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人们情感,并极易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因此,教师应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之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音乐实践,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审美能力 学生
一、从音乐教育的现状认识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所谓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在美感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感受、评价、表现与创造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音乐天赋,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逐步发展对音乐的感知和情趣反应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欣赏者与爱好者。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学常常产生与审美教育相悖的现象,如从音符和乐谱入手的识谱训练,从长短出发的节奏训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使得原本没有应试压力的音乐学科也变得枯燥乏味,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因此,音乐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已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二、从音乐教学的规律中探索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如能通过指挥等手段,把看不见的音响用可视的动作、眼神将学生的耳朵吸引到他自己听不到的地方,使学生的耳朵越来越灵敏,其对音乐的感知便会越来越深入。
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审美活动的主体,使学生从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中消除疑惑和情感障碍,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欣赏《卡门序曲》中的斗牛士主题时,老师可用两只手的指挥和眼神的提示把斗牛士的优雅和勇敢精神很好地进行烘托,让学生听到并感受它;又如,在欣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中,感受到古典音乐“对称”的形式美。
2.教会学生欣赏经典的音乐,培养学生评价音乐的能力
评价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如果没有评价音乐的能力,再好的音乐也听不进去,只是无意义的声音,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更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学会评价音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比如,一曲《春江花月夜》,先让学生认真听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和丝丝入扣的演奏,把学生带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后,再重新欣赏,许多学生竟然能边听边舞。由此可见,通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就能得到培养,成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动力。
3.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情境,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表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表现音乐就是使学生用自已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音乐美的真实感受。
音乐表现能力的重点应从“想象”入手。音乐教学中的“想象”,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去想象,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学会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旋律、音程、和声、调式(调性)和曲式等,利用已具备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象、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可采取节奏乐器演奏、律动、歌表演、舞蹈等活动,引导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和发现音乐的律动美。
音乐是一种以优美的旋律和节奏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的藝术。我们既要让学生体会这种艺术美,触及其精神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动机;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通过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使学生用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去表现音乐。等学生有了敏锐而准确的音乐反应后,再帮助他们把感受到的外显表现出来。当然,这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就像“白天鹅”与“黑天鹅”的表现,要在音色、力度等上有很好的变化表现,需要多次的调整、琢磨、尝试,这个过程是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声音的练习过程。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声音的表现能力会不断增强,歌唱表现时就会有充满美感的音响效果,美丽从这里摇曳。
要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图、文字等)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二是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如说、唱、表演、分工合作表演等)将真实音乐感受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如教学《走啊走》这首歌时,首先,积极启发学生去想象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走路的不同形体动作;然后,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的走路的情景。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自然能唱出美的音色,取得美的效果。
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眉笑靥,唱歌时却有声无情,缺乏表现力。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各类乐曲题材广泛,体裁不一,中外歌曲,不同民族歌曲,各类歌曲蕴含的特点,我们都需要耐心指导,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4.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同时也是创造性的艺术。它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建立的,给人的想象插上会飞的翅膀,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的创造性充满活力。因此,音乐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舞台。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创造时机,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挖掘教材中可创造因素,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音乐的创造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响材料来表现自创的音乐情景,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作短曲并展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先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
总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直接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客观条件,是实现音乐审美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并提高他们情感外化的表现能力,成为具有审美情感、表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审美能力 学生
一、从音乐教育的现状认识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所谓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在美感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成的感受、评价、表现与创造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音乐天赋,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逐步发展对音乐的感知和情趣反应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欣赏者与爱好者。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学常常产生与审美教育相悖的现象,如从音符和乐谱入手的识谱训练,从长短出发的节奏训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使得原本没有应试压力的音乐学科也变得枯燥乏味,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因此,音乐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已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二、从音乐教学的规律中探索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如能通过指挥等手段,把看不见的音响用可视的动作、眼神将学生的耳朵吸引到他自己听不到的地方,使学生的耳朵越来越灵敏,其对音乐的感知便会越来越深入。
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审美活动的主体,使学生从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中消除疑惑和情感障碍,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欣赏《卡门序曲》中的斗牛士主题时,老师可用两只手的指挥和眼神的提示把斗牛士的优雅和勇敢精神很好地进行烘托,让学生听到并感受它;又如,在欣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中,感受到古典音乐“对称”的形式美。
2.教会学生欣赏经典的音乐,培养学生评价音乐的能力
评价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如果没有评价音乐的能力,再好的音乐也听不进去,只是无意义的声音,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更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学会评价音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比如,一曲《春江花月夜》,先让学生认真听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和丝丝入扣的演奏,把学生带到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后,再重新欣赏,许多学生竟然能边听边舞。由此可见,通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就能得到培养,成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动力。
3.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情境,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表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表现音乐就是使学生用自已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音乐美的真实感受。
音乐表现能力的重点应从“想象”入手。音乐教学中的“想象”,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去想象,也不是教师填鸭式或一相情愿式的讲解音乐,而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使学生学会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旋律、音程、和声、调式(调性)和曲式等,利用已具备的欣赏经验去联想、想象、体会、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可采取节奏乐器演奏、律动、歌表演、舞蹈等活动,引导培养学生在随意和注意中感受和发现音乐的律动美。
音乐是一种以优美的旋律和节奏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的藝术。我们既要让学生体会这种艺术美,触及其精神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动机;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通过启发和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使学生用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去表现音乐。等学生有了敏锐而准确的音乐反应后,再帮助他们把感受到的外显表现出来。当然,这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就像“白天鹅”与“黑天鹅”的表现,要在音色、力度等上有很好的变化表现,需要多次的调整、琢磨、尝试,这个过程是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声音的练习过程。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声音的表现能力会不断增强,歌唱表现时就会有充满美感的音响效果,美丽从这里摇曳。
要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图、文字等)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二是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如说、唱、表演、分工合作表演等)将真实音乐感受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如教学《走啊走》这首歌时,首先,积极启发学生去想象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走路的不同形体动作;然后,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的走路的情景。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自然能唱出美的音色,取得美的效果。
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眉笑靥,唱歌时却有声无情,缺乏表现力。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各类乐曲题材广泛,体裁不一,中外歌曲,不同民族歌曲,各类歌曲蕴含的特点,我们都需要耐心指导,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4.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的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同时也是创造性的艺术。它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建立的,给人的想象插上会飞的翅膀,把人的思维注入形象的因子,使人的创造性充满活力。因此,音乐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舞台。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创造时机,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挖掘教材中可创造因素,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音乐的创造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响材料来表现自创的音乐情景,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作短曲并展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先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
总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直接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客观条件,是实现音乐审美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并提高他们情感外化的表现能力,成为具有审美情感、表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