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其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以及高标俊逸的风姿才情,堪称花间第一流,然而她悲愁伤感的一生,造就了其词浓郁的悲伤情怀,故其词总是渗透出浓厚的忧痛与伤感。本文把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咏梅作品做了浅析,了解作者人生早期的感情生活,在梅花的意象中蕴涵着作者对自己美好青春的自豪、自信的陶醉和淡淡的惜花伤春的情怀。
【关键词】李清照;梅意象
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咏梅作品抒写的是作者人生早期的感情生活,在梅花的意象中蕴涵着作者对自己美好青春的自豪、自信的陶醉和淡淡的惜花伤春的情怀。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此花不与群花比。
作者一开笔就着眼于梅花的“此花不与群花比”的独特之处:雪离送音信。冰封大地,万物萧索,百花沉睡的时候,惟有梅花舞风弄雪含香吐蕊。你看她,袅娜乍开,含羞打朵,星星点点地依偎着玉洁冰清的枝干,那含苞半开的香脸,似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纯真的芳脸泛着情韵的光彩和幸福,像刚浴出的清新的美人,亭亭玉立,披着月的清辉柔纱……这位寒洁素艳、真纯自然、清丽娇美的花中仙子,不就是才华横溢的大家闺秀、豆蔻年华的李清照吗?作者在此塑造的梅花不事铅华的自然之态,超尘脱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挺立、独特坚强的个性,正是她自我形象的写照。词的结尾作者深深地陶醉在梅花的幽香与美酒的醉香里,也陶醉在自己娇美的青春里。在对梅花的欣赏和醉人的青春的赞美中,再现了作者拥有青春的自信、满足的情怀以及对超越群花的美的人格理想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期待。“宋梅圣愈云:‘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金针诗格),词也亦然。此词外意是写梅花,内意是写人,亦花亦人,浑然一体。妙在‘有寄托入,无寄托出’”[2]这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她早期的一些作品则表现了她少女时期淡淡的悲伤情怀。如:
浣溪沙
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
就是写伤春的惆怅和青春少女常有的触景生情式的多愁善感和独居的寂寞。
词中人物出现在淡云、清月、梅影的背景中,因伤春“髻子”“懒更梳”,词的下片瑞脑之熏炉,掩流苏之斗帐的室内景物描写,揭示了这位髻子懒更梳的少女的内在心理因素。此时李清照词作中流露出的这种或隐或显的感伤愁闷的情绪,是否像辛弃疾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愁绪又缘何而起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在父母的温馨呵护下,在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及风光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致里无忧无虑长大的李清照,对美的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这一切同时也培养了李清照感情的丰富细腻。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李清照少了一些天真烂漫,多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面对春去秋来的景色,李清照渐渐变得娴静而多了一份婉转的深思。闺中生活是自由的,但也不能免除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3]
﹝二﹞、清照为词,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体味着生命。在她的心灵深处,萌动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即对青春的无限留恋和惋惜。因此,她为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悲叹不已,悲伤难禁: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骤然来袭的风雨,已非杜甫笔下的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而是春夏之交时无情的暴风雨,这种风雨无疑是女词人极其敏感、多情的心灵经受了一番摧折,她知道春天的脚步已经渐渐走远了,最娇艳的花朵也要面临着凋零的命运了。然而词人却无力挽回,难以抗拒春天之逝,春花的凋落。
显然,伤春的悲伤难禁、深沉哀感正是对生命本质的深深体味;人生短暂,生命又有几何,而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青春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女词人禁不住将这种浓于深情的哀感与象征青春的娇红化而为一。这样,春花的凋落,娇红的飘零怎能不引发女词人无限的伤感与愁闷?宗白华说过:“深于情者,不禁对宇宙人生体会到了至深的无名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4]虽然,女词人缺失两位圣者的悲天悯人的气魄。但是,很明显,女词人对宇宙人生无名哀感的体味又是何其深邃!女词人深谙:青春易逝,岁月催人老,自己的青春就像这易逝的春天、易凋的娇红。
总之,性别的觉醒,闺阁的寂寞,青春的短暂,生命易逝的哀叹与伤悲,使作者不经意间把那份对梅花的愁绪曼延到了己身,为少女时的清愁涂上了重重的一笔,为作者精心营造的梅意象染上了一笔淡淡的悲伤之情。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网页:《诗歌的意象大集锦》 网址:http://www.hotea.com/article-view.asp?id=11948
