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物理教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热情。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这样做:
一是以故事激发兴趣。故事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物理教学中选择趣味性强、源于生活的物理故事,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能将学生带入充满情趣的探究环境。如通过“死海不死”的故事的讲述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浮力”的兴趣和热情。
二是创设问题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激发兴趣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激发兴趣方式,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如进行“比热容”的探究学习时教师提出:在炎热的夏天为什么光脚走在水泥路面上比走在水里更烫?以此激发学生对“比热容”知识的探究兴趣。
三是以实验激发兴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通过设计与欲探究的问题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发问题,激起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如在学习“浮力”时,教师在一杯水中放人一块木头和一块铁,结果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在杯底。学生产生疑问:浮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从而激起对“浮力”知识探究的热情。
二、注重实验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创造条件、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从确立实验目的到设计实验,直至最后的结果分析,其实验过程实质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研究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以实验为载体把输出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尽可能设计成富有探究性、创造性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或实践课题。具体步骤可以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进行解释、交流与检验来完成。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学习效果与科学探究能力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或在黑板上讲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物理学史是人类在物理领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知识的历史记录。物理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探究,物理学的科学观和研究方法的演化、变革与发展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如果在物理教学中能适度地涉及这些内容,无疑会让学生引以为范,深入到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例如牛顿在1672年发表的《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一文认为光具有微粒性质,在当时就引起了物理学界极大的争论。胡克就曾质问牛顿为什么光束相交时不发生碰撞?物理学家托马斯•杨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说”的正确。从“光的微粒说”到“光的波动说”、再到“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的提出,其中所包含的对于科学的每一次质疑与推敲都会给学生以极大的智慧启迪。
四、加强方法指导
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帮助他们掌握完成某种科学任务的方法。而物理学方法是指人们在学习或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等所遵循的途径和使用的手段。教师如果能以物理学方法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实施知识教学与物理学方法教育的良好结合,必然会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库仑定律的教学中教师不必要求学生预习,直接在上课之初先让学生进行两个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猜想是探究的前提,学生可能会想到:带电体的形状大小、两带电体带电的多少、两带电体间的距离、两带电体间的介质等。然后再让学生考虑这么多的因素怎么研究?有没有主次之分?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次要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忽略等等。
五、加强情感教育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常常面临许多问题或困惑,因此需要教师加强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情感体验。首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究氛围。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才会勇于探究。其次要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甚至探究失败都是难免的,教师要能容忍并及时加以鼓励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吸取探究失败的教训,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第三要进行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评价更显出其特殊的功能。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反应作全面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发展,让评价激发并维持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让评价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5.
【2】崔秀梅.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热情。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这样做:
一是以故事激发兴趣。故事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物理教学中选择趣味性强、源于生活的物理故事,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能将学生带入充满情趣的探究环境。如通过“死海不死”的故事的讲述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浮力”的兴趣和热情。
二是创设问题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激发兴趣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激发兴趣方式,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如进行“比热容”的探究学习时教师提出:在炎热的夏天为什么光脚走在水泥路面上比走在水里更烫?以此激发学生对“比热容”知识的探究兴趣。
三是以实验激发兴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通过设计与欲探究的问题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发问题,激起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如在学习“浮力”时,教师在一杯水中放人一块木头和一块铁,结果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沉在杯底。学生产生疑问:浮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从而激起对“浮力”知识探究的热情。
二、注重实验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创造条件、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从确立实验目的到设计实验,直至最后的结果分析,其实验过程实质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研究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以实验为载体把输出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尽可能设计成富有探究性、创造性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或实践课题。具体步骤可以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进行解释、交流与检验来完成。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学习效果与科学探究能力比教师做演示实验或在黑板上讲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物理学史是人类在物理领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知识的历史记录。物理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探究,物理学的科学观和研究方法的演化、变革与发展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如果在物理教学中能适度地涉及这些内容,无疑会让学生引以为范,深入到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例如牛顿在1672年发表的《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一文认为光具有微粒性质,在当时就引起了物理学界极大的争论。胡克就曾质问牛顿为什么光束相交时不发生碰撞?物理学家托马斯•杨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说”的正确。从“光的微粒说”到“光的波动说”、再到“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的提出,其中所包含的对于科学的每一次质疑与推敲都会给学生以极大的智慧启迪。
四、加强方法指导
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帮助他们掌握完成某种科学任务的方法。而物理学方法是指人们在学习或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等所遵循的途径和使用的手段。教师如果能以物理学方法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实施知识教学与物理学方法教育的良好结合,必然会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库仑定律的教学中教师不必要求学生预习,直接在上课之初先让学生进行两个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猜想是探究的前提,学生可能会想到:带电体的形状大小、两带电体带电的多少、两带电体间的距离、两带电体间的介质等。然后再让学生考虑这么多的因素怎么研究?有没有主次之分?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次要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忽略等等。
五、加强情感教育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常常面临许多问题或困惑,因此需要教师加强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情感体验。首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究氛围。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才会勇于探究。其次要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甚至探究失败都是难免的,教师要能容忍并及时加以鼓励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吸取探究失败的教训,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第三要进行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评价更显出其特殊的功能。教师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反应作全面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发展,让评价激发并维持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让评价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5.
【2】崔秀梅.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