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讨论后的“交”与“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a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方法在简化研究对象、发展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命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当问题所给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需要根据对象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逐类进行研究和解决,最后综合各类结果解决整个问题.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含参的问题时,由于学生对分类的标准和对逻辑运算把握不准确,出现集合运算的“交”与“并”不分的错误,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下面我对分类讨论后“交”与“并”的教学作如下探究,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例1 已知集合A={x|x2-6x+8<0},B={x|(x-a)•(x-3a)<0},若A∩B=,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 这道题中含有参数a,解题时,需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
  解 ∵A={x|x2-6x+8<0},∴A={x|2<x<4}.
  要满足A∩B=,则B=或B与A无公共元素.
  当a>0时,B={x|a<x<3a},
  ∴a≥4或3a≤2,∴0<a≤23或a≥4;
  当a<0时,B={x|3a<x<a},a≤2或a≥43,
  ∴a<0时成立;
  当a=0时,B=,A∩B=也成立.
  综上所述,a≤23或a≥4时,A∩B=.
  说明 这道题并不难,解题关键在于比较a与3a的大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分类技巧.应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必须保证在讨论对象相关的区域内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分类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最后归纳总结,整合得出结论.要合理地应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解题,需克服两个易错点:
  易错点一 区间端点“开”与“闭”的确定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学生极易丢分的地方.原因是学生在分类时标准不统一或“断点”没有找准造成的.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找准了“断点”,才能合理地将问题相关的区域分成若干个小区域,准确地把握结果中区间的“开”与“闭”.为此可以做如下变式训练:A={x|2≤x<4}或B={x|(x-a)(x-3a)≥0},其余条件不变如何解呢?
  易错点二 分类讨论后,是求“交集”“并集”,还是不求
  类型题1 求“交集”.
  求“交集”往往发生在分类讨论的某一步中,如例1的解题过程:
  当a>0时,B={x|a<x<3a}.
  ∵A∩B=,∴a≥4或3a≤2,∴0<a≤23或a≥4.
  在上述过程中,“a>0”是“a≥4或3a≤2”的前提条件,是“且”的关系,所以求条件间的“交集”.多数学生往往只看到“a≥4或3a≤2”而忽视了前提条件“a>0”,造成失分.
  类型题2 求“并集”.
  同例1一样,这类题的特征是:题设条件中含有参数,通过已知条件求参数的取值或取值范围.解题时要对参数进行分类,在参数的不同情形下求参数的取值或取值范围,由于各分类间是并列的关系,所以最后要求各分类下参数的取值或取值范围的并集.
  例2 已知函数f(x)=mx2-6mx+m+8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 “函数f(x)=mx2-6mx+m+8的定义域为R”的充要条件是“mx2-6mx+m+8≥0的解集为R”.
  解 依照二次项系数m是否为零进行分类讨论.
  (1)当m=0时,f(x)=8,其定义域为R;
  (2)当m≠0时,要使mx2-6mx+m+8≥0在x∈R的情况下均成立,必须满足m>0,Δ=36m2-4m(m+8)≤0,解得0<m≤1.
  综合(1),(2)可知,m的取值范围为[0,1].
  类型题3 “不求”.
  这类题的特征是:含有参数,求自变量的取值或取值范围.解题时要对参数进行分类,在参数的不同情形下求自变量的取值或取值范围.由于各分类下自变量的取值或取值范围只有在参数特定的条件下才成立,也就是说,各分类下自变量的取值或取值范围是独立的,所以最后既不求并集也不求交集.
  例3 解不等式2x2+ax+2>0.
  分析 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结构特点,依判别式的符号分类,在各分类下讨论不等式对应方程根的情况,再结合图像或公式得出不等式的解集.
  解 ∵Δ=a2-16,
  ∴当Δ<0,即-4  当Δ=0,即a=±4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a4;
  当Δ>0,即a<-4或a>4时,方程2x2+ax+2=0的两根为
  x1=14(-a-a2-16),x2=14(-a+a2-16).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14(-a-a2-16)或x>14(-a+a2-16).
  总结 (1)对含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分类标准,或按x2项的系数a的符号分类,或按判别式的符号分类,或按方程ax2+bx+c=0的根x1,x2的大小分类.
  (2)仔细审题,看清楚分类后是求“交集”“并集”,还是“不求”.求“交集”往往发生在分类的某一类中,条件间是“且”的关系;求“并集”的特点是根据参数分类,求参数的取值或取值范围,条件间是“或”的关系;而“不求”的特点是根据参数分类,求自变量的取值或取值范围,虽然各分类间是“或”的关系,但由于自变量的取值是建立在参数的不同分类基础上,是在参数特定的取值或取值范围下才成立,故“不求”.
  总之,分类讨论应注重理解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逐步进行讨论,获取阶段性结果,看清楚是对阶段性成果求“交集”“并集”,还是“不求”,最后进行归纳小结,得出结论.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分类讨论,才能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在知识经济以及超竞争环境下,我国的制造企业应通过知识整合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在对我国制造业进行充分数据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统计方法.归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课堂上有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但很多都是由教师预设的.教师对整堂课的进程"心知肚明",不允许学生在探
【摘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时刻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主攻方向.在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效自主、多维互动的数学课堂模式构建,就是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个体的自主和主动的探索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创设情境,陶冶学生品格;恰当导学,激
传统“行政”角色定位不当与功能缺失,造成政府管理体制成旧、效率低下、人权得不到充分保障。行政行为选择自由是行政法学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最新成果,有着充分的公法
【摘要】 教育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课程理念与新的教育思想. 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与研究已在全国展开,实施新课程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广大教师再不能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该是关注课程的生存与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具备强烈的课程意识的研究者. 课程意识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之一.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丢掉驾轻就熟的经验,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去探索、创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的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的积累和更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
创新能力是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落实基础知识  数学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一系列基本技能,如计算能力、使用数学符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实现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
函数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的四条主线之一,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而二次函数以其特有的丰富性质与其他基本初等函数自由组合形成复合函数,灵活自如地出现在高中数学的舞台上,用其灵活多姿的身份在函数家族中贯穿始终,成为高考中举足轻重的九种基本函数之一,其应用之广泛基本达到相关考点的四分之一,是令所有高考师生不可低估的,是具有初中知识身份却在高中不断逐层丰富的基本初等函数.不断丰富二次函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采欣赏,而应该从其在
数学教学注重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强调数学思考. 使学生能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引领下,有深度地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 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有效引导学生利用迁移、对比、反思等自主探索数学活动,让他们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理解和掌握数学思考方法. 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注重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引导迁移   迁移,可以引旧促新,拓展新知,也可“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