[2]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山东:济南出版社第105页
[3]诸葛忆兵 《李清照与赵明诚》北京:中华书局2004 第22页
[4]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214页
【关键词】李清照;梅意象
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咏梅作品抒写的是作者人生早期的感情生活,在梅花的意象中蕴涵着作者对自己美好青春的自豪、自信的陶醉和淡淡的惜花伤春的情怀。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此花不与群花比。
作者一开笔就着眼于梅花的“此花不与群花比”的独特之处:雪离送音信。冰封大地,万物萧索,百花沉睡的时候,惟有梅花舞风弄雪含香吐蕊。你看她,袅娜乍开,含羞打朵,星星点点地依偎着玉洁冰清的枝干,那含苞半开的香脸,似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纯真的芳脸泛着情韵的光彩和幸福,像刚浴出的清新的美人,亭亭玉立,披着月的清辉柔纱……这位寒洁素艳、真纯自然、清丽娇美的花中仙子,不就是才华横溢的大家闺秀、豆蔻年华的李清照吗?作者在此塑造的梅花不事铅华的自然之态,超尘脱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挺立、独特坚强的个性,正是她自我形象的写照。词的结尾作者深深地陶醉在梅花的幽香与美酒的醉香里,也陶醉在自己娇美的青春里。在对梅花的欣赏和醉人的青春的赞美中,再现了作者拥有青春的自信、满足的情怀以及对超越群花的美的人格理想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与期待。“宋梅圣愈云:‘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金针诗格),词也亦然。此词外意是写梅花,内意是写人,亦花亦人,浑然一体。妙在‘有寄托入,无寄托出’”[2]这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她早期的一些作品则表现了她少女时期淡淡的悲伤情怀。如:
浣溪沙
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
就是写伤春的惆怅和青春少女常有的触景生情式的多愁善感和独居的寂寞。
词中人物出现在淡云、清月、梅影的背景中,因伤春“髻子”“懒更梳”,词的下片瑞脑之熏炉,掩流苏之斗帐的室内景物描写,揭示了这位髻子懒更梳的少女的内在心理因素。此时李清照词作中流露出的这种或隐或显的感伤愁闷的情绪,是否像辛弃疾所说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愁绪又缘何而起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在父母的温馨呵护下,在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及风光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致里无忧无虑长大的李清照,对美的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这一切同时也培养了李清照感情的丰富细腻。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李清照少了一些天真烂漫,多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面对春去秋来的景色,李清照渐渐变得娴静而多了一份婉转的深思。闺中生活是自由的,但也不能免除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3]
﹝二﹞、清照为词,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体味着生命。在她的心灵深处,萌动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即对青春的无限留恋和惋惜。因此,她为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悲叹不已,悲伤难禁: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骤然来袭的风雨,已非杜甫笔下的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而是春夏之交时无情的暴风雨,这种风雨无疑是女词人极其敏感、多情的心灵经受了一番摧折,她知道春天的脚步已经渐渐走远了,最娇艳的花朵也要面临着凋零的命运了。然而词人却无力挽回,难以抗拒春天之逝,春花的凋落。
显然,伤春的悲伤难禁、深沉哀感正是对生命本质的深深体味;人生短暂,生命又有几何,而人生中最好的时光——青春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女词人禁不住将这种浓于深情的哀感与象征青春的娇红化而为一。这样,春花的凋落,娇红的飘零怎能不引发女词人无限的伤感与愁闷?宗白华说过:“深于情者,不禁对宇宙人生体会到了至深的无名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4]虽然,女词人缺失两位圣者的悲天悯人的气魄。但是,很明显,女词人对宇宙人生无名哀感的体味又是何其深邃!女词人深谙:青春易逝,岁月催人老,自己的青春就像这易逝的春天、易凋的娇红。
总之,性别的觉醒,闺阁的寂寞,青春的短暂,生命易逝的哀叹与伤悲,使作者不经意间把那份对梅花的愁绪曼延到了己身,为少女时的清愁涂上了重重的一笔,为作者精心营造的梅意象染上了一笔淡淡的悲伤之情。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网页:《诗歌的意象大集锦》 网址:http://www.hotea.com/article-view.asp?id=11948
[2]徐北文 《李清照全集评注》山东:济南出版社第105页
[3]诸葛忆兵 《李清照与赵明诚》北京:中华书局2004 第22页
[4]宗白华 《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