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和历史相亲相爱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hui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人文学科,应该凸显人文特色。有人说历史是死的,历史老师的使命是使她洗去久滞的岁月尘埃,光彩夺目,生生不息,让学生和历史相亲相爱。
  一、整合教材天地宽
  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教师和学生。教师必须合理利用教材结构的各部分,恰当进行取、舍、增,进行整体设计,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把教材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变成自己的教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的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当然,教师在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不能漫无边际。只有这样的教材整合才是科学的,才是服务于教学的。
  二、历史也可“重演”
  作为一种直观教学手段,视频资料具有视觉和听觉上双重直观的优势,依据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特定需要,我会适当选用视频资料。
  使用视频资料、历史剧表演等,主要目的是营造气势和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我更多地关注视频资料的视听效果,一定要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宏阔壮大的场面,要兼具强烈的听觉冲击效果,这样视听双重直观冲击之后,情境创设的目的便可以达到。
  三、历史之美,在乎人文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为己任,具有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等功能。历史就是讲述人类的故事,历史课上最能打动学生的就是人,人物是历史教学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历史的细节往往比历史的结论更吸引学生。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但能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更能够激发情感、健全人格。
  四、让历史远离刻板和乏味
  历史知识虽然一成不变,但老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可以触摸的历史,给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给学生可以理解的历史。
  历史课堂可以像语文课那样让学生神采飞扬、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情流露,生动表达;学生不再只是被“灌”输的机器,而是有感情、有责任心、有远大理想、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代新人。历史教学不再只是死记硬背,也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探究发现;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情流露、生动表达,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情感飞扬的“情感场”。
  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学习历史先要从了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入手,对历史有较全面感性的了解,这就叫做“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指站在一定高度上审视历史,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赋予普通历史知识深远的意义。
  具体学习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入乎其内是基础、是载体,出乎其外是升华、是高度。历史学习只有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深得历史学习之法,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六、走出误区,远离“虚伪的美丽”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背道而驰的现象。
  1.“表演课”。有的教师上课只求“表面热闹”,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忙这忙那,教室里乱哄哄的。在这些老师看来,课上得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思想。殊不知,这种表演不但占用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更是避重就轻、喧宾夺主,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使课堂变得苍白和贫乏,削弱了课堂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流失了课堂本应具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让人担忧。
  2.缺乏实效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几乎所有课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不少小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效。
  3.“温度”有余,但“深度”不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展示课”,执教教师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像,一会儿正反方辩论,一会儿课本剧演出,花哨而热闹。学生快餐式地“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训练。其实,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有饱满、深沉的内涵。一堂课上,如果缺乏一个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情境中的必需环节,那么,学生就难以酝酿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思。现在一些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有“温度”,但课堂教学却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拒绝了这样的深度。精彩、深刻的讲授被视为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拓展被当做应试的产物;他们宁可追求肤浅的合作、讨论,而不愿片刻的思维的沉静。教育拒绝浅薄,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温度,才可能持久。
  现在,我们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这是对的,但并不能否认教师仍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改革要改的是传授知识方式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传授知识本身。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对的。要正确理解“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特别注意的是:转变不是代替,倡导不是唯一。我们不能否定接受式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模式中。我们要明确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不等式:满堂问答不等于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等于合作学习;开展活动不等于探究性学习。
  因此,无意义的“表演”缺乏实效的合作,只有“温度”没有“深度”,这样的课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倡导“自主性”课堂,但“扎实、朴实、老实”的课堂之风仍然不可缺少。课堂教学仍然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远离“虚伪的美丽”。
其他文献
摘 要: 政治学科是初中生品质塑造、思想启蒙的指导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初中教育教学中长期得不到重视。随着近几年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政治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给传统政治课堂既带来了新的挑战,又提供了新的机遇。作者主要从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有效性 自主性 多媒体 学以致用  初
摘 要: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教材中包含许多美的东西,教师要善于发掘蕴藏在教材内的美。  关键词: 美育 益德 启智 怡情 情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思维。”美育,也称美教育或“美感”
“价值量的决定”这一知识点在人教版新课程《经济生活》课本中是难点,但是教材编写者一直没有处理好知识点本身的内在逻辑和逻辑与生活的关系,导致其高度抽象,同时给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本文试图引入新课程的生活理念,结合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心理特点,设计一种既依托生活实际又高于生活实际的突围思路,让“价值量的决定”在师生面前柳暗花明。  一、逻辑起点在哪里  高一《经济生活》教学进程发展到此处,
现代社会,不仅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学也相应地在变化。20世纪初梁启超就倡导史学研究要“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这对中国传统旧史学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因此有“史界革命”之誉。而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生活状况日新月异,这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堂存在教条、刻板的现象,一些中学生提到历史课就认为离自己的生活太远,这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