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代填的志愿
中学时代的我,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文理分科前,我想我该是穿着白棉布裙,抱一本《诗经》或《楚辞》,悠然走在开满了玉兰花的菁菁校园里的才女;后来分班选了理科,想象中的画面就换成了穿牛仔T恤的我,将头发随便一扎,在通宵教室里赶一张快到DeadLine的建筑平面图……
是的,我原本向往的是有灵气、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专业,比如中文系、建筑系。可到了填志愿的时候,我的想法遭到了亲友们的打击——“学中文出来做什么?建筑?你一个女孩子能跑工地吗?”……
一气之下,干脆把志愿表推给父母——既然这个不对那个不行,干脆你们帮我选吧!
第二天,看着志愿表里清一色的医药类专业,我傻了眼——向往自由崇尚创意的我,如何能适应医学的刻板乏味呢?亲友们又开始劝我了,“女子适合学医论”“找工作相对容易论”“便于服务亲友论”统统出笼——我本不是个有主见的人,就听从大家的劝告,不改一字地把那张志愿表交了。
高考放榜,我被第一志愿“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录取。揣着录取通知书,我忐忑不安地跨进了古色古香的校园,心中藏着巨大的问号一我能把这个专业学好吗?
游走在学医与写作之间
医学并非我想象中那么轻松。教材都是厚厚的大开本,有些还是全英文的,听师兄师姐介绍经验,要想在期末All Pass,最好是把整本书都啃下来,尤其是重要段落,连标点都不能弄错一个。
我有些怀疑自己的选择了——当初没读文科就是怕背书,现在却还是要一遍遍地反复背诵。除了要熟记,还要把那些深奥的医学原理搞懂吃透:那些繁复的术语,长得像孪生兄弟的病名……难道我的大学时光都要耗费在这些繁琐的记忆中吗?
经历了几个不眠之夜,我有点想通了——虽然读的是医科,但并不表示我从此就和文学绝缘——于是我把触角向外延伸,去图书馆借阅世界名著,我的阅读量能和中文系学生媲美;加入文学社,为院系写的新闻稿常常受到好评,偶尔参加的征文大赛也可以捧回奖项;我还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些编辑老师,为杂志社写稿,间或收到的稿费不仅让我“小富”一把,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我的信心。所以每天下了课,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立刻捧着专业书去自习,而是打开电脑写稿,与编辑沟通……往往要到考前一个月,我才肯收心啃专业书。好在关键时刻脑细胞都听我使唤,考试都能顺利通过。
只是有时候,我身边的同学在讨论某个专业问题,我却在一边写稿,仿佛置身两个世界,我不禁忐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临床实习,别样的成就感
在我一心两用时,大学生活也匆匆过完大半。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这些基础课程只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淡淡的印象,如今终于进入“口腔医学”的学习阶段。
老实说,学那些牙齿的解剖形态,也没能激起我多大的兴趣。刚开始还有点好奇——原来上下两排牙是弓形的,原来每颗牙都长得不一样,原来牙可以有很多种变异……好奇归好奇,一旦背诵起来又是恼人的活儿。我故伎重施,平时只是按部就班地听课做笔记,下了课还是钻进我的文字世界,考前再“临时抱佛脚”。还好,口腔医学的理论学习也被我应付了过去。
开始临床实习了。以前经常想象,当我遇见第一个病人时要说什么话,微笑时要露几颗牙……但这天真正来临时,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只体会到一份沉重的责任感——在我面前的不是实验室的标本,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虽然分配给我的都是些简单病例,但在处理过程中,我却始终轻松不起来。
回到寝室,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开电脑写稿,而是找出以前的理论课本,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冲向自习室。来得及的,我想,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我捧着显得过于干净的教材,认认真真地重新学习——原来实习中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就在书上某某页!第二天再去实习,遇到新问题,再查漏补缺……渐渐地,我跟上了实习的步伐,从一开始会被病人问得哑口无言,到后来越来越自信,既为病人解除生理上的痛苦,又能和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有个从农村来的老大娘,唇颊黏膜常被牙齿咬破,溃疡经年不愈,我找到病因,原来是后牙牙尖太过锋利,只是短短几分钟的工作,就解决了她多年的痛苦。三个月后,她专程带着水果来感谢我。
有个因牙痛睡不好觉的小学教师,来看病时半边脸已经肿得老高,我听了病史,做了检查,判断是由于某颗牙的牙根发炎所致,于是用工具钻开那颗牙,放出积脓,他的疼痛瞬间减轻,三四十岁的人开心得像个孩子……
当这些患者对我由衷地说谢谢时,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甚至比发表文章还快乐。
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
导师看到了我的转变,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比其他科学要求更苛刻,因为它是在人体上做实验,人体内有数不清的“地雷”,不熟练的医生往往会踩上它们,给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当医生一定要投入心血,不能抱着敷衍的心态。他对我目前的状态很满意,鼓励我坚持下去。
我也没有停止写作。和以前那个专写风花雪月的我不同,医院中的见闻打开了我的眼界,形形色色的患者更提供了我观察人性的好机会。我依然在写,只不过是利用节假日。编辑老师对我作品的评价是“细节更真实,更有生活气息”了,文中的专业信息还让我结交了一些同行和患者朋友。
我很庆幸,自己不像那个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那样一事无成,而是在有惊无险中化解了成长中的危机,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并在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间找到了平衡。这几年我学到的东西很多,医学知识,写稿技巧……而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人生可以犹豫,可以怀疑,走点弯路也不用怕,只要能一直寻找自己的方向,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中学时代的我,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文理分科前,我想我该是穿着白棉布裙,抱一本《诗经》或《楚辞》,悠然走在开满了玉兰花的菁菁校园里的才女;后来分班选了理科,想象中的画面就换成了穿牛仔T恤的我,将头发随便一扎,在通宵教室里赶一张快到DeadLine的建筑平面图……
是的,我原本向往的是有灵气、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专业,比如中文系、建筑系。可到了填志愿的时候,我的想法遭到了亲友们的打击——“学中文出来做什么?建筑?你一个女孩子能跑工地吗?”……
一气之下,干脆把志愿表推给父母——既然这个不对那个不行,干脆你们帮我选吧!
