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的引导工作,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活动、引导、激发、思维
叶圣陶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思想活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的引导工作,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课前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带着问题走进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新课教学前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欲求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起到激发主动思维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之前,师生要充分合作,共同讨论预习的内容,所提出的预习内容要有层次性,做到低起点、小台阶、从易到难,面向全体学生,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为新课教学理解、巩固铺平道路。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经过师生热烈地讨论后确定:1、要认真阅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把不理解的做记号,在上新课时提出来;或给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做上记号,上课时进行交流。2、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可以从生活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3、尝试用自己的话叙述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注意:你怎样想就怎样写。
通过引导学生带着学习新课内容的问题进行预习,并引导学生从自己周围熟悉生活中的实物去观察、分析、比较,初步直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新课的学习,以及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感陛与理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中引导。激活学生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对于对象的本质、规律的直观感受、领悟和估判,是应用知识和经验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非常严密地分析和推理,并迅速作出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方法和答案的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凭借直觉思维,可使学生解题过程不落窠臼,出奇制胜,表现出创造性。例如:有两根同样长的电线,第一根剪去它的,第二根剪去米,剩下的两段电线哪一根长?为什么?这时学生出现比较多情况:有的同学一下就说一样长;有的说第一根长;有的说第二根长。同学们开始争论起来,我这边看看,那边听听。当同学们争得脸红耳赤的时候,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根电线,告诉他们一根是0.8米,一根是1米,一根是1.2米。请你们按这三种条件再进行计算,看得出什么样的结果?经过计算,有的同学一下就明白了,原来,这道题没有明确“这两根同样长的电线是多少米”。我因势利导,如果不告诉你两同样长的电线的具体长度,你们如何解答呢?同学们很快就把刚才争论不同意见归纳出来:1、当两根同样长的电线为l米时,剩下的电线一样长;2、当两根同样长的电线小于l米时,剩下的电线第一根长;3、当两根同样长的电线大于米时,剩下的电线第二根长。这样进行训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还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与创新意识。
三、课后引导,激励学生探究思维。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忽略一点,就是课后的引导延伸。因为实际操作比较费时问,并且落实起来在当前的评价模式下也比较困难。但是,重视课后的引导延伸,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将是一剂“苦口良药”。如:学习了“圆的认识”,当学生掌握了圆的重要特征“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后,我布置学生回去后自己认真观察现实生活哪些事物或现象是应用这一特征的,并把它记录下来进行交流。通过观察学生探究出:1、车轮做圆形,车轴放在圆心,可以使车轮滚动的时候保持平稳。2、饭桌做成圆形.把饭菜摆在中问,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客人吃饭时的公平合理。3、看热闹时人们喜欢围成圆形。4、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玩“套圈”游戏。5、还有一个同学把“世界500强面试题:窨井盖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也拿出来与同学门一起讨论……虽然同学们在交流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常常会让老师伤透脑筋,甚至出现尴尬,但是,我为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感到骄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是的,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机械重复”只能强化学生的记忆,“相机引导”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数学也就事半功倍,畏惧数学也就能转化为亲近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活动、引导、激发、思维
叶圣陶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思想活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的引导工作,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为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课前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带着问题走进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新课教学前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欲求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起到激发主动思维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之前,师生要充分合作,共同讨论预习的内容,所提出的预习内容要有层次性,做到低起点、小台阶、从易到难,面向全体学生,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为新课教学理解、巩固铺平道路。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经过师生热烈地讨论后确定:1、要认真阅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把不理解的做记号,在上新课时提出来;或给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做上记号,上课时进行交流。2、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可以从生活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3、尝试用自己的话叙述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注意:你怎样想就怎样写。
通过引导学生带着学习新课内容的问题进行预习,并引导学生从自己周围熟悉生活中的实物去观察、分析、比较,初步直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新课的学习,以及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感陛与理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中引导。激活学生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对于对象的本质、规律的直观感受、领悟和估判,是应用知识和经验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非常严密地分析和推理,并迅速作出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方法和答案的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凭借直觉思维,可使学生解题过程不落窠臼,出奇制胜,表现出创造性。例如:有两根同样长的电线,第一根剪去它的,第二根剪去米,剩下的两段电线哪一根长?为什么?这时学生出现比较多情况:有的同学一下就说一样长;有的说第一根长;有的说第二根长。同学们开始争论起来,我这边看看,那边听听。当同学们争得脸红耳赤的时候,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根电线,告诉他们一根是0.8米,一根是1米,一根是1.2米。请你们按这三种条件再进行计算,看得出什么样的结果?经过计算,有的同学一下就明白了,原来,这道题没有明确“这两根同样长的电线是多少米”。我因势利导,如果不告诉你两同样长的电线的具体长度,你们如何解答呢?同学们很快就把刚才争论不同意见归纳出来:1、当两根同样长的电线为l米时,剩下的电线一样长;2、当两根同样长的电线小于l米时,剩下的电线第一根长;3、当两根同样长的电线大于米时,剩下的电线第二根长。这样进行训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还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与创新意识。
三、课后引导,激励学生探究思维。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忽略一点,就是课后的引导延伸。因为实际操作比较费时问,并且落实起来在当前的评价模式下也比较困难。但是,重视课后的引导延伸,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将是一剂“苦口良药”。如:学习了“圆的认识”,当学生掌握了圆的重要特征“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后,我布置学生回去后自己认真观察现实生活哪些事物或现象是应用这一特征的,并把它记录下来进行交流。通过观察学生探究出:1、车轮做圆形,车轴放在圆心,可以使车轮滚动的时候保持平稳。2、饭桌做成圆形.把饭菜摆在中问,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客人吃饭时的公平合理。3、看热闹时人们喜欢围成圆形。4、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玩“套圈”游戏。5、还有一个同学把“世界500强面试题:窨井盖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也拿出来与同学门一起讨论……虽然同学们在交流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常常会让老师伤透脑筋,甚至出现尴尬,但是,我为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感到骄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是的,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机械重复”只能强化学生的记忆,“相机引导”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习数学也就事半功倍,畏惧数学也就能转化为亲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