实践。学了“张、王、李、赵、田”等这些字后,结合班内学生的姓名进行运用,不但能尽快记牢,同时还能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样,结合使用教科书和课程表来识记“语文、数学、英语”等词就容易多了。另外,学校里的规章制度、标语告示、体育活动、花草树木等等。也都可以用来作为孩子们识字用字的活动课本。
  
  2、阅读实践。识字与阅读巧妙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可以读儿歌、念顺口溜,既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又短小精悍、易读易记。高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故事书、作文书、报刊杂志等读物进行巩固提高。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比如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时要看所需物品的专柜、名称、牌子、价格、使用说明、出厂日期等等。并专门准备一个识字本,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交流,不仅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总之,生活是学生识字的源头活水,也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习惯的练兵场。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后,学生便会养成看字就认,就读的好习惯。我们应根据新课改精神,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真正体验到识字的乐趣,在活动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为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宝云,小学语文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2
其他文献
写评语,是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手段之一,是小学阶段其他评价代替不了的评价方法。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他们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常常以“老师说的”为准,并且以老师的评价来矫正和鞭策自己的行为。近两年,学校实行“等级 特长 评语”的评价后,学生逐渐摆脱了分数、名次的束缚,真正走向了全面发展的道路,时间证明,实行新的评价机制,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而且及格率、优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探究性学习赋予了教师更为丰富的角色内涵:教师是课程的学习研究者、开发创设者、学生学习的引导促进者、参与合作者和健康人格的赏识者、铸造者,所以教师应学习研究新课程理念,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积
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写后的评价,而忽略了写前对学生思路的拓展训练,这实际上是忽略了学生作文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怎么能叫他们写出奇特而精致的美文。  经过这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与反思,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我认为教师与其自己在批改上耗费大量力气,不如具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锤炼教学用语,努力开掘语言的魅力。避免课堂教学乏味、语言繁冗啰嗦的情况,从而能够给学生有意思、有内容、有意义的语文课。  【关键词】生活语言 幽默语言 评价语言 身体语言 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项大工程,做这个工程必须事先准备好、设计好,否则必然会影响到这个工程的效果。在这个准备设计中,教师语言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好的课堂语言,那么课就有可能成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语文基础教育中的阅读问题高度关注,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信息筛选和有效掌握信息能力,尤其是通过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学生智能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阅读方法 知识迁移 阅读创新 能力培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起阅读这个话题,其实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语文教
[摘要]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相信你们一定能用自己的慧眼在生活中去寻找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欣赏;创造;情感    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既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
【摘 要】本文对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旨在推动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趣味性 激励性 动起来 活起来    一、让学生“动”,让课堂“活”应遵循的原则    (一)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61-01  摘要:高考生物知识点多而繁琐,学生难以理解掌握。顺口溜简明扼要、朗朗上口,易记易理解,概括性又强。将顺口溜应用于教学,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将这些顺口溜搜集汇编整理编辑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 顺口溜 理解
【摘 要】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从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等方面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育思想 多媒体 信息资源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
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已实施四年,作为一种全新高考方案,已逐渐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新高考方案的亮点是:“三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而作为学业水平测试从2009年已从原来的六门达A高考加10分改变为四门必修一门达A加1分,四门达A加5分。正因如此,小高考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作为小高考中物理学科,有不少学生复习时感到无所适从。下面谈谈物理小高考的复习应对策略。  一、认真研究小高考考试说明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