第二天,看着志愿表里清一色的医药类专业,我傻了眼——向往自由崇尚创意的我,如何能适应医学的刻板乏味呢?亲友们又开始劝我了,“女子适合学医论”“找工作相对容易论”“便于服务亲友论”统统出笼——我本不是个有主见的人,就听从大家的劝告,不改一字地把那张志愿表交了。
高考放榜,我被第一志愿“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录取。揣着录取通知书,我忐忑不安地跨进了古色古香的校园,心中藏着巨大的问号一我能把这个专业学好吗?
游走在学医与写作之间
医学并非我想象中那么轻松。教材都是厚厚的大开本,有些还是全英文的,听师兄师姐介绍经验,要想在期末All Pass,最好是把整本书都啃下来,尤其是重要段落,连标点都不能弄错一个。
我有些怀疑自己的选择了——当初没读文科就是怕背书,现在却还是要一遍遍地反复背诵。除了要熟记,还要把那些深奥的医学原理搞懂吃透:那些繁复的术语,长得像孪生兄弟的病名……难道我的大学时光都要耗费在这些繁琐的记忆中吗?
经历了几个不眠之夜,我有点想通了——虽然读的是医科,但并不表示我从此就和文学绝缘——于是我把触角向外延伸,去图书馆借阅世界名著,我的阅读量能和中文系学生媲美;加入文学社,为院系写的新闻稿常常受到好评,偶尔参加的征文大赛也可以捧回奖项;我还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些编辑老师,为杂志社写稿,间或收到的稿费不仅让我“小富”一把,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我的信心。所以每天下了课,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立刻捧着专业书去自习,而是打开电脑写稿,与编辑沟通……往往要到考前一个月,我才肯收心啃专业书。好在关键时刻脑细胞都听我使唤,考试都能顺利通过。
只是有时候,我身边的同学在讨论某个专业问题,我却在一边写稿,仿佛置身两个世界,我不禁忐忑: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临床实习,别样的成就感
在我一心两用时,大学生活也匆匆过完大半。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这些基础课程只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淡淡的印象,如今终于进入“口腔医学”的学习阶段。
老实说,学那些牙齿的解剖形态,也没能激起我多大的兴趣。刚开始还有点好奇——原来上下两排牙是弓形的,原来每颗牙都长得不一样,原来牙可以有很多种变异……好奇归好奇,一旦背诵起来又是恼人的活儿。我故伎重施,平时只是按部就班地听课做笔记,下了课还是钻进我的文字世界,考前再“临时抱佛脚”。还好,口腔医学的理论学习也被我应付了过去。
开始临床实习了。以前经常想象,当我遇见第一个病人时要说什么话,微笑时要露几颗牙……但这天真正来临时,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只体会到一份沉重的责任感——在我面前的不是实验室的标本,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虽然分配给我的都是些简单病例,但在处理过程中,我却始终轻松不起来。
回到寝室,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开电脑写稿,而是找出以前的理论课本,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冲向自习室。来得及的,我想,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我捧着显得过于干净的教材,认认真真地重新学习——原来实习中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就在书上某某页!第二天再去实习,遇到新问题,再查漏补缺……渐渐地,我跟上了实习的步伐,从一开始会被病人问得哑口无言,到后来越来越自信,既为病人解除生理上的痛苦,又能和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有个从农村来的老大娘,唇颊黏膜常被牙齿咬破,溃疡经年不愈,我找到病因,原来是后牙牙尖太过锋利,只是短短几分钟的工作,就解决了她多年的痛苦。三个月后,她专程带着水果来感谢我。
有个因牙痛睡不好觉的小学教师,来看病时半边脸已经肿得老高,我听了病史,做了检查,判断是由于某颗牙的牙根发炎所致,于是用工具钻开那颗牙,放出积脓,他的疼痛瞬间减轻,三四十岁的人开心得像个孩子……
当这些患者对我由衷地说谢谢时,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甚至比发表文章还快乐。
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
导师看到了我的转变,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比其他科学要求更苛刻,因为它是在人体上做实验,人体内有数不清的“地雷”,不熟练的医生往往会踩上它们,给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当医生一定要投入心血,不能抱着敷衍的心态。他对我目前的状态很满意,鼓励我坚持下去。
我也没有停止写作。和以前那个专写风花雪月的我不同,医院中的见闻打开了我的眼界,形形色色的患者更提供了我观察人性的好机会。我依然在写,只不过是利用节假日。编辑老师对我作品的评价是“细节更真实,更有生活气息”了,文中的专业信息还让我结交了一些同行和患者朋友。
我很庆幸,自己不像那个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那样一事无成,而是在有惊无险中化解了成长中的危机,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并在兴趣爱好与未来职业间找到了平衡。这几年我学到的东西很多,医学知识,写稿技巧……而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人生可以犹豫,可以怀疑,走点弯路也不用怕,只要能一直寻找自己的方向,就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