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英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能使学生愿学,乐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善于引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创设历史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成为每一个教师应探究的新课题。以下谈谈我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初中历史课堂的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任何的合作学习都是以自主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在组内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他们讨论吗?他们没有体会又能讲出什么呢?如果全组的学生都不懂得自主学习,讨论时大家就只好冷场。如果是辩论课,就辩论不出什么问题来。没有个人的努力,组内的学习就不可能有效,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
2.明确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有的采取分发信封的方法,把学习要求写在里面,学习时打开信封就明确了任务,积极性很高。有的是全班统一研究题目,各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活动课内容之一,探究“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该不该”,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一组搜集孙中山的革命事迹,一组搜集袁世凯的相关活动内容,一组搜集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任务越明确工作效率越高。
3.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面对组内应当解决的问题,组内的分工必须明确。组长是关键的人物,应当协助组员合理地搭配人力,使学生都能参与。即使是学得差一些的或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尽其所能,积极地完成个人承担的任务,并感到自己同样能为集体作出贡献。
4.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合作学习是一项集体的事业,它有赖于同学的相互合作配合和信任。这样,学生们即使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合作学习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以在教学中逐渐养成。
5.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合作学习的成果,最终以集体的名义呈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心得,应和集体共同分享交流。在经历了这一过程之后,他们的眼界将更加开阔,学习会更有方法,对集体也会更加热爱。
二、教师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要当好“导演”,而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即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重角色,才能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以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为例,我深入钻研教材,了解、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设计多个问题在组内讨论、交流、探究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本人积极参与、引导,并及时反馈、评价,教学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新课程教师是“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的理念。同时,教师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予以肯定和点拨。要以恰当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教师要努力创设合作或学习的情境,并加以辅导。
首先,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共同参与;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其次,培养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的话题讨论、角色表演,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以《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的《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节教学为例。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和在阅读中发现的新问题是小组合作讨论的主要内容,如罗斯福新政中,“新”在何处?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影响?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如:“新”在银行的信用得到恢复,“新”在国家对工业的调整,“新”在“蓝鹰行动”……并进行相互切磋;然后,同学扮演“罗斯福”上台演说,这样,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堂外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进行资料的收集,人物的访谈,参观学习,等等,让学生获得教材上没有的知识。
四、周密计划、精心设计。
合作学习特别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计划就是要对本学期运用合作学习的场次、时间、课题、目标进行事先安排;要对各班学生,按学习小组(4人小组)进行安排,一个班级分成14-15个学习小组。根据学生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家庭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混合编成若干个学习互助小组展开合作学习。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个人计算成绩,小组计算总分;公平竞争,合理比较,分享领导等形式,互帮互学,互促互进。有准备,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充分准备,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道问题,既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可以是分析题,也可以是综合题、评价题、比较题、归纳题、概括题。如: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秦始皇?英国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而我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其次,是要求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五、须做好总结、评价工作。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的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因此,教师的总结、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评价应强调以下几个因素:学生能否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能否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否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否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能否获得新的体验。同时,及时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的评价表,对各小组进行及时评价,欣赏和鼓励,逐渐实现评价的科学化,促进学生潜能、个性、资质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对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合作学习的点滴体会,以期对历史教学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能使学生愿学,乐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善于引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创设历史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成为每一个教师应探究的新课题。以下谈谈我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初中历史课堂的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任何的合作学习都是以自主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在组内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他们讨论吗?他们没有体会又能讲出什么呢?如果全组的学生都不懂得自主学习,讨论时大家就只好冷场。如果是辩论课,就辩论不出什么问题来。没有个人的努力,组内的学习就不可能有效,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
2.明确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有的采取分发信封的方法,把学习要求写在里面,学习时打开信封就明确了任务,积极性很高。有的是全班统一研究题目,各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活动课内容之一,探究“孙中山让位袁世凯该不该”,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一组搜集孙中山的革命事迹,一组搜集袁世凯的相关活动内容,一组搜集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任务越明确工作效率越高。
3.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面对组内应当解决的问题,组内的分工必须明确。组长是关键的人物,应当协助组员合理地搭配人力,使学生都能参与。即使是学得差一些的或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尽其所能,积极地完成个人承担的任务,并感到自己同样能为集体作出贡献。
4.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合作学习是一项集体的事业,它有赖于同学的相互合作配合和信任。这样,学生们即使发生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合作学习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以在教学中逐渐养成。
5.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合作学习的成果,最终以集体的名义呈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心得,应和集体共同分享交流。在经历了这一过程之后,他们的眼界将更加开阔,学习会更有方法,对集体也会更加热爱。
二、教师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不但有渊博的学识,还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要当好“导演”,而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即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重角色,才能推动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以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为例,我深入钻研教材,了解、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设计多个问题在组内讨论、交流、探究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本人积极参与、引导,并及时反馈、评价,教学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新课程教师是“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的理念。同时,教师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予以肯定和点拨。要以恰当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教师要努力创设合作或学习的情境,并加以辅导。
首先,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共同参与;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其次,培养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的话题讨论、角色表演,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以《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的《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节教学为例。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和在阅读中发现的新问题是小组合作讨论的主要内容,如罗斯福新政中,“新”在何处?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影响?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如:“新”在银行的信用得到恢复,“新”在国家对工业的调整,“新”在“蓝鹰行动”……并进行相互切磋;然后,同学扮演“罗斯福”上台演说,这样,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堂外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进行资料的收集,人物的访谈,参观学习,等等,让学生获得教材上没有的知识。
四、周密计划、精心设计。
合作学习特别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计划就是要对本学期运用合作学习的场次、时间、课题、目标进行事先安排;要对各班学生,按学习小组(4人小组)进行安排,一个班级分成14-15个学习小组。根据学生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家庭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混合编成若干个学习互助小组展开合作学习。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个人计算成绩,小组计算总分;公平竞争,合理比较,分享领导等形式,互帮互学,互促互进。有准备,首先要求教师做到充分准备,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道问题,既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可以是分析题,也可以是综合题、评价题、比较题、归纳题、概括题。如: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秦始皇?英国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而我国的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其次,是要求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五、须做好总结、评价工作。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的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因此,教师的总结、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评价应强调以下几个因素:学生能否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能否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否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否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能否获得新的体验。同时,及时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的评价表,对各小组进行及时评价,欣赏和鼓励,逐渐实现评价的科学化,促进学生潜能、个性、资质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对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合作学习的点滴体会,以期对历史教学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