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人文学科,应该凸显人文特色。有人说历史是死的,历史老师的使命是使她洗去久滞的岁月尘埃,光彩夺目,生生不息,让学生和历史相亲相爱。
一、整合教材天地宽
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教师和学生。教师必须合理利用教材结构的各部分,恰当进行取、舍、增,进行整体设计,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把教材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变成自己的教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的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当然,教师在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不能漫无边际。只有这样的教材整合才是科学的,才是服务于教学的。
二、历史也可“重演”
作为一种直观教学手段,视频资料具有视觉和听觉上双重直观的优势,依据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特定需要,我会适当选用视频资料。
使用视频资料、历史剧表演等,主要目的是营造气势和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我更多地关注视频资料的视听效果,一定要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宏阔壮大的场面,要兼具强烈的听觉冲击效果,这样视听双重直观冲击之后,情境创设的目的便可以达到。
三、历史之美,在乎人文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为己任,具有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等功能。历史就是讲述人类的故事,历史课上最能打动学生的就是人,人物是历史教学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历史的细节往往比历史的结论更吸引学生。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但能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更能够激发情感、健全人格。
四、让历史远离刻板和乏味
历史知识虽然一成不变,但老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可以触摸的历史,给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给学生可以理解的历史。
历史课堂可以像语文课那样让学生神采飞扬、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情流露,生动表达;学生不再只是被“灌”输的机器,而是有感情、有责任心、有远大理想、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代新人。历史教学不再只是死记硬背,也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探究发现;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情流露、生动表达,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情感飞扬的“情感场”。
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学习历史先要从了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入手,对历史有较全面感性的了解,这就叫做“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指站在一定高度上审视历史,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赋予普通历史知识深远的意义。
具体学习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入乎其内是基础、是载体,出乎其外是升华、是高度。历史学习只有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深得历史学习之法,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六、走出误区,远离“虚伪的美丽”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背道而驰的现象。
1.“表演课”。有的教师上课只求“表面热闹”,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忙这忙那,教室里乱哄哄的。在这些老师看来,课上得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思想。殊不知,这种表演不但占用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更是避重就轻、喧宾夺主,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使课堂变得苍白和贫乏,削弱了课堂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流失了课堂本应具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让人担忧。
2.缺乏实效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几乎所有课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不少小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效。
3.“温度”有余,但“深度”不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展示课”,执教教师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像,一会儿正反方辩论,一会儿课本剧演出,花哨而热闹。学生快餐式地“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训练。其实,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有饱满、深沉的内涵。一堂课上,如果缺乏一个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情境中的必需环节,那么,学生就难以酝酿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思。现在一些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有“温度”,但课堂教学却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拒绝了这样的深度。精彩、深刻的讲授被视为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拓展被当做应试的产物;他们宁可追求肤浅的合作、讨论,而不愿片刻的思维的沉静。教育拒绝浅薄,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温度,才可能持久。
现在,我们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这是对的,但并不能否认教师仍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改革要改的是传授知识方式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传授知识本身。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对的。要正确理解“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特别注意的是:转变不是代替,倡导不是唯一。我们不能否定接受式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模式中。我们要明确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不等式:满堂问答不等于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等于合作学习;开展活动不等于探究性学习。
因此,无意义的“表演”缺乏实效的合作,只有“温度”没有“深度”,这样的课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倡导“自主性”课堂,但“扎实、朴实、老实”的课堂之风仍然不可缺少。课堂教学仍然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远离“虚伪的美丽”。
一、整合教材天地宽
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教师和学生。教师必须合理利用教材结构的各部分,恰当进行取、舍、增,进行整体设计,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效工具。把教材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变成自己的教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的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当然,教师在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不能漫无边际。只有这样的教材整合才是科学的,才是服务于教学的。
二、历史也可“重演”
作为一种直观教学手段,视频资料具有视觉和听觉上双重直观的优势,依据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特定需要,我会适当选用视频资料。
使用视频资料、历史剧表演等,主要目的是营造气势和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我更多地关注视频资料的视听效果,一定要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宏阔壮大的场面,要兼具强烈的听觉冲击效果,这样视听双重直观冲击之后,情境创设的目的便可以达到。
三、历史之美,在乎人文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为己任,具有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等功能。历史就是讲述人类的故事,历史课上最能打动学生的就是人,人物是历史教学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历史的细节往往比历史的结论更吸引学生。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但能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更能够激发情感、健全人格。
四、让历史远离刻板和乏味
历史知识虽然一成不变,但老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可以触摸的历史,给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给学生可以理解的历史。
历史课堂可以像语文课那样让学生神采飞扬、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情流露,生动表达;学生不再只是被“灌”输的机器,而是有感情、有责任心、有远大理想、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代新人。历史教学不再只是死记硬背,也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探究发现;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情流露、生动表达,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情感飞扬的“情感场”。
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学习历史先要从了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入手,对历史有较全面感性的了解,这就叫做“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指站在一定高度上审视历史,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赋予普通历史知识深远的意义。
具体学习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入乎其内是基础、是载体,出乎其外是升华、是高度。历史学习只有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深得历史学习之法,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六、走出误区,远离“虚伪的美丽”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背道而驰的现象。
1.“表演课”。有的教师上课只求“表面热闹”,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忙这忙那,教室里乱哄哄的。在这些老师看来,课上得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思想。殊不知,这种表演不但占用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更是避重就轻、喧宾夺主,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使课堂变得苍白和贫乏,削弱了课堂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流失了课堂本应具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让人担忧。
2.缺乏实效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几乎所有课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不少小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效。
3.“温度”有余,但“深度”不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展示课”,执教教师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像,一会儿正反方辩论,一会儿课本剧演出,花哨而热闹。学生快餐式地“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训练。其实,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有饱满、深沉的内涵。一堂课上,如果缺乏一个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情境中的必需环节,那么,学生就难以酝酿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思。现在一些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有“温度”,但课堂教学却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拒绝了这样的深度。精彩、深刻的讲授被视为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拓展被当做应试的产物;他们宁可追求肤浅的合作、讨论,而不愿片刻的思维的沉静。教育拒绝浅薄,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温度,才可能持久。
现在,我们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这是对的,但并不能否认教师仍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改革要改的是传授知识方式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否定传授知识本身。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对的。要正确理解“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特别注意的是:转变不是代替,倡导不是唯一。我们不能否定接受式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模式中。我们要明确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不等式:满堂问答不等于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不等于合作学习;开展活动不等于探究性学习。
因此,无意义的“表演”缺乏实效的合作,只有“温度”没有“深度”,这样的课堂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倡导“自主性”课堂,但“扎实、朴实、老实”的课堂之风仍然不可缺少。课堂教学仍然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远离“虚伪的美丽”。