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课例研讨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探究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例研讨是一种是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依托网络平台开展课例研讨,为教师创设了一种新的专业发展环境。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展开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以及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例研讨策略建议等方面入手,确保探究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 课例研讨 教师专业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课例研讨是一种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它不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其本质上是一种课堂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例研讨,目的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网络教研平台,让更多的骨干教师、专家成为教师研习的引导者,带动教师间的互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1 网络环境下展开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合作教研的关系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因此,参与课例研讨的教师只有在平等的研讨活动中,受团队作用的影响,促使自己的专业化程度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并获得团体的认同。从建构主义认识论来看,网络合作的课例探讨活动所倡导的互动性、参与性,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个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有着不断地建构,教师在新的认知结构中既丰富了自身的实践智慧,也内化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模式和习惯。
  1.2 网络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坏境中,一个由学习者或群体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在该共同体中,他们之间常常进行学习沟通,相互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和某种共同体文化。教师运用网络环境搭建网络平台,进行课例研讨,发展、积累和运用在不断学习中获得的实践性知识,这些内在特征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吻合,教师把课例研讨中的学习积累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在研究成果、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分享中不断体验着学习中的成功和困惑,在不断成功的良性循环下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和超越。
  2 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例研讨策略建议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建构一些合适的策略促进教师愿意采用网络平台进行课例研讨
  2.1 构建合适的课例研讨主题
  课例研讨的主题应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具有共性与关键性的问题。教师将这些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发布在研讨专题网站上供大家探讨,或通过视频或教学设计的方式呈现给教师并进行交流。通过对课例中难点的研讨,教师进行互相交流讨论,各抒己见。通过网络教研的方式,大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状态。富有经验的教师的隐性知识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被保存和传播,网络平台下课例研讨起到了知识纵向传承的作用。
  2.2 努力创建高效的网络合作关系
  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对于传统的面授式研讨,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骨干教师、专家甚至是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系统中的参与者,因此,借用网络平台进行课例的研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网络平台,“相观而善之谓摩”,通用对重点、难点的课例研讨,有利于缩短课程发展与教师实践之间的落差,还可以引发教师间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促成研讨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做为网络平台中课例的发布者,和他人课例的学习与探讨者。在记录反思的过程中,会促使自身不断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提升自身实践教学的经验。这种借鉴和吸收有两个表现,一是通过对课例视频、教学设计等学习资料的直接经验获得;二是在通过对课例中存有的问题进行讨论而生成相关实践性经验。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无不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每一个教师应在与同行的交流探讨中,利用网络交流呈现出的多元化经验交流、反馈方式,努力建立高效的网络合作关系,产生1 1大于2的效果。
  2.3 建设合理的评价管理机制
  网络平台的课例研讨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此形成一种长效的外部保障机制,防止课例研究肤浅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如果仅将个人成绩做为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削弱了教师的合作意识,强化了竞争意识。因此,可以将“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作为考查、评价教师的指标之一。学校借助一些规定来贯彻,如教师参加课例研究量的规定。对于课例研讨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合作成果进行奖励,以激发教师间的合作;对开展较好的课例团队给予奖励、推广,以促进区域型的课例的研究发展。通用完善相应的评价管理制度,鼓励教师合作,从人为走向自然。
  专业发展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项活动,也是保证教师职业活力和持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运用网络环境进行课例的研讨被更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时,技术的优越性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生长点。
  (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参考文献:
  [1]姜春红.网络合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周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合作[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袁利平,戴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9.
其他文献
在技术方面,我并不是一位高手。技术的进步常常伴随着科学的进步,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在它的面前,我只是一个“矮子”。但是,我希望能站在它的肩膀上,以求看得更远。  两年前与一位老师聊天时,提到对技术的理解,我随口说了一句“技术是内化为素质的一种能力”,说时有些惴惴不安,到现在,我的认识也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一次,一位已经毕业,现在从事Java开发的学生问我什么是技术,想
过去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采用的是灌输的方式。因此,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结合电子信息技术,运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促进阅读材料的直观化、情境
目前,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评价,多数还延用传统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和解决诸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达到优秀”、“如何操
传统意义上的小学语文教学通常只会关注学生在文字运用上的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及审美层面的教育。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如同给传统教学插
随着高中新课改到来,信息技术课首次确立了课程的地位,这种变化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既是新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提出了“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这对指导、落实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新课改,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新课改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    ● “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情境-任务-探究”教学模式以情境创设、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师在课
从我国面源污染的现状及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提出从面源污染防治立法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等方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从农民工市民化、培训和随迁子女教育三方面叙述近几年来农民工存在的现实问题,还包括农业规模经济发展问题、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化问题等,都需要各级政府加快速度、加大投入以
新课程改革以来,品德教育的模式正在悄悄改变,由原来单调的课堂授课形式,逐渐转向灵活机动的实践活动形式。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触角伸展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外化成道德行为。  ● 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的基垫  自课改以来,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更趋向于实践化、生活化,课堂短短的40分钟已远远不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网络营销实验作为网络营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的方法和途径
1水稻秧田播种机的作业条件准备a.稻种①应选用脱芒的稻种,去除稻种中的垃圾、芒草、枝梗等杂物。②种子芽长以刚露白为宜,一般不超过3mm,芽过长会使种子连在一起,影响